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参加国际会议发表论文“A Re-analysis of Knowledge”

chzhuang

活跃会员
中心助理研究员庄朝晖老师,于2014年11月15日应邀在北京参加“北京国际分析哲学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和英国约克大学哲学系联合举办,会议主要讨论分析哲学在不同国度中的当代发展情况,是一次跨国学者之间的学术盛宴。
在研讨会上,庄朝晖提交了论文“A Re-analysis of Knowledge”(对于知识的重新分析)。传统看来,知识被定义为有辩护的真信念(Justified True Belief)。1963年,Gettier提出了该定义的反例。从此以后,对于知识的分析获得了广泛的注意,但是并没有一种分析获得普遍接受。这篇论文认为对于“知识”的分析应该归约到对于“真”和“有辩护”的分析。一方面,我们可以区分出分析真和综合真。奎因的批判只是批判了卡尔纳普对于分析综合的区分,并没有影响维特根斯坦对于分析综合的区分定义。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知识有不同的来源和不同的辩护。知识至少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类型:演绎信念,归纳信念,溯因信念,描述信念,约定信念和逻辑真信念。更具体地,本文讨论了描述信念。一个知识是基础的,并不是因为它是非推理的(non-inferential),而是因为它是对于感觉经验的描述。一个常见的问题是:感觉经验与感觉判断的关系是怎样的?本文认为并不是感觉经验来为感觉判断提供辩护,而是感觉判断来表述、描述和表征感觉经验。感觉认知过程至少可以被分成两个阶段:感觉经验和感觉判断。感觉经验是对于所与的感觉,是接受性的客观性的。而感觉判断是基于既有的概念框架对于所与的概念化,是构造性的主观性的。有了判断才有所谓的错与对,例如Müller-Lyer错觉也不是普遍的,其实也是来自于错误判断。这不是一个错误感觉的问题,而是一个错误判断的问题。最后,这篇论文认为Sellars在对于所与的批评中混淆了两种对于“look”的不同使用:现象学使用和日常使用。这两种“look”的用法相当不同,不能够混为一谈。本文对于知识的重新分析,是对于经典认识论的重新回归,以一种更加当代和准确的方式。
本文的工作主要建基于以下的资源。第一,皮尔士关于三种推理过程的区分:演绎、归纳和溯因。第二,维特根斯坦关于家族相似性,他的“不要想,而要看”。第三,构造主义思想,科学理论和知识都是对于生活世界的理论建模和理论构造,关于自然的理论并不是自然本身,因此是可以持续发展变化的。第四,佛教认识论关于感觉认知过程,特别是陈那认识论,提出了很深刻的分析。玄奘大师的唯识学对于概念构造也提出了种子学说。本文认为没有一个东方的认识论或者西方的认识论,只有同一个认识论。
演讲后,与会老师对此很有兴趣,提出了好几个问题。英国伦敦国王学院Textor教授提出关于同一知识可有不同的来源。北师大李建会教授肯定论文思路清晰,提出关于错误感觉的问题。北师大江怡教授主持了此次论文演讲,并且做了简要点评。

中国知识论网:http://epistemology.xmu.edu.cn/s/16/t/512/a/156215/info.jspy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