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韩寒疑案——福尔摩斯对韩寒事件的分析

greatwind

知名会员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8105073&page=1&uid=&usernames=&userids=&action=

笑三刀 于 2012/2/10 13:13:35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你好,华生。”福尔摩斯对华生摇摇烟斗,有气无力地说。“茶在桌子上,香烟在拖鞋里,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你总是对香烟更感兴趣。”
华生耸了耸肩,说:“福尔摩斯,我真看不惯你这摸样,难道没工作你就非要注射这玩意吗?”华生盯了一眼桌子上的注射器,不满地说。
福尔摩斯懒洋洋地说:“华生,有些习惯是伴随一个人终身的,比如你,刚吃完午饭就去洗桑拿,我也很难理解。”
“不是一回事嘛,”华生无所谓地说,突然,他理解了这句话的含意,叫了起来,“我亲爱的福尔摩斯,你怎么知道我去洗桑拿的。”
“咯咯咯,”福尔摩斯笑起来,“诚如你看到桌子上的注射器就知道我注射了麻醉品一样,不过是小小的演绎法而已。”
“我知道你能看出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事,但我还是很想知道你是怎么看出我去桑拿的。”华生点着烟,说。
“这么说你真的不明白?”福尔摩斯深吸一口烟,说,“复杂的事实往往蕴藏在简单的推理之中,华生。”
“说说看。“华生坐下来,饶有兴趣地说。
   “第一,你上星期刚刚取得公务员资格;第二,你工作的单位是招商局;第三,你们单位每天都有人请吃饭;第四,你身上有酒味。第五,你的头发被弄潮了还没干;第六,我注意到你进来时酒的味道里有一股劣质香水的味道。一个公务员中午喝过酒后会去什么地方呢?当然是桑拿,你那未干的头发印证了我的推断。你身上的香水味说明你和女性密切接触过,当然是在桑拿房接受了某种服务——我们姑且称之为按摩。”福尔摩斯慢慢地说,他看了华生一眼,接着说,“我甚至知道你去的是花心大酒店。”说完他咯咯地笑了。
  “我亲爱的福尔摩斯。”华生惊奇地喊起来。
  “火柴,你手里的火柴是花心大酒店的。”福尔摩斯不耐烦地说。
  “自从到了招商局,就养成了顺手牵羊的习惯。”华生抱歉地笑笑,“这么看来,整个推理过程其实也很简单。”
“华生,每次我都很后悔告诉我的推理过程,虽然你永远也学不会,一个傻瓜对付聪明人的方法看来你已经掌握了。”
“你也许很聪明,“华生拿起报纸来翻了翻,说:“你不会拒绝我再给你一个考验吧?”
“反正我也没事,华生,你说吧,至少可以免去我再注射一次麻醉品。”
“亲爱的福尔摩斯,我知道你能很快知道最近发生的事情,但假如这件事发生在十多年前,你未必能推断出来。”
“试试看吧,华生。”
“今天的泰晤士报整版都在讲一件事,韩寒这个名字你恐怕不陌生吧?”
“韩寒?”福尔摩斯皱着眉想了想,“这不是个英国人的名字,华生。”
“这是个中国人,但他很有名,美国佬甚至认为他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百人之一呢。”
“华生,我甚至不知道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人是谁,我也不知道火星和月亮谁的面积更大。”福尔摩斯不耐烦地说,“至于人,除了伦敦所有的罪犯和苏格兰场的几个笨蛋我甚至不知道我有几个姑妈,我为什么要知道韩寒。”
“那正好,福尔摩斯,简单说吧,韩寒是中国的一个天才,是个作家、赛车手、娱乐明星,十六岁写了长篇小说。但现在有人说他并非作家而是一个骗子,小说是别人写的,他不过是欺世盗名之徒,,我想请你用你的演绎法推断一下这件事情的真伪。”
“恐怕不行,华生,我不会去推断缺乏材料的事情,泰晤士报在我看来糟糕透了,我根本不相信傻瓜办的报纸。”
“我亲爱的福尔摩斯,这里整版都是材料,并不缺,材料都是从中国的报纸上转载的,和泰晤士报没有关系。”
福尔摩斯懒洋洋地拿过报纸,把头深深地埋了进去,仔细地阅读,时而拿笔写点什么,时而拿放大镜仔细地看看,甚至打开电脑观看了若干段视频。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福尔摩斯看完报纸,深吸了一口气,他那沮丧的表情几乎使华生笑起来。
“怎么样,你得出结论了么?”
“亲爱的华生,写作是你的专长,不是我的。”
“但推理是你的专长,福尔摩斯,你不会告诉我什么都没看出来吧?”
“很难得出什么有价值的结论,华生,线索很杂。”
“福尔摩斯,我对你的借口很不满意。”
“别急,华生。”福尔摩斯点着烟斗,深吸一口,说:“尽管不容易,我多少还是看出些端倪,姑且说说请你指正吧。”
华生略带嘲讽地看着福尔摩斯,“我洗耳恭听,福尔摩斯。”
“根据不完全的材料,我得出几点结论,第一,韩寒最早的作品不是出自他手,第二。他后来的作品,和他关系也不大;第三,甚至连他的博客,他接受采访的答复,也都不是出自他的手笔。”
“我亲爱的福尔摩斯,你太武断了吧?”
“华生,在我们这一行里,我算谨慎的。”
“那你的理由呢?”
“华生,我这个人一向尊崇常识,常识,华生,西方人在很多事情上比其他人成功,不过是因为尊重常识,这个美德恰恰是别的人种不具备的。”
“我对你的回答很不满意,福尔摩斯先生。”
“别急,华生。在拿到材料的时候,我先看了韩寒的简历,然后看了他写的某些东西——各个年龄段的——随后我看了一个叫方舟子的人写的文章,再随后,我看了其他人写的东西,我甚至看了一些视频。但这些东西,在我的脑海里和一个词始终紧密关联,那就是:常识。一颗安眠药不会毒死人,一百英镑买不到伦敦的房子,一个文盲考不上牛津大学,这些都是常识,当一件事情,他违反了这些常识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先来看韩寒。华生,这个世界上是有天才的,但天才的才华,是逐步显露的,这是常识。比如一个人十六岁能写长篇小说,那他十岁,十二岁,十四岁的时候在干什么?人的成长是有连续性的,华生。我不能想象贝克汉姆在十岁的时候在练习美术,十二岁的时候在练小提琴,十四岁的时候学英国文学,十六岁突然成了足球明星——或者我们说,他十六岁前什么也没干,没人知道他在做什么,十六岁突然成了足球明星,每当出现这种事情,我就先从常识入手,先问自己,这可能吗?”
“福尔摩斯,写作和踢足球是两码事。”
“一码事,华生,一码事。不同之处在于踢足球要亲自上场,写小说却不需要。”福尔摩斯继续说,“韩寒的成长史里,他十六岁前在做什么呢?从材料上看,只知道他学习很差,甚至语文都不能及格,他没有成长史,华生,这是反常识的,他十岁的时候在做什么?八岁的时候在干什么?十二岁呢?十四岁呢?不知道,我没看见,这就反常识。贝克汉姆是踢足球的天才,但他七岁就进入职业队的五人制球队,十一岁就加盟职业队的少年队,十三岁进入足球学校,十八岁进入曼联队,你看出了什么?华生,一个天才的成长史,对不对?这是很清楚的,假如你查询任何一个天才,他的成长史都是这样的,是很清楚的。你也可以查询下JK罗琳——哈利波特的作者——人们知道她是家庭妇女,但你查她的成长史,她在中学是优秀学生代表,在大学主攻英国古典文学。”
“这我不否认。”华生耸耸肩。
“这是一个问题,华生。第二个问题,十六岁的人能完全模仿四十岁的人吗?文笔、思维能力、经历、生活积累。华生,我注意到《三重门》还有韩寒十六岁写的一些短文里有很多成年人生活的描写,十六岁的人不可能经历,比如对女人的看法,对社会的感觉,对他出生前场景的描写等等等等。华生,一个天才可以模仿卓别林的片段,这没问题,但他不可能模仿卓别林的思维、生活习惯,假如在一场模仿秀上,某个模仿卓别林的人不但表演象,连吃饭、睡觉、上厕所都象,那他就是卓别林自己。”
“那他成年后的作品呢?”
“更好解释了,华生。韩寒有两个职业,一个是作家,一个是赛车手,你在电视上看到他亲自参加赛车,这没问题。但你从来没见过他当场展现出一个作家的生活状态,你见过么?”
“我承认我没见过。”华生耸耸肩膀,“不过作家是很私人的工作,我的意思是,没有任何一个作家会当众写作。”
“萧伯纳确实不会当众写作,但他会当众谈他的工作,我也不会当众破案,但我会当众讲解我破案的过程,这种状态是自然的,是无法掩饰的。不喜欢接受采访的作家很多,但从来不谈自己作品的作家不存在。这是反常识的,华生,世界上几十万作家,从来不谈文学甚至从来不谈自己作品的只有一个,而且十多年一贯如此,十多年他只在电脑后当作家,他一出面,就是赛车手,娱乐明星,十多年就这样,这是很奇怪的,华生,非常奇怪。这种状态无法用性格解释,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他本来就不是作家,当然他也就表现不出任何作家的生活状态。这就合理了。还有,假如你听说贝克汉姆写七八部长篇小说,或者JK罗琳获得法网冠军,你感觉如何?”
“这不可能。”华生叫起来。
“是的,不可能。”福尔摩斯意味深长地说。
“福尔摩斯,如果韩寒并不是一个作家,而你说的道理又不是很高深,那十年来为什么他一直没有被怀疑?中国也有很多学者专家。”
“华生,你不了解中国人。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民族,他们对常识的认识一直停留在非常低级的水平上。甚至农民也会相信亩产万斤,甚至科学家也会相信水能变油。每个帝王都相信人会长生不老,他们会相信绿豆能治癌症,相信一切荒诞不经的东西,你很难理解他们。他们这个国家的知识分子也很奇怪,他们都非常自私,没有信仰,缺乏常识。我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树立韩寒这个偶像,也是出于非常自私的目的,他们认为能利用韩寒说一些他们不敢说不便说的话,至于是否欺骗公众,他们根本不关心,他们也认为公众都是傻瓜,有时候他们也互相欺骗。中国人只相信奇迹不相信常识,所以这个骗局就成功了。”
华生沉默了一会,说:“这个事情结局会如何呢?”
福尔摩斯打了个哈欠,说:“很难解决,因为不会有人出来承认代笔这回事,靠韩寒赚钱的那些人会不择手段达到目的,中国的知识分子会为私利保全他,在中国没有真相只有博弈,他们不喜欢真相,一谈真相他们就歇斯底里。华生,虽然大英帝国衰落了,虽然唐宁街的那些白痴把英国搞得一团糟,但我还是庆幸自己是个英国人,别撇嘴呀,华生,瞧,我一说实话你就开始撇嘴,你是中国人么?”
 

icefire

版主
回复: 【ZT】韩寒疑案——福尔摩斯对韩寒事件的分析

@雾满拦江:春节放假,带孩纸去书店,让孩纸自己挑选书。孩纸挑了《战国策》、《后汉书》、《资治通鉴》……少年版式,每本超薄,有十几本。然后让孩纸扛着回家,走着走着,孩纸越走脚步越沉重,越走越沉重。后来孩纸停下来,满脸忧愁的问我:粑粑,如果被人知道我看这些书,方舟子会不会来打我的假?我:……
 

cniht

活跃会员
回复: 【ZT】韩寒疑案——福尔摩斯对韩寒事件的分析

通篇的重点就在于所谓成长史。作家的成长史,最好的证据是他的作品而不是知名度。如果按问世时间先后来看韩寒的作品,是能看出从稚嫩到成熟的轨迹的。再者,成名总是从某一时刻开始的,所谓“十年苦读寒窗下,一朝成名天下知”。更何况韩寒的成名是反教育体制的,在当时教育体制话语体系下,不太可能有人关注成名韩寒之前的成长经历。还好赛车是必须亲自上场的,否则原作者又可以搬出优秀赛车手之前无相关简历来质疑了。

韩寒其实也不是不谈他的作品。我记得他出版《长安乱》之前在电视节目还是哪里谈到过,说是不会很长,但会很特别。(题外话:确实不太正统的武侠,但看过之后也没留下特别深的印象。)不过话说回来,韩寒是否真的以作家身份自居自傲过呢?“世界上几十万作家,从来不谈文学甚至从来不谈自己作品的只有一个”,这里有个隐含的前提,当事人是以作家身份自居的。如果韩寒本人的志向不在于纸上跑马,而只是玩票写作,那他不谈自己的作品,或者羞于谈事后认为幼稚的作品,是很容易理解的。好汉不提当年勇。有人就是喜欢不断给自己新的目标,小有所成后再转战新的地盘,旁人非得给他拉回来说“你就是做某某某”的,这不强奸民意了嘛?方舟子以己度人,认为韩寒的成名作必定在他心里居功至伟、刻骨铭心,是不是有些小人之心了呢?其实从韩寒的小说大多不长也没有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看来,至少在写作这件事上,他是有五分钟热度的倾向的。近几年韩寒的作品以杂文博文居多就符合这一逻辑。
 

icefire

版主
回复: 【ZT】韩寒疑案——福尔摩斯对韩寒事件的分析

看方舟子“打假”韩寒:“逻辑正确”与“逻辑出发点正确”

每次上网,常常在游览网络资讯时,一不小心就沦落成了一名不知真相的“围观群众”。例如最近一段时间国内网络上韩寒与方舟子的骂战,比起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还要热闹好看,害俺无缘无故地,就跟着众网友们屁颠屁颠地一起围观了一把。

韩寒多年来一直被盛赞为80后代表人物,最具代表性的公众知识分子,高一不到17岁时,便以《杯中窥人》一文获得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之后从成名作《三重门》开始,韩寒的每一本书都成为畅销书,受到粉丝们的热捧,而韩寒的博客,据说是全世界点击率NO.1的博客,博客上嬉笑怒骂的文字,的确也“通杀”了不少形形色色的“韩粉”们。

但以“打假”出名的“斗士”方舟子同志,却突然跳了出来,指责韩寒多年来的文字并非自己所写,猜测有人帮忙“代笔”---而“代笔者”最大的可能性,是韩寒的父亲。方舟子如此说法的一条主要理由是:一个17岁的少年,不可能写出如《三重门》之类这么老练的小说,作为科普名人、打假斗士的方舟子,看得出是位极其认真仔细的人,他在博客和微博上一一细列出韩寒文章中各行各段的可疑之处,并又找出韩寒过去发表的一些文章,指出这儿“是文革时代的语言”,那儿是“中年猥琐男的恶趣味”,认定韩寒的文章不可能出自一个少年,只有经过文革的中年男人才能写得出。而站在方舟子一边反对韩寒的网友们,也效法“方舟子精神”,详细解剖韩寒的文章甚至家信,指出这儿可疑,那儿估计是代笔,等等。总之,在方舟子的带领下,大家在将韩寒文章拆卸得七零八落的过程中,圈圈点点出来的“疑点”居然还蛮多蛮迷人的,看得许多人不仅迷惑,甚至相信起来。

当然,俺是支持方舟子打假的,因为现在中国的假货太多了。多到人人自危,样样可疑,中国最需要的就是方舟子这样拥有科学钻研精神的较真好汉。况且我也不是“韩粉”,因为从来没有培养过自己做“粉丝”的习惯,因此,就跟众多不明真相的群众一样,俺也将看热闹的心情兴高采烈揣在怀里,满脸天真烂漫地围观这场“韩方之战”。

但是“围观”了一阵子下来,却感觉它越来越像一场无中生有的闹剧,十分不好玩。并且在看过方舟子回应媒体采访的视频后,心中更是大失所望。因为方舟子是位拥有科学精神的打假斗士,而科学讲究的是“逻辑”,“逻辑”所追求的是“合理”。但这次,方舟子这位以打假出名的科普名人,跟他以往有根有据有真相的打假不同,这次方舟子对韩寒的打假,毫无真凭实据,纯靠主观臆测,其立足点都建立在方舟子自我假设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方舟子先预设了一个“韩寒父亲为韩寒代笔”的逻辑出发点A,然后为了支持自己事先预设的这个逻辑出发点A,而不断寻找韩寒文章中的“可疑点”,来进行自以为合理的逻辑推理,以此顺利地走到方舟子自己事先预设的逻辑结束点Z,完成一个自圆其说的“圆”。

这种毫无事实根据、纯靠假设的逻辑出发点,是十分可疑、也十分靠不住的。因为如果现在韩粉们要反驳方舟子,也可以采取与方舟子同样的方法,先主观臆测一个逻辑出发点A,然后同样不断寻找韩寒文章中种种“可圈可点”,来进行逻辑推算,顺利到达预设的逻辑结束点Z之后,也照样可以自圆其说地证明:韩寒文章绝对是韩寒本人所写,而绝非韩父代笔。

现代人总是相信逻辑,对逻辑的合理性推理崇尚有加,正因为如此,却往往只重视逻辑推理的合理,而忽视了其背后最为重要的“逻辑出发点”。日本的数学学者藤原正彦,在其著作《国家的品格》一书中,曾写到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任何逻辑都离不开出发点,逻辑出发点远比逻辑本身更为重要,因为如果选择了一个错误的逻辑出发点,那么,逻辑推理越合理,其错误性就会越离谱。

当方舟子在质疑韩寒代笔,并不断为自己的“逻辑正确”而欢欣鼓舞的时候,又该如何证明他自己的“逻辑出发点”是正确的呢?如果方舟子无法证明自己的“逻辑出发点”正确,那么他对于韩寒的质疑,以及那一大堆貌似正确的“逻辑合理”又有何意义?
(刊登于《日本新华侨报》 “辛子IN日本”专栏)


---------- 帖子增加于 08:21 ---------- 之前的帖子发布于 08:18 ----------

下午休息时看了凤凰博报上许锡良老师二篇关于韩寒与方舟子的文章,忍不住想给许老师留言。但结果留言写完,发现实在太长了点,干脆贴来自己的博客,与各位博友共同探讨。

许老师博文地址: 许锡良:假如方舟子来质疑我的文字


下面是写给许老师的留言。以前与许老师互通过不多的邮件,这是第一次给许老师留言。

许老师:我是唐辛子。第一次给您留言。我觉得许老师用“水门事件”之类来比喻“方韩之争”,太严重了。韩寒也好,方舟子也好,都没有“严重”到那个地步。而且,中国13亿人,上网的不过5亿,而且这5亿人也不全是韩寒的粉丝,我就按多的估算,算它韩寒粉丝有3亿吧,也不过五分之一,当然也决不会有这么多。韩寒影响没那么大,我觉得大家都过于“神化”韩寒的影响力了,这不是韩寒的错,是“神化”韩寒的观众们的错。

而方舟子此次“打假”,全无真凭实据,一切“打假”的立足点,都依赖方舟子自己的意朦,所有的逻辑推理,都源于方舟子自己自设的一个“逻辑出发点”----这样的“打假”十分可怕,没有证据,纯靠自己一言堂的推理,在法制国家,完全可以告方舟子诬告罪。

我一直不曾关注韩寒,倒是这次事件之后,开始关注起这个80后青年,看他的文章,感觉这个男孩很真诚,他也从未“神化”过自己,也从不象方舟子那样,喜欢抢占一个道德制高点,然后去制伏他人,这一点,我觉得韩寒很可贵。

倒是方舟子,他应该反省他自己。他说要打破韩寒神话,但观其言行,倒是方舟子一直在将自己当成个“大神话”,这种只许自己放火,不许他人点灯的行为,是最要不得的。

还有,我想说的是:这次“方韩之争”,许多不明真相的人,都选择站在韩寒“造假”一边,我以为:这才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悲哀:我们中国人对于假的恶的,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整个社会心态盘旋在“性本恶”之中,这很令人心寒。这也是这次事件,我特别同情韩寒的原因。因为我是相信世间有真诚,人心本向善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逻辑很重要,而形成逻辑出发点的人性与思维方式,更为重要。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并不是靠“逻辑推理”就能说得通的。例如文学作品、例如人类情感,这些,都不是逻辑可以说明的。将无法用逻辑说明的东西,牵强附会地加以“逻辑性”的“合理验证”,就如同让一个没有子宫的男人怀孕,只会令人感觉诡异,以为其精神可疑。
 

lin

普通会员
回复: 【ZT】韩寒疑案——福尔摩斯对韩寒事件的分析

说实在的,我对韩寒或方舟子的了解都不多,只看过几篇韩寒博文,韩寒是不是有代笔我本身是一点都不在意的,对这个事件我没有先入之见,只就方韩之前发布的文字据个人经验做判断,或许受限于不完备的信息,但这是我心里最直接的最真实的人看法。

大概是方韩之战揪起了我的好奇心,之前去看了几段方韩的博客,也看了最近小屋里面的很多帖子,如果说方提的那么些疑点都是真实存在的,我心里同样也无法排除代笔的疑问,或许是自寻烦恼,现在看来这个疑问很难得到澄清吧。

疑问产生于不合逻辑,这个逻辑可能各人都不尽相同;如果两个常识逻辑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意见相左,假如这里的事件真相是可获知的,要如何才能说服对方放弃自己的错误逻辑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当然前提是:两人都希望获得真相而非执着于真相在谁手中)?得从两人都同意的逻辑起点开始,逐步讨论每一个逻辑过程直至结论吧。

而这个代笔事件的观点分歧,在于其中的逻辑是并不像数学那么清楚明确:一个17岁的学生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文字能力和见识才能写出那些文章?一个人对其成名作是否应该一问三不知?等等……,正如有人说这都是弱逻辑,但碰巧那么多弱逻辑同时发生也不能不让人生疑。

韩寒或许真没有代笔,但如果说方提出的那些疑点属实,韩寒很可能曾有代笔的疑问在我心底是无法抹除的,但没法澄清的情况下我不能像方舟子那么肯定。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