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现象学的生命力

trail4

普通会员
孙周兴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原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 年7 月26 日第 002 版




现象学被公认为 20 世纪有创造性、影响广泛且生命力强的思想方法之一。除了理论上的创见,现象学中蕴含的生活化、实践化面向近年来也颇受学界重视。本版王俊与王宏健的文章阐述了经典现象学中生活哲学的意涵,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交互主体性、意识构建,以及海德格尔对于实际性生活经验的重视、对抽离于生活的理论的抵制,都突出了现象学与生活哲学论题的可汇通之处。当然,在此方向上对经典现象学进行解释时,也要提防矫枉过正。就王俊的文章而言,胡塞尔关于生活世界、交互主体性、价值论等论述,多数来自他的手稿和讲稿,胡塞尔思想的这一部分在他的思想整体中所占位置需要审慎估量。而王宏健文章所提出的,在海德格尔那里理论与生活的关系能不能简单地概括为一种辩证诠释学,也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从整体上看,现象学无疑包含了丰富的生活哲学面向,由此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这一点由现象学本身的特质决定。首先,现象学在原则上是简单的。唯有简单的东西才有力量。胡塞尔提出的现象学原则“面向实事本身”,就像欧几里德几何学中的“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一样简单自明。正如海德格尔指出的,这个原则首先不是关于内容的原则,而是一个方法原则,启示着“思想的可能性”。它所启示的思想姿态包含两点:一是“无前提性”要求,严格的哲学不能以任何假定为前提,因为任何“前提”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偏见”。尽管彻底的无前提性是不可能的,但这个要求给 20 世纪的现代思想带来了一股清醒之风。二是要恢复和激活人的原初生动感受力的呼声。现代人在心灵方面有许多因素或障碍,使我们无法直面事物、接近实事。这些因素或障碍在胡塞尔看来就是“自然的思想态度”,在海德格尔说来则是“对象性的”或“客观化的”思想态度。显然,这两点作为思想的要求是可以直接指导我们的生活、具有普遍意义的。

其次,现象学的原则包含着一种把观念世界直接化的主张。现象学的要义在于:对观念领域的直接性及其非知识把握的可能性,这就是胡塞尔说的“本质直观”。现象学把以往认为抽象的、 疏离于我们生活世界和生活感受的观念领域当下直接化了,使之成为生动的、温热的、当下发生的、随时可启动的东西。遵循现象学的方法,观念世界与生活世界的传统分隔被拆除了,理论重归生活。我认为这是现象学的基本创新点,也是它的力量所在——这是一种彻底归零和重新开始的哲思力量。

再者,现象学还致力于抵抗现代技术,努力守护生活的神秘性和生活世界的意义。“神秘性” 不是要宣扬神秘主义,而是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的意蕴。世界原本充满着幽暗和神秘,这是人世的本相,也是生活/生命依然引人入胜的原因所在。但是在我们时代科学-技术-工业-商业的庞大体系支配下,人世的一切都被以科学的方式“说明”了,被“量化”了。然而背谬的是,凡进入科学说明要求之中、祛魅了的生活要素或生活行为,多半走向了一种虚弱化。生活世界因此变得苍白无趣。这时候我们不得不期待一种抵抗的力量,现象学视角下的哲学和艺术承担起了这种抵抗和守护的责任。

除了经典现象学外,当代现象学与艺术的亲和同样体现了现象学思潮的生活内涵和生命力。 我们知道,在德国思想史和艺术史上有一条“艺术-神话”的路线,就是从19世纪的艺术家瓦格纳到哲人尼采,到20世纪的海德格尔,到今天的艺术家安瑟姆·基弗。这是德国艺术传统里 与现象学高度一致的一种抵抗技术、守护神秘的思想努力。这些艺术家和思想家并不见得完全“志同道合”或“一脉相承”,但他们的根本动机却是趋同的,即在现象学的层面上呵护我们的生活意蕴和生活世界。我相信,只有在回返到生活的意义上,我们才可能确认现象学的原创性和生命力,才可能理解现象学对于当下生活的反应能力和指向未来的持久力量。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