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开

chzhuang

活跃会员
1、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
  这篇文章的题目有些问题,既然是真理,那又何谈检验。其实这里要说的意思是真理取向的理论,这是主观建构的。所以这个题目可以更好地表达为“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这说明我们经常混淆真理与对于真理的表达。

2、最近,茅于轼和陈平两位先生关于经济学的标准是逻辑还是实验,展开了一次公开的对话。
  当代经济学常常会标榜其逻辑和数学模型,然而逻辑和数学并不是经济学的全部。经济学首先一门经验性的理论,逻辑的基础是前提,数学模型的基础是考察的数据范围。
  如果前提是错误的,那么即使逻辑推演再正确,得到的也可能是错误的结论。
  如果考察的数据范围是局限的,那么即使数学模型再漂亮,得到的也可能是错误的结论。
  比如如果只考虑一次交易,我们可以通过漂亮的逻辑和数学模型得到,欺骗的手段可以得到最大的收益。然而如果考虑到多次交易,考虑到欺骗对于后续交易的巨大影响,那么上述的结论就可能是完全错误的。而且这是与世界五百强的实践完全相反的。
  当理论的预测与实践相反时,该修改的是理论,而不是实践。

  3、经济学不讲价值判断吗?
  在几年前的读书名篇里,有一篇文章是关于经济学不涉及价值判断的改变,很有影响力。
  这篇文章也是将经济学与科学做比较,以为经济学也是研究事实的学问。然而,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经济行为。物质没有主观能动性,人类作为主体却具有主观能动性。
  这篇文章的哲学基础则在于“应当”与“是”的区分,“应当”是价值判断,“是”则是事实判断。然而,这个哲学基础也是成疑问的,或许只是一些哲学学者的成见吧。
  事实上,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并不是隔裂的。举个例子,比如雾霾天气是一个事实,是“是”的范畴。然而,我们不喜欢雾霾天气,这时候就需要寻找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然后致力于改变或者减少这些原因。这已经是“应当”的范畴。
  经济学也是如此。我们当然可以分析经济事实现状,然而经济学的更重要任务是改变现状,提出更好的经济理论。在经济理论的引导下,国家要制定宏观政策,每一位主体也可能根据专家的意见来购买股票,改变自己经济方面的选择行为。
  如果在一种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社会陷入了危机,这是一种事实判断——是。那么,如果我们不满意于这种现状,我们就应该寻求更好的经济学理论,这就是一种价值判断——应当。

  2013年12月22日冬至日
 
由版主最后修改:

chzhuang

活跃会员
回复: 【原创】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开

对于经验学科而言,一方面理论来自实践,另一方面理论又应用于实践。茅老主要侧重于第一方面建模过程,从实践中抽象出理论模型,在这个过程中,理论模型为了理论的简洁性,需要假设一些理想前提。陈老则主要侧重于第二方面理论的应用性而言,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理论的最终检验场所是在实践。茅老讲的是理论的建模过程,而陈老讲的是理论的实践检验及其超越,在这个讨论的题目里,我基本支持陈老的观点。
  对于一个经验学科而言,一个理论的逻辑与数学再漂亮,如果它不能对于经验有良好的解释和预测能力,那么这个理论的有效性也是存疑的。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我们已经走上了一个光滑的冰面,冰面是理想的、没有摩擦力的。但是,没有摩擦力就不能往前行走。要前进,还是回到粗糙的地面上来吧。”
  当理论与实践发生矛盾的时候,需要修改的是理论,而不是实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