乔纳森·里尔《佛洛依德》读书笔记

pleroma

普通会员
这是乔纳森·里尔(Jonathan Lear)的《弗洛伊德》一书的读书笔记/总结。

Lear是芝加哥大学哲学系和社会思想委员会名教授,他的Aristotle:The Desire to Understand算是鼎鼎大名了。除了古代哲学之外他主要做精神分析相关课题。
  
弗洛伊德对大众文化影响很大,对心理学了解不多的人来说弗洛伊德就是心理学的代名词,《精神分析引论》《梦的解析》就是心理学科的圣经。无意识(潜意识)、力比多、俄狄浦斯情结这些概念很多人都听说过,即使不懂它们的精确涵义但是偶尔也会使用它们。但是对于偏理科的心理学来说,弗洛伊德显得很不科学,所以弗洛伊德的影响主要在文艺圈子里。哲学界也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不过一般认为它比较肤浅。
  
虽然之前读过《文明及其不满》《摩西与一神教》《超越快乐原则》这些篇幅比较短的作品,但是对他代表性的《精神分析引论》《梦的解析》一直没有能力啃下来。翻译可能占一定原因,但主要还是弗洛伊德的文风太晦涩,涉及到的临床案例太复杂。而且看译本的问题是一些概念的翻译在不同作者那里都不统一,和汉语精神病理学界使用的也不太一致,而且一些概念在临床界那里可能已经不用了。比如“癔症”我就始终弄不明白是什么东西。在精神分析的经典作家里,阿德勒、荣格、卡尔·霍妮的作品都比弗洛伊德的好读多了。
  
Lear的这本弗洛伊德简介其实也是一篇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的引论,大概Lear觉得就精神分析的临床应用而言,弗洛伊德的框架比起阿德勒荣格他们更好一些吧。

Lear是一个做亚里士多德起家的人,写了很多关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精彩论文,又接受过专业的临床精神分析训练。他的这本书一方面建立在临床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另一方面他是通过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哲学审视批判弗洛伊德的理论。所以这本书可靠又好懂,尤其是对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会饮》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
  
  一、无意识
  
无意识在后面的“人格结构”中被视作人的“本我”(id)。无意识是相对于(自我)意识而言的。当我们在吃饭,在搬砖的时候我们一般会伴随着“我在吃饭”“我在搬砖”的心灵状态,这个二阶的心灵状态就是自我意识。如果我们做一件事但是没有伴随着自我意识的觉察,那么我们就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做这件事的。我们一般会说自己“莫名妙”“鬼使神差”的做了什么事。
  
无意识是一种second mind吗?Lear将行动哲学家戴维森的弗洛伊德解读作为靶子批判。

戴维森的观点简单说就是人的任何行动都是有一定意识结构的(我没看戴维森的那篇论文,请原谅)。我们有意识的做下某事和我们鬼使神差的做下某事其实都是在一定动机下运作的“理性”活动,只是我们不愿意去面对我们的无意识动机。这也是我们一般理解的弗洛伊德。
  
Lear的意思是无意识不是一种我们不愿面对的完整意识结构,而是没有发展完全的意识。发展完全的意识应该是直面问题并且理性的作出决断。但是有些人的意识没有发展完全, 而是通过一种非常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非常的形式往往是神经症症状。
  
用两个例子解释,一个是Lear在下文援引的弗洛伊德的病案,一个是我自身的经验。
  
一个女子的父亲有病需要他的看护,但这个女子又很想和帅哥约会。如果我们的意识、人格健全的成长,我们就会运用理性处理这样的冲突。比如“道德要求我照顾患病的家人"啊,“约会帅哥不仅是欲望而且是我对爱的正当需要也是我日后结成家庭的必要条件”啊 。“成熟”的人就会运用实践智慧处理好这些冲突。但这个女子没有让自己的意识正常的成长。她逃避这个冲突,觉得自己腿疼出不了门,通过这种方式她就回避了复杂的理性判断选择问题,用癔病性腿疼让自己留在家里照顾父亲了。这种意识的不正常成长带来的负面效果就是神经症:这个女子没有任何生理病变但是腿疼。她想让她腿疼,她的腿就疼了,这就是无意识的作用。但是这样说好像又把无意识说成了一种second mind.毋宁说是她在无意识中逃避选择,然后在逃避中随机的给出了无意识的腿疼这个处方。
  
我的经验是一个梦。经常梦见初中时的渣老师用刻毒的言语辱骂自己,想出声反抗动手揍她但是行动不了,于是满身大汗的惊醒。这里无意识的作用是我“醒”过来。和醒时一样,梦里意识的正常展开是我被侮辱了于是我出口反驳这个渣老师或者揍她。但是作为一个初中生的我仍然畏惧她的地位,或者因为尊师的社会道德让我无法下手,这个梦没法继续下去了,于是我逃避性的醒过来。醒过来,这是无意识活动中我找到的一个逃避现实的手段。就像有的人醒着时为了逃避现实把自己灌醉一样。
  
噩梦之所以为噩梦不在于它的内容而在于我们在采取应对危机的行动之前就醒了过来,所以它让我们难受。后来我在梦里逐渐能揍渣老师几拳了,虽然在梦里还是会面对别人的指责,但是我醒来时的感受好了很多。
  
精神分析的方法就是诱导病人将自己在无意识中回避的矛盾叙述出来,通过这种叙述处于无意识状态的精神顺利的成长为自我(ego)的意识。然后有的人需要进一步理性处理现实问题,有的人只要把回避的问题说出来他的神经症症状就好了。
  
  二、性
  
这一章处理弗洛伊德的“性本能”问题。主要是梳理文献病案,然后从柏拉图的立场给弗洛伊德一种辩护。
  
“正常人”,包括很多精神病学家,我看到的有森田正马,都认为弗洛伊德把人类的一切行为都还原到性本能,这太不靠谱。其实这不是什么创见,而是柏拉图早就提出来的东西 :爱欲(eros)。
  
《会饮》《菲德罗》等对话录里都记载,苏格拉底喜爱美少年啊,碰到阿尔基比亚德这样的美少年他就起性冲动了。然而在这种性-爱进一步发展成别的东西,比如“他真是个美少年啊,咦,美是什么?”,于是他产生了哲学的追问。或者是他发现“咦为什么见了美少年我的身体就会发生一些奇怪的反应啊”,于是他去学习生理知识。这样人类很多东西就从性爱本能里产生了。
  
一个问题是到底是性爱本能的挫折导致了文明还是性爱本能的发展带来了文明。阿德勒的自卑-补偿机制,马尔库塞的弗洛伊德诠释都是认为对爱欲挫折、压抑导致了人类将性能量用于创造于是创造了文明。弗洛伊德的《文明及其不满》大概也这么认为。而柏拉图那里是爱欲的发展导致了人们追求知识从事哲学。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是认为基本需求(其中当然包括性)的满足让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三、梦的解析
  
《梦的解析》弗洛伊德改写了八次,然而我们阅读的版本是没有经过text critic,所以显得杂乱无章,很难读。在修正中弗洛伊德的观点有“发展”,但是Lear认为这种发展走了歧途。Lear从早期版本重构了弗洛伊德关于梦和无意识的理论,澄清了很多误解。
  
一般人认为弗洛伊德说:梦是通往无意识的辉煌旅程。

但是弗洛伊德其实是说:“梦的解析”是通往“关于无意识的知识”的辉煌旅程。所以解梦活动关键点在于解析活动而不是梦的内容。
  
比如我昨晚梦见和几个医学部的同学一起干了些什么,今天我醒过来以后给自己解析,首先我就注意到“医学部”这个概念然后我就说啊医学部我暗恋医学部的谁谁谁……这个解析从一开始就抛弃了梦的详细内容而从一个似乎无足轻重的地方出发对我的无意识中潜藏的东西进行了发掘,最终我把无意识中的东西有意识的说出来了,梦的解析就完成了它探索无意识的旅程,这跟梦的内容没有太紧密的关系。
  
  解梦的三个原则是:
  1、考虑做梦者的个人背景。
  2、整体性的解析。
  3、分析师只起引导作用,让做梦者自己陈述。
  
所以弗洛伊德后来加上去的很多关于具体的梦境象征什么的,Lear认为都是走了弯路。像我们做了什么梦求助专家解释这个梦的内容表达了什么,这并不是通达无意识的正确途径。
  
  四、移情
  
看完这一章以后我觉得把transference翻译成“移情”是一个很让人误解的译法。望文生义,移情就是我们对什么东西有什么情感然后寄托到别的东西上面。其实转移的是一个完整的情境结构。
  
问题主要在病人在精神分析过程中“移情”到精神分析师身上。故事开始于弗洛伊德的一次医疗事故:Dora被家里要求去勾搭有地位的有妇之夫K先生,然后Dora因此发生了很多烦恼,包括有一次K先生向Dora求欢时Dora焦虑大爆发扇了他一耳光。后来在分析治疗中,弗洛伊德穷追猛打的挖掘Dora的无意识带来了Dora的焦虑,于是Dora中断了治疗。弗洛伊德感受到,他在治疗中让Dora感受到了K先生的印象。这次医疗事故给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领域一个教训就是不要把病人逼的太紧,不要滔滔不绝的把病人的内心像剥洋葱一样揭开,那会让病人感觉自己被人强制剥光衣服,会产生焦虑。这带来精神分析手段的进步。
  
我通过把我的几次切身经验结合在一起,虚构了一个案例说明tranference现象:
  
我和女朋友吃完饺子出来,我满身的大蒜味,我们过马路时,我突然很想对着疾驰而来的汽车扑上去。
  
首先我很希望自己能作为一个强大的人保护我的女朋友。在平时,我希望她能依靠在我的肩膀上,那样我会觉得自己很强大,在保护她。
  
但是那一次因为吃了饺子,浑身是大蒜味,我害怕因为身上这味道被厌恶,和女朋友保持了距离。这样我要保护她的愿望就没有寄托处。
  
这时候汽车从眼前飞驰而过,我脑子里突然想象到女朋友摔倒在地,汽车来不及刹车就要冲过来了,我扑上去要把女朋友拖开或者推开……
  
在这个想象中我扮演了保护者的角色,而这个想象如此逼真,以至于我真想冲到一辆汽车前面……
  
移情大概就是这么个结构。
  
  五、各种精神原则
  
快乐原则就是人的精神倾向于给自己减轻压力,比如当饥饿的时候,我们会幻想眼前有一份鸡腿饭,美好的幻想减轻了饥饿给自己带来的压力。但是这对解决现实的饥饿毫无用处 。现实原则就是精神面对现实问题,寻找解决办法。
  
神经症表现为患者逃避现实。逃避现实但是又不能完全脱离现实,于是患者的精神世界发生了扭曲。就像上文提到的又想照顾父亲又想和帅哥约会的女子,在逃避现实的过程中她的精神发生了扭曲从而表现为腿疼。然后她就可以专注于腿疼而回避现实生活中的选择。
  
强制重复原则和死亡本能。有时患者会强制性的去复制过去的某种经验,这使得弗洛伊德不得不将此归纳为一条根本性的精神原则。在重复时精神总是指向“过去”,而过去的过去就是没有生命的时刻,因此人有一种朝向未曾开始的死亡本能。
  
Lear给出了一个例子来批评强制重复原则: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生下来的青蛙都成了畸形。青蛙还是像往常一样生产,但是青蛙并不是强迫自己重复的生产畸形的后代,青蛙只是想像正常状况一样生育,但是污染使正常生育成为不可能了。于是我们可以理解,在大脑中反复重现一些不好的场景,并不是我们有一种自虐的本能。
  
强制重复原则和记忆-回忆是有区别的。记忆-回忆只是在意识中重新描述经历过的事件。而强制重复则是行动性的——我们不仅是在讲述自己一次恐惧的经历,我们的身体都在发抖都在出汗……
  
  
  六、人格结构
  
Lear首先描述了柏拉图《理想国》中通过心理分析对人格作出的三重区分。虽然弗洛伊德 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rego的三分和柏拉图的区分法不同,但是在方法上是相似的。
  
弗洛伊德关注了抑郁症患者:抑郁症患者发现自己严厉的责备自己。所以一个自然人的人格也是分层次的。那个受责备的是自我,责备我的是超我。至于本我,就是无意识,自我是正常发展的本我。
  
超我是社会道德、宗教。弗洛伊德关注的抑郁症发生于这样一种结构:
一个人恨他的父亲。因为道德,他不能将恨他父亲的意识付诸行动,甚至不能将无意识中对父亲的恨正常呈现在意识中。所以他发生了焦虑。

最后他找到了一种安全的手段,就是恨自己。通过恨自己他回避了令人焦虑的矛盾,但是却将自己投入一个恶性循环中。 最后已经没有愤怒的事了,只有对自己的负面评价。
  
这后面还有更复杂的故事,包括俄狄浦斯情节。这个问题太过复杂,不好说了。可以自己看书。
  
  七、道德和宗教
  
弗洛伊德的意见是道德和宗教作为超我对自我的压抑导致了那个时代的各种精神疾病。
  
Lear的意见是弗洛伊德专门去关注病人了,就像马斯洛说的,心理学应该更多从正常人而 不是病人出发。
  
弗洛伊德批评道德和宗教,这也是一种逃避现实。他认为通过精神分析把道德和宗教的起 源揭示为性、乱伦、禁忌就可以破除道德与宗教对我们的约束。但是那儿有一堵墙,即使 我们认识到那堵墙和我们一样只是一堆原子的结合,我们撞上那堵墙还是会头破血流。
  
因此要解决现实问题,还是要培养人在现实生活的各种矛盾中游走的实践智慧(phronesi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