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南方周末记者还原调查过程:关于韩寒,请静候时间

icefire

版主
  一群年纪大的人在墙角围殴一个青年,一边打还一边叫嚷:“你到底吃了几碗粉,拉开肚子给我们看看”。我越来越觉得这个事情充满罪恶。
  如此罪恶的一件事现在居然得到不少人支持,人群躲在几个公知的身后,投掷鸡蛋、砖头、啤酒瓶,齐声吼道:“我们这是为世界好,我们揪出了史上罕见的大骗子”。
  问题是,迄今为止,殴打者手头还是只有“质疑”。他们哪怕拿出一件像样一点的“证据”,也不会像现在这般令人心寒。
  我打过电话给很多我认识的质疑韩寒的“公知”,真诚希望他们提供一些确凿有力的调查帮助,他们都无力提供。甚至有朋友说是因为十几年前见过韩,“当时此人面相不善”。
  我其实是很愿意相信“相面术”的,但我还是抑制住了把这个写进稿子的冲动,因为实在不愿意报社因此被那谁谁谁说是伪科学。
  在围殴青年这件事情当中,越来越呈现的趋势是,信者恒信,疑者恒疑。站队成风,攻讦四起。对于口水仗中的各方来说,查证和辩驳都越来越不重要了,没人管这个,都在按着自己的既有逻辑死磕。
  我一度是个骑墙派,与其坐在电脑前莫衷一是,不如亲自去上海调查一下。正本清源之道,是找到韩当年的老师和同学。他们是见证者,他们知道韩是才子还是草包。
  我们不想帮谁,韩造假,我们就恪尽职守地黑他,韩没造假,我们就旗帜鲜明地挺他。我们做了大量调查工作,采访了和被点名的几篇文章、小说《三重门》、《就这么漂来漂去》有关的很多人,包括同学、老师、朋友、车友、评委等等,这些采访对象都是我们自己找的,每一条重要信息都经过三个信源以上核实。
  质疑方从未切实调查过与韩经历的见证者,我们独力找出来了,姓名俱在,欢迎核查。例如韩寒的同桌和同寝,都是《三重门》写作的第一见证者;例如《杯中窥人》的监考林青,是我们第一个找到的。其实这些人一点不难找,也十分愿意说话,但是之前人们只愿坐在电脑前发表高论,写理论分析文章,就是没勇气去找。
  这个调查一开始我就立下很多原则。最重要的是一条,就是坚决不采访围殴者和支持者。
  在支持者这方,比如路金波、马日拉等等,神一样的队友也好,猪一样的队友也好,我们都没采访。甚至愿意出2000万元助阵的冰冰,即使她长得那么动人,我最后也只能饱含热泪,生生忍住没去采访她。
  为什么挺韩、反韩都不采呢?文章主要写两段经历:1998到2000年,即高一入学到退学;2000到2008年,即退学到开始介入公共意见前。这两段经历,跟现在挺韩、反韩的人没关系。例如那谁谁谁说,“我一直不关心韩寒,以前也不看他的东西”。那我访他干吗?他知道那时候韩寒在做什么想什么?
  甚至在“话语权”处理上面,我们也没有让韩寒多说,看了《南方周末》见报文章的人知道,全文几乎没什么韩寒的直接引语,这样处理是有意为之的,这不是一篇让韩寒说话的文章,虽然看得出来他其实很有倾诉欲,但我们宁愿他少说点。我花了99%的时间采访外围,只有1%的时间给韩说话。
  在调查完成之后,我们又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去呈现。真的去写一个A问、B答的所谓“调查稿”吗?
  逐条查证辩驳的事情,智力含量和技术含量都不高,类似口水仗。这不是我们眼界内的事,我们希望展现的是更高一些的东西。其次,我们的稿子既不是为韩说话,也不是为反韩说话,我们是站在一定距离外来看这件事的,我们没必要搅到口水仗中去。
  我认真看过围殴者在网上发的很多资料,一边看一边只能感慨中国语文教育水平之低下。我举个例子,有人说《求医》是韩父代笔,“铁证”是到医生面前痒不见了,这是肝炎的症状而非疥疮。读过此文,稍有阅读理解力就会知道,之所以在医生面前找不到痒处,是因为之前挂号、找医生折腾得身心俱疲,到了医生面前又被气势震慑。这是很简单的文学手法,拿现在的话说,就是为了表现病人对医院的用户体验实在糟糕,结果很多人还猛顶这个“铁证”。
  说真的,就这么一个事情写一篇调查稿,真的是比较低智的一个办法。我需要解答的东西更多。
  编辑给我确立了几个目标。我们文章的第一任务是还原,或曰祛魅。有人说韩寒是神,有人说他是鬼。南周对韩观察多年,从既往信息判断,这个三十岁还不到的人身上标签实在太多、太重,光芒万丈之下很少有人去看他的来时路。我们想呈现一个真实的韩寒,个人特质如何决定了自我成长。我们希望读者看完会说:哦,原来现在的韩寒是这样走来的。
  第二个层面,我们要探讨的是韩寒、乃至一代人的个人价值与命运感。我们一直认为,韩寒最大的价值是人的自我实现。这是他坚持主导自我命运,实践自我价值的结果。这一点是反常规的、独特的、有借鉴意义的。韩寒在自我实现过程中经历的成功和挫折、热闹与落寞、被追捧与被“追杀”,本身具有戏剧性。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也需要回归常识,回归时代。我认为有必要把那个时代还原给大家看。比如人们愿意相信新概念有黑幕,是因为后来韩和新概念的辉煌。然而,正如文中所说,“当二者轨迹交叉,一个正在低谷,一个默默无闻”。如果命运可以这么铺排的话,一台可供穿越十年后的时光机就是必须的。
  至于方韩之争中所涉及的哪篇文章是不是代笔,哪本小说是不是捉刀,韩寒聪明还是笨蛋,韩寒读书还是不学无术,这些只是完成上述两大任务之余,顺手解答和展现之处,这是文章最低层面的要求。
  《差生》和《世界》两稿不是写给当下,更不是写给“口水战”。明确任务后,文章的架构也就明确了。我要做的只是回到那个少年出发的原点,这是一部韩寒前传。一路写到他成为青年,就此戛然而止,再之后的事我一笔不提。有兴趣看后面故事的人自然可以去看《纽约客》欧逸文写的《寒潮》。
  这个文章是面向未来公众的,对我个人而言,我不能写一篇一年后我自己读了觉得弱智的“口水式”文章。对于公众而言,我们不能因为玷污了一个人的清白,而给世界留下遗憾。所以现在赞也好,骂也好,我也觉得你们都太心急了,慢慢来,咱们去时间的那头见。

来源:南方都市报
链接:http://nf.nfdaily.cn/nfdsb/content/2012-02/29/content_39122530.htm
 

yangyangyang

普通会员
回复: 【ZT】南方周末记者还原调查过程:关于韩寒,请静候时间

我们这个国家过分的“尊老不爱幼”
年龄大的总喜欢摆出一种人生通透的架势,指点后生,实际上很多不过是草包。
有多少年纪大的,在韩寒盛名之下,仍然连他的一篇文章都没读过?恐怕相当多。
这其实就是很多人攻击韩寒的原因,因为卑劣的内心妒忌。
 

aarondeng

知名会员
回复: 【ZT】南方周末记者还原调查过程:关于韩寒,请静候时间

有多少年纪大的,在韩寒盛名之下,仍然连他的一篇文章都没读过?恐怕相当多。
这其实就是很多人攻击韩寒的原因,因为卑劣的内心妒忌。
赞同!虽然不可太绝对,但真可能有较大比例这类人。
 

icefire

版主
回复: 【ZT】南方周末记者还原调查过程:关于韩寒,请静候时间

关军:被韩寒伤害者之心理自慰指南

[FONT=黑体]事情明摆着:真正让许多人暗自受伤的,其实不是来自韩寒的直接挑衅,而是韩寒活得那么风光这个事实本身。[/FONT]


【智、不智与反智】
韩寒高中都没读完,凭什么称为“公知”?韩寒小说写得很原始,凭什么批评成名作家?韩寒宣称自己现在不大读书,凭什么站在高处高谈阔论?以上三问,最近来势汹汹,它们还纠结在一起织成一顶高帽——韩寒代表的是反智主义。
一个辍学孩子成了青春偶像,最愿意放大、热议其间反差的是谁?显然是媒体,是公众,而非当事人。韩寒只是觉得教育制度不是自己想要的,挣脱掉了,他连那些留在课堂上的人都未曾嘲弄,何来反智?
现在,不智的指控已如此离奇,有必要先来说说智。
在现代社会,教育是干嘛吃的?它应该引领一个人具备正确的思考方法、对生活的感受力以及对知识的合理获取运用,这才是真正的“智性(intellect)”。其中前两点,是敝国尤其匮乏的,而在这些智性方面,韩寒绝对强于大多数学历比他高的中国人,也包括我自己。 要说世界上最浩大的反智运动,我想,非高考制度莫属。它驱使人成为僵死的甚至错谬的知识的奴隶,剥夺他们接近常识常理常情的机会,它还损害了均衡发展的权利,当我看到所谓的“理科生”“文科生”互相嘲笑,就仿佛看到被截去右腿的与被截去左腿的彼此鄙视着,居然不知道都是受害人。若论反智主义的个体例证,始皇帝肯定是,雍正皇帝肯定是,毛祖肯定是,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以亲身行动反反智的韩寒。

【心理失衡的自我救治】
“韩寒现象”之初,一些人可能忧惧韩寒助长“读书无用”的论调,对其或规劝或警示,一副慈爱状,难免遭致少年意气式的反驳。韩寒与白烨等人的论战,虽语言狂放,主要还是对体制内豢养作家的人格蔑视,后来他也为自己的无礼道歉。在成年以后,韩寒谈及自己很少读书,应属坦诚范畴,他并未对此刻意强调,也没有言行表明他轻视所谓的读书人——我说的是总体印象,手举放大镜的罗织证据者请走开。
事情明摆着:真正让许多人暗自受伤的,其实不是来自韩寒的直接挑衅,而是韩寒活得那么风光这个事实本身。一个很少读书、“知识缺陷”明显的青年,却那么多人拥戴,这世界unfair啊,老天爷你不开眼啊……这样的心理失衡,属于不怎么健康却可以理解的人之常态。但是,假如因此就说韩寒反智了,显然近于诬陷。
一个青年人向教育体制反叛最终又很好地完成了自我实现,这就构成反智了?那么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罗永浩可爱多都该被捆绑进来,他们必须为自己的别样人生低头谢罪,因为,这刺激了众多匍匐在常规路径上的灵魂。
之所以那么多人加入围攻韩寒的狂欢,“对事实真相有洁癖”实在是站不住脚的理由。就社会心理分析,很大原因是怨气与不平衡使然,而反对反智,当然是精英们高贵而又正义凛然的旗帜。对于民众而言,趁乱推倒一尊“偶像”,也是他们在顶礼膜拜之外乐于寻求的另一种快意。
程益中先生曾言,我们都是喝狼奶长大的,我深为认同,于是这么多年一直在“二度洗脑”,艰难走在重归常识的路上。最早认识罗永浩这样的人时,我内心深处也很苦闷,那是感觉自己大好青春被虚掷的懊恼,再混杂这家伙居然没喝多少狼奶的嫉羡。
虽然懊恼,我却没法加入无耻的“反智”指责,真下不去这个狠手,毕竟,任何社会都应该反对把自身问题转化为攻击性。 前几天我发微博上奉劝几位反韩主将,从挖掘他人动机的旺盛精力中拿出一点来分析一下自己的潜意识,尤其在你们自以为代表正义的时候,更应该警惕这种幻觉。要医治内心不平衡,办法很多,比如我就想这么干:对着罗永浩大肆炫耀“我可是有许多大学同学的”“那感觉真美好”,然后等着他痛哭失身。

来源:关军
链接:http://www.bullock.cn/blogs/guanjun/archives/157813.aspx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