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韩寒:我的父亲韩仁均的以及他的作品

teiler

知名会员
管理成员
作者:韩寒
转自:韩寒新浪博客


  今天一大早,我的父亲给我电话,说写了一篇文章来说明一下,问我这样写能不能把事情说清楚了。我觉得特别的凄凉。一开始,他们说我有团队,并重金鼓励网友举证,结果千万网友中没有人能举证出身边的亲朋好友属于我的写作团队,于是他们又说金波是我少年成名的推手,结果发现金波98年的时候还在河南的一个罐头厂工作。他们最后的一招就是把所有的脏水泼到了我父亲身上。说我的父亲替我写了我少年时候的文章,因为我少年时候的文章特别的老成,不可能是17岁的学生写的。这个非常可笑,我在很多的场合说过,我小时候喜欢阅读钱钟书梁实秋和很多民国作家,因为我觉得他们文字好。在一个人刚开始写文章的时候,你阅读谁,必然模仿谁。而了显得渊博和少年老成,我还摘录了很多典故或者英语,准备随时引用在文章里显摆。而我的父亲则对民国文人兴趣不大,所以我们两人的文字非常好辨认。如果这样去加罪文学作品,我在十七岁的时候还发表过两篇写大学生活的小说,十五岁的时候还发表过写成年人生活的散文,当时我非常得意于杂志社的编辑都不知道我的真实年龄,现在想来,这些岂不都是死罪。

  我只想说,这就是一个好作家的底子。我的作品里的“我”如果一直是一个初中生形象出现,那岂不是和我喜欢的作家钱钟书梁实秋相去甚远?只要文学作品里的“我”不符合我的实际身份,我就是在造假,就是有人代笔?真是可悲,这么说的人恐怕从来没有体会到文学的乐趣。对于一个少年来说,文学的快乐就是可以把自己藏起来。不过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还要对人解释这些,的确更可悲。

  我甚至发现还有伪科学证明法,忽悠了不少人。有理科生做了一个科学统计,选取了八九本书,其中有我父亲的书为A,我的四本书B,C,D,E,其他作家的书G,F。分析书中关键词出现的次数,比如三个“的”“得”“地”,比如“因为”“所以”,结果发现,我父亲的书和我的那四本书出现这些词的总次数差不多,而另外两本书明显要数倍与ABCDE。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我和我父亲的书风格雷同。这篇文章充满了我看不懂的专业术语,很多试图证明我的书是我父亲代写的朋友也像捡到了宝一样兴奋不已转发不止。甚至其中还有科普人士,他们认为最终还是科学和数据来说话了。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好,A,B,C,D,E都是十万字,G是三十万字,F则超过了五十万字。所以结果当然是ABCDE的常用词出现次数差不多,而G是他们的三倍左右,F则是五倍左右。像我这样的理科白痴也知道做这种对比的时候,抽样对象的字数得是一样的吧。我不明白这位理科生为什么这么恨我,虽然我一直对理科生特别有好感,我小时候的梦想就是科学家。但是理科更需要严谨,能在完全缺乏条件的情况下依然把实验做的津津有味并得出结论,也算有本事。而文科生们更不能用“我觉得他17岁写的文章太成熟了,所以必然是中年男人写的”来论证问题吧
  
  好了,下面请欣赏我的父亲@韩仁均叔叔 写的一篇文章,文章有点长,希望大家能耐心的读完,再来判断我的文章是不是我的父亲代写的。最后还附有我的父亲以前曾经发表过的作品,我的父亲为人正直,可爱,他的文笔非常的淳朴流畅,根本就不像我十六岁那样,看似老道,其实做作。我父亲念书的时候没有初中高中,根本没学过也不会英语,其中又经历文革,构陷者居然能想象出我父亲帮我写出一本讲初高中生活的校园长篇《三重门》。也欢迎大家拿我父亲的文章和我的文章来对比。很多人劝我不要再与这些人纠缠,因为他们就是要找各种茬搞臭你,你说什么都没有用。他们的逻辑就是走街上看人不爽,上前一口咬定你十年内必然杀过一个人。如果你不能自证十年内每一分钟的去处,那么我枪毙你是天经地义。关键是居然真有看客似乎觉得他们很正义,是替天行道。我知道有些人是不会错过这个好机会的,但是我相信明白人如果能够看到现在,也都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感谢所有支持我的朋友。今天我希望为我父亲讨一个清白,不过,这真是一个荒谬的时代,加害者像个原告一样,大摇大摆,不需要任何证据,只需要想象力,就能够损毁你和你家人的名誉,而且什么罪名都敢往你头上加,而被害者却要像个被告一样,不停的出示着人证物证,也未必能还自己一个清白:


说说我自己
韩仁均


  之所以想说说自己,是因为最近忽然有人发掘了我的超凡能耐,把我描述得能操控一切,既能写出《三重门》让韩寒“默写”,又能一手操控组织严密完整的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想买通谁就买通谁,想得什么奖就得什么奖,并且能一路代笔代思想,最起码有一个微型耳麦佩在韩寒耳边,可以随时指导这话怎么说,这事怎么做,而且能一路走红10多年。现在就差操控全国公务员考试的事还没来得及上提出来。当然说说我自己我也不会把自己贬得一钱不值,我只是把一个真实平凡的我告诉一下大家。

  我生于1957年,韩寒之前说我生于1958年,那是他把她妈妈的年龄记成我了。小学中学都在村里念的,中学当时只有四年,叫做中一中二中三中四,没分初高中。读好四年中学后就在村里务农。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拼命复习,但理科外语都不懂,只得报考文科类的,后来被华东师范大学(当时好像叫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录取。1978年初入学。进校后,在学生名单上看到了好几个当时已经非常有名的作者,感觉以后要在这里和这么些同学一起度过几年的学习生涯很荣幸的。但事实上正经的课都没上过一节,第一个星期只是开会学习劳动之类,还有新生身体复查。结果是GPT100多一点,肝功能不正常(当时指标40以下算正常),于是就住进了师大后门那儿的肝炎隔离病房。住进去后检查的范围更大,还查出是澳抗阳性(就是现在的大三阳小三阳之类),被定性为乙型肝炎。以后每隔一些时间查一次,一直没有全部正常。最后10个月后,好像是1978年12月份,做了最后一次检查,同时抽了三份血样,分送华山医院等三家医院检验,三份结果完全不同,一份正常,二份不正常。于是,被认为还没痊愈,就被退学。因为大家都谈肝色变,我在病房里也很识相,不出去接触人,所以还没来得及认识一个同学就离开了学校,回到了家乡亭新公社(乡和镇的叫法是后来的事)。因为多少算考取过大学了,所以回来就到了亭新公社的文化站工作。当时的文化站和现在的文体中心完全不是同一回事,就一间办公室,就我一个人。所做大部分的工作就是为公社机关服务,比如开会拍照,并自己冲印贴在公社门口的画廊里,布置会场等等。文化站里的上级业务指导对口单位是县文化馆和县文化局。

  县里每年对各公社(乡镇)有业务考核指标,比如群众文艺创作、演出等等。为了应付这些考核,或者说是工作吧,各个公社乡镇就得组织人员进行创作。组织者自己当然也得写。这个时期,硬着头皮学写故事、表演唱、小散文等等。金山有故事创作演讲的传统,县里也经常组织培训等。后来就陆陆续续的写了些故事及散文等东西。发表在上海的解放日报市郊版,上海的故事会、故事大王及外省市的一些故事刊报刊上。因为我到文化站后就开始学写些小东西,但又感到自己的名字太过普通,就取了个笔名叫韩寒,当时韩寒还没有出生,但实际上没怎么用到,只在一二个小豆腐块上用了一下,后来觉得舍不得,而且本来发表东西又比较少,所以就决定把这个笔名作为我未来的儿子或者女儿的名字。所以1982年儿子出生后就叫韩寒了。韩寒出生那年国家又开始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我因为受英语和理科的影响,也只能选择了文科,当时还是选择了华东师大中文专业的考试。自考每年考两次,每次最多可以报考4门课,大专在10门课左右,但还好工作时间比较空和自由,所以看书的时间比较多,晚上也是差不多全部时间花在读教材背题目上,当时也还不会打麻将,也没其他娱乐活动,电视机也只一个黑白14英寸金星吧。我每次报的4门课一般都能通过2门,分数大都是60分多一点那种,只够及格,最高也只考过70几分吧。所以考了两年半,就完成了华东师大中文专业专科10门课程的学分,拿到了自学考试专科毕业证书。专科考过后,本科阶段还要考近10门课,觉得一些课太难了,像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等等,所以后来就不考下去了(但韩寒多次在采访里把我说成是本科,因为他对这些专科本科的本来就没有什么概念)。但说实话,这种考试真的只为考试而考试,所学10门课在工作中根本用不到的,考过后也很快就忘掉了。但这个文凭也给我带来了好处,后来1985年文化站转体制时派到了用场,成为我转成事业单位编制的一个有利条件,户口又迁出农村到城镇,户口在当时的中国决定着好多东西。后来直到1994年底,当时时兴办区县报,金山也要办一份金山周报。当时文化局的一位领导调到县委宣传部筹办这份报纸,他觉得我去做这个工作也合适,就把我调了过去。当时的金山报4、5个采编人员,采编合一。甚至划版样、校对都是自己负责,一周一期。期间也还评了个编辑还是记者的中级职称。我一直没有入党,因为我没想过要进官场混,也自知没能力在官场混。在金山报时后来要提一个副主编,部领导决定民选,大家无记名投票,我被大家暗算。后任的宣传部长对我说,可惜你不是党员,是党员的话一切都好办。甚至还想有意“培养”我入党。我一笑置之。再后来我觉得我没义务付出那么多去负那个责任,就辞去了副主编的职务。2005年底我们几个金山报的元老就各奔东西,我就去了我们区里的清水衙门文化局工作,做一个没有实职的主任科员,直到2008年底提前退休。

  我到金山报工作后,韩寒还在亭林读小学。因为自己没什么社会背景,还有觉得当时县城朱泾的罗星中学教学质量什么的在全县算是比较好的,全县比较好的学生大都在这所学校里读书,里面有几个特色班,就赞助了几千元钱(相当于择校费吧),让韩寒的初中在罗星中学就读。我想等韩寒长大工作后,他的大部分同学将会是我们这个县里方方面面管事的头面人物,有这么一个人际关系基础,那对他的工作和发展会有所帮助。而我自己认识的朋友中,职位最高的也只是处级干部吧,我帮不上韩寒什么,以后只有靠他自己了,当时这么想的。

  记得韩寒进罗星中学后,摸底考试几门功课平均考了91分(满分100分),当时他自我感觉非常好,想这下总会名列前茅了,不料只在班级第50名左右,倒数前列,不禁感叹那些同学读书成绩真好。他比较牛逼的是作文,当时一篇介绍自己的作文《我》,让当时的语文老师彭老师赞不绝口。有时为炫耀,一节作文课写二篇。一开始韩寒的成绩还算比较均匀发展,但由于和教数学的班主任老师关系老是处不好,影响了他对这门课的兴趣,但中考前恶补一下后他的数学还是考得可以的,反而是语文考得不理想。他的应试作文在那种正式的考试模式中老是得不了高分。在区里的传统作文比赛里也能拿二等奖,因为他的文章不是传统作文比赛喜欢的类型。但他还是比较喜欢看书的,尤其喜欢民国的,钱钟书和梁实秋等人的文章,家里的一本《围城》不知被他翻过多少遍,第一本翻烂后我又买了一本。因为喜欢,所以他后来在第一本书《三重门》里刻意的模仿他的偶像钱钟书《围城》的风格一点也不奇怪。

  韩寒中考考了468分,有体育长跑比赛第一名的8分加分,就是476分,松江二中因为他长跑的成绩好,就又降低了几分特招了他。他当时是寄宿在学校的,不是每个星期都回来,那时松江到金山还得要转二次公共汽车。我发现他写《三重门》是在他差不多要写好的时候。我就对他说,要不要我拿去帮你复印一遍,不然弄丢后无法弥补。他同意了,说等写完后。写完后我就拿到对外营业的金山县图书馆复印室去自费复印了一份。我是这个时候才有了看的机会,总的感觉是非常幽默,有点像《围城》的那种笔法,文笔非常老练,而且我猜想,书中那个主人公身上,可能有他自己的影子。书中描写的生活,也从初中延续到了高中。这是一种没有生活的人想象不出来的情景。一般作者的第一本书,以自己的生活为基础,模仿自己喜欢的偶像风格写很常见。现在看到有人竟怀疑《三重门》是我写的,那我真要谢谢他们的抬举了,我要写得出《三重门》,我早不是现在的我了。这种只要有脑子,而且能正常思维的人都想得明白的。不是一代人,文笔和经历完全不一样,你能写得出那种情景那种意境那种感觉吗?现在一些人觉得他们不可能做得到,所以断定韩寒在他们这个年龄也做不到。一个17岁孩子的文章是他父亲代写的并且还能走红中国十多年,是在编神话吗?如果大家都可以随意恶意的假设和推测,我也可以把你臆想得什么都不是。

  韩寒在松江二中读书过程中得了那种浑身奇痒的疥疮,后来学校怕感染其他同学让他回家养病一个星期。我是在那天回家看到他写的《求医》才知道他得疥疮的。那天回家时他去外面玩了,但文章在桌上。我看了以后觉得很幽默,笑坏了。因为我事先看见过新民晚报上一则上海萌芽举办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消息,所以就建议韩寒将这篇《求医》和另一篇《书店》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因为他觉得这次比赛没收参赛费,应该是真正的比赛,不是那种常见的近乎骗人的活动,而且既然是新概念,就不是应试作文的那种,就参加了。后来寄出去后一直没有回音,韩寒和我都有点失望,直到那天上午,一位叫胡玮莳的萌芽编辑将电话打到家里问为什么不去参加前一天的新概念复赛才知道那天新概念作文比赛就要揭晓颁奖了。(很多评委在初赛的时候就留意到了韩寒的两篇文章,觉得特别老练,就和现在大家的怀疑一样,所以他们委托萌芽的胡玮莳编辑给了我们电话,一方面是爱惜人才,怕因为客观原因错过了比赛,一方面也想当面考验韩寒)。韩寒说没有接到复赛通知(当时我们一家住在50多平米的老公房,楼下的邮箱都是没有锁的),后来胡玮莳去问了评委后再打电话过来说评委同意韩寒中午前赶到上海市区比赛的地方再考一遍,我带了韩寒就急急忙忙的赶到车站那里找了辆黑车去市区,到那边已经接近中午了。接下来就是评委即兴出题现场一个小时写出《杯中窥人》的事。这事居然让阴谋论者认为我是开了后门事先知道了题目写好后让韩寒背的。这真是天地良心了,我们知道韩寒其实入围了是在当天的上午,此前萌芽的编辑我一个都不认识。包括李其纲,我也是根本不知道那个出题老师叫李其纲,出题的老师叫李其纲是我后来在有关新概念作文比赛和韩寒的补考的新闻报道中才知道的。而且我根本写不出这种文章。我的文章根本不是这个风格的。再说如果新概念作文比赛可以舞弊的话,那韩寒真的不可能有这次机会,因为这个比赛很隆重,有很多的教授和著名作家作评委,真的这个比赛要走关系的话,参赛的学生里有这方面能力的家长实在太多了,能得到好处的肯定不会是我们,我相信有这种能力的家庭也不会只住在50多平方米的老公房里。我可以这么说,一切能够靠钱靠关系靠舞弊能获得的好处,都不会轮到我们先得到,我们甚至连号都排不上。这种污蔑直接玷污了这个严肃的比赛。韩寒作为新概念作文比赛的参赛者,我只能告诉这些我所知道的情况。

  好多人都说我应该回应,其实我觉得这事真的无聊透了。韩寒诚然有很多不足之处,看他不顺眼可以直接批评或者骂他,而且一直以来也不少这么做的人,但用这种全靠自己的臆想和主观判断来污蔑和传播,我觉得就十分下作和无耻了。我对韩寒说,无论你怎么说,他们还会无中生有找各种各样的茬来污蔑你的,因为他们就是看你不顺眼。有一次韩寒比赛翻车了(拉力赛很容易翻车,他参加拉力赛好几十场一共翻车过两次,算是冠军车手里翻车最少的),他回头发现在新闻的留言里最多的都是咒韩寒怎么还没死的,所以他早就知道了在很多人喜欢他的时候,也有很多人不喜欢他,他几乎从来不回应那些对他的辱骂,甚至有些谣言也不回应,但我觉得这次真的太过分了。包括这篇东西,我也只是说说自己,说说当时的一些情况。其实只要是韩寒的真正的读者,就会发现韩寒的文章和书从一开始到现在,其行文风格是有一条清晰一致的成长脉络的,像幽默什么的只是一开始比较刻意,一直在掉书袋,用典故,和现在的很多专家写的一样,那是因为受到了钱钟书的影响。很多典故和生僻的书本或者英语都是他硬记下来为了炫耀而背的,你要写过文章都知道,你随便记住或者摘抄下几个很生僻的东西,想要硬放到文章里是很容易的。韩寒的引用都不算特别自然,算是明显的故作老成。后来更趋于自然和内在。一直到了近几年,他说他写文章要做到不用典而把事情说清楚。我觉得这是他的进步。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到三十岁肯定是在不停的进步的,这也是人生中一个人改变最大的阶段,阴谋论的人不能要求韩寒永远和十五六岁的时候写的文章一个样子,否则就是有假,那样倒是要被人笑死了。我找了一下,发现韩寒学生时代写在各种作业本笔记本和各种不规则纸上的那些文章手稿都在,当时保存这些也不是为了日后打官司或者让人研究,这些不经意间保存的资料,现在看来是多么珍贵。看到这些原始资料,我不得不再一次为我的儿子骄傲,很多人,包括我,十几岁时根本做不到他那样,韩寒虽然有点虚荣,有点故作老成,但是他做到了,他还在不停的努力和进步。我到现在还是认为,韩寒的这种文风是骨子里的,不是随便可以模仿的。如果这年头连手稿都不能用来证明什么了,那大家都不要写作了,真是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韩寒现在决定要出《三重门》的手稿,你们到时还会惊羡一个十七岁的高中没毕业的少年写的字竟然有这么好这么老练,可以自己去对照一下或者发奋一下,能有几个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的字能有这么好看。韩寒不是一个特别喜欢应酬和交际的人,别人可能在玩的时间,他在想东西,写作,阅读,练字,练车。他最大的娱乐就是有时候踢一次球或者周末和朋友们打一个《使命在召唤》的真人射击类的电脑游戏,他的名气不算小,但是他平均一个月都没有一个饭局。大家之所以觉得他能做很多的事情,精力很旺盛,是因为他把别人可能用来应酬和娱乐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你们可能不知道吧,如果没有比赛和游戏,他几乎每天晚上的八点开始写作或者看书,一直到早上六点,连续十个小时都在书房里。所以他的博客大多都是凌晨发的。虽然他口头上不承认,一直说他在玩,但这个就好像一个考试很好的学生喜欢说他在家里从来不复习一样。没有想到,他的努力反而成为了他的过错。有些人甚至拿出了韩寒小学两年级的作文要说明韩寒未来写文章不好,这真的是不厚道的,其实大部分的小学在两年级的时候还在教认字,那个年代很多的学校是三年级才开始写作文的,我不知道现在的小学生是什么样的,我记得韩寒在两年级的时候好像是主动写作文给语文老师批阅的,也就是说这不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同年级里的大部分同学都还没有开始写作文。这种推测是有点胡搅蛮缠了。你不能因为刘翔学走路的时候会摔跤就推测他将来肯定跑不快所以有猫腻。况且我觉得韩寒那篇作文写的挺好的。可能他也觉得以8岁小孩子的水平来说还不错,就自豪的贴在了博客上,要不然大家也不会看到这些。韩寒写文章很快,修改也不多,这个可以从他的手稿里看出来。韩寒回应麦田的文章,其实写了两个小时,但是4点,6点,8点,甚至10点又修改过,这说明韩寒一夜睡不着,很在意这件事情,他修改的内容是让文章更简洁一些,语气也更缓和一些,包括一些不太礼貌的气话都删除了,可以说在一个作家遭到了污蔑又没有办法自证以后,他已经做的很平和。我知道他很珍惜自己的名誉,所以一定很生气。从半夜两点修改到十点也是韩寒自己写在博客里说的,以表示他很愤怒,气得都有点不会写文章了。他不说反而没有人拿这个来说事,他就是太老实太坦诚了,自己说了,结果吃了亏。被有的博士生拿来有意曲解为韩寒一般写两千字的文章都要花十个小时,所以有代笔,他的考试文章也不可能一小时写出来。有人也质疑说韩寒这几篇文章写的文采不如以前,说明以前是有人代笔的,这几篇文章可都是被迫的回应和申明啊,而且还是他人构陷在先,结果你不去怪那个加害人,反而要百般刁难受害人。这么说的人真的是太没有意思了。

  再回到我。我是从看到韩寒写的《求医》等文章后就慢慢不再写东西的,因为我觉得我已经写不过他了,有点不好意思也懒得再写了,这种感受也许一些从事文化工作方面的父亲能够体会。我以前写的也只是一些农村题材的故事和一些应景宣传用的东西,根本没涉猎过中长篇小说。所以说韩寒的长篇小说是我写的很滑稽。和韩寒写的东西一比,反而是我写的实在太小儿科了。另外我也不怕浅薄,还要告诉大家,我根本不会英语,我们那个年代,从小学到四年中学到自学专科,从来就没有英语这门课。(大家好,我是韩寒,插入一下,我的父亲刚才经过回忆纠正了一下,说他们好像在四年中学里有过几节不正规的英语课,但是好像只学会了字母,他本人几乎不认识一个英语单词)我书读得比韩寒少多了,韩寒说的好多典故都是我不知道的,我甚至四大名著都没全看过(不过韩寒也没有看全过,因为他当时读书有一点炫耀的成分,要去读那些同学们都没有读过的书,才好像显得他很有学识),三国演义努力了几次都没看完第一回,我只看我喜欢的一些东西。他的书中文章中对好多事情的分析思考看法观点,让我受到过好多的启发。我是从心里佩服他的,当然从没嫉妒过他。我后来在韩寒的建议下申请了提前退休。现在的生活,就像我前几天在微博上说的,彻底告别了闹钟,一般睡到上午10点左右自然醒吧,先在被窝里和马桶上手机上会网,然后洗洗涮涮,弄点吃的,打扫下卫生,中午开始电脑上网,挂上QQ和MSN方便有人找和联系事情,然后看看新闻,翻翻微博,有需要在电脑上处理的事处理一下,下午出去办办事,有时去老家看看父母,遛一下金毛和萨摩耶,对了,金毛叫戆戆,萨摩耶叫闹闹,我的微博头像就是闹闹。韩寒博客头像上的金毛是几年前已经去世的木木。有时去看看小孙女。所谓含饴弄孙吧。好多朋友希望我贴小孙女照片,这个,等稍过几天小孙女的照片正式发布后我再贴张我和她的合影吧,绝对小美女一个。当然我也没你们想象的老。我自然年龄56岁,社会年龄就是你们看上来的年龄大概要小10岁,心理年龄也许还要小10岁。没韩寒英俊,但五官还算端正。如果有麻友来约,晚上就会去打半夜麻将。回家后再上网,看会新闻,翻会微博,有时看几集美剧,二三点钟后挂起电话洗洗睡去。就这么循环,很快,一年,一年,慢慢老去。

  但韩寒还只是一个30岁的青年。我希望韩寒能生活在一个正常的人与人之间具有基本信任和交流的社会环境里。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去和他争论,去批评他,可以看不顺眼直接骂他,但不要去用恶意的揣测去诬陷他,污蔑他。用各种谣言和臆测来扼杀一个韩寒轻而易举,而且我知道很多人想这么做,今天终于有了机会,所有一直不爽韩寒的人终于可以团结起来。不过我觉得韩寒不是那么轻易可以用谣言扼杀的。或者等他被扼杀了,你们就知道想“人造”一个韩寒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了。对不起大家,我已经很久不写长得东西了,所以写的很啰嗦,谢谢你们可以耐心的读完。也许在阴谋论的人眼里,我是故意写的这么啰嗦来和韩寒的东西很简洁的风格区分开来的。那么好吧,我找到了两篇1999年的时候,就是韩寒写《三重门》的时候我发表在《故事会》和《现代农村》上的小故事,大家可以和韩寒当时的文章对比一下。我知道如果要牵强附会,那么你也能找出我这个文章和韩寒的某个文章一两个用词是一样的,一两个形容词是一样的,一两个转折词是一样的,甚至可以说我发表在《故事会》等报刊上的文章就是韩寒写的甚至这篇文章就是韩寒写的。我们两个人是儿子代老子写,老子代儿子写,我们两个人太闲了。还是要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2012年1月27日
 

aarondeng

知名会员
回复: 【ZT】韩寒:我的父亲韩仁均的以及他的作品

个人觉得方舟子这次有些多事,理由如下:
1. 文学创作是很难认定的,因为它允许虚构,容忍幻想等等非理性因素。从文学作品的见仁见智也可见一斑。所以,这根本无法作出比较科学的判断,这与之前方肘子客观科学批判中医有所不合。
2. 不管韩寒是否父亲代写(或者个人认为,最多是帮着写一点),能够为民众创造出这样一个作家形象也是不错的。国内还是太缺少韩寒这类作家了。我真有点担心权力机构只怕要看着这场闹剧偷笑呢。而且代写的现象在金庸、古龙等名家身上其实也有发生,何必太较真。
3. 严格意义上说,文学作品一旦形成,它与原作者就脱离关系了,仅以一种文本的形式供大家解读。比如马克思的哲学观与他嫖妓有直接关系么?
 

Jerry

版主
回复: 【ZT】韩寒:我的父亲韩仁均的以及他的作品

我原来也愿意从好的方面来看方舟子的“打假热情”。
现在我发现,这股批评的力量,一旦为私意所用,是多么可怕的破坏性力量。
方舟子是科普高手,我不知道,他是不是清楚,所谓的理性分析面对生活会碰到什么,有谁记得自己几年前某个场合说过什么,抓住这种不一致出来作为疑点,而且结论文前就摆出来了:“口供还是没对好”,这实在不能说厚道了。
简评韩寒父亲:http://blog.163.com/fangzhouzi_vip/blog/static/10975569420120273530795/
再如天才写作能力这篇:小说、散文都能写,还怕命题作文。
不幸的是我们当年都怕过,不管你业余爱好,平时写多少字,你的语文成绩,也就作文比别人高2分,搞不好语文总成绩还会比理科生低。成绩低这就是事实了,方先生文章的逻辑前提就是,成绩证明能力,偏偏忘了,当年之所以兴起什么新概念,然后萌芽借此热销,至少从市场购买趋向能证明,命题作文和小说、散文在学生心中不是一码事。当年高喊素质教育、紧守应试教育,国人对教育的焦虑现今都没退散,萌芽和新概念倒是变质了。方先生是理科生,他可不管这些,成绩就能证明一切,包括写作能力。
补充一点:丰富楼上提过的理由第一条——如果我在某文中以第一人称写到我死了,我撒谎,(对于作品文体的裁定我想肯定不是我说了算,鲁迅至今还有散文诗、散文风格的小说)那么如果真要纠的话你可以说:你不是死了吗?你怎么还活着。
第三点,我认为是现实中很难成立的,这是后现代解构作者后的结论,而现实中一个作家之所以以文成名,韩有那么多粉丝,有那么多人恨,恰恰是因为他必须承担“生产者”的身份,这是逃不了的。

很善意地看,这是质疑精神,不过常情推断,他的考证热情是由韩寒一篇不太礼貌的文章激出来的,比较刺激人的具体内容本版有转贴,对于这种情绪下出现的吹毛求疵孜孜细节的理性,还值得信任?
从方开始打假成为斗士以来,或许他真的不寂寞了,总有那么多社会的“假”,面对这个社会总有那么高的义愤,有着科学、理性、正义的光明旗帜,如果他找不到发现不了这么些阴暗面,或许他才真寂寞了。这个网络时代的潮流就是,一刻都不能停地要抓住网友的眼球,要激发大家形成讨论热潮,每个网络人都清楚这个变化的速度,一条新闻再惊天地,能保持多久的热度?人心就是如此追逐和变化。
方舟子先生,这个社会确实需要不同的声音,需要怀疑需要质疑,只是这么大一个社会,光靠你一个,其余人若非摇旗呐喊就是恶声谩骂,未免太畸形了。个人始终是有限的,将个人当成所谓的正义使者,或者自诩自封,这同样是不正常的。反造神结果是造了一个新的神,还是以反的方式造的,会自相矛盾。他普的科学我还真不敢信,我怕是假神。借着无法被反驳的科学真理,口授真理者高高在上的姿态,不是更危险?
我愿他有一天能停下来,那一天我们的社会变好了,或者人人都能有自己的能力判断分析,或者能发表自己的言论,而不需要再用刷评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由版主最后修改:

icefire

版主
回复: 【ZT】韩寒:我的父亲韩仁均的以及他的作品

韩寒:看着手稿真欢乐——附16岁写孔庆东文章一篇



其实要多多感谢一些人,让我在找出了《三重门》的手稿以后,还找到了很多当年发表和没发表的随笔手稿。刚才花些时间看了看这些手稿,太欢乐了。十四年过去了,我都忘了自己还写过一些很傻的诗和一些非常学究的文章,看着的确唬人,人家是为写文章而引用,有时我却为了引用而写文章。我想真正有文学素养的朋友,都会经历过这个幼稚的阶段。所以不理解文学创作人们就别胡乱猜想了。但是我还是很佩服我自己的,在现在电脑普及的年代,我写完文章反而要时不时改动几句话,但我少年时候文章的手稿居然都是一次成型,除了一些错别字以外,极少做大段的修改。这对一个少年来说,难度可不是一般的高。不过也情有可原,我从初二开始发表第一篇文章,随后经常创作和投稿,我懒得誊写,又想给编辑对稿子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所以慢慢就练成了一次成型的好习惯。手稿的年代以及真伪均可以司法鉴定(我不知道年代该怎么鉴定)。当然阴谋论依然可以说这是我故意找些老本子趁这几天誊写的,低能论者也依然可以因为自己当年做不到这样写作而提出这根本不可能。这些习作有的写在笔记本上,字体有点小有点歪,因为我坐课桌的习惯就有点歪,虽然字不错,但比起我现在的字还是差了一些。不过看着十五年前的文章,我真的很欢乐。
十四年了,如果没有这次对我的构陷,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可能再去找这些手稿。这是我成长岁月的见证,是我青春期的化石(由于感慨,我越写越像郭敬明)。当时我的羽翼还像一对奥尔良烤翅那么稚嫩,但是我想有一定文学素养的人应该能够看到我的未来会是一个还不算差的作家。这些手稿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和晚自习的时候写的,由于我在课堂上一直埋头写作,老师通常以为我是一个努力勤奋记笔记的好学生,我想有一些不知道我在文学创作的老师肯定暗地里为我悲哀,觉得我实在太笨了,都努力成这样了还考不好。对方有一点质疑的很对,如果语文考40分,那么写文章一定不好。这点其实我比较认同。的确,我语文有一次考了四十分,但那一次纯粹是为了发泄情绪,胡乱答题,评价考题,甚至还批判试卷。如果100分满分,平时我的语文成绩一般都在85分到90分左右(早期是100分满分,后来是120分满分,作文每个人都要被扣掉几分),然后理科都是不及格。如果你果真阅读了不少课外书,语文考试除了默写和填空有难度以外,其他还是不难高分通过的。
让我诧异的是,在这些整齐干净的手稿中,我居然发现了一篇《眼中孔庆东》(具体写这篇文章的时间记不清了,大致是十六岁),后来我想起来,这篇文章还被收录到第二本书散文集《零下一度》中。虽然现在看起来文章水准不高,颇为口水,但是以16岁孩子的水平来看,实属不错,而且这也是现代网络上颇为流行的文体,16岁的我已经在熟练使用。还让我诧异的是,作为一个小屁孩,我在14年前就对孔庆东的判断就已经颇为准确。过几天大家还可以读到我的现代诗哦。
下面请大家欣赏我的随笔手稿照片以及我十四年前的作品节选——《眼中孔庆东》。

眼中孔庆东
⋯⋯
在孔庆东的书里(现在坐在电脑前的韩寒注释:当年他出版了一本很萌萌的书《47楼207》),值得一读的文章有《47楼207》《北大情事》《遥远的高三点八》《闲话启明星》等为数不多的一些,搞笑比较到位。而至于他的学术,显然比搞笑稍逊了点。至少我的观点是孔庆东不适合去作什么文学评论,因为他的爱憎意识太强,有点看人不看文的味道,好的永远都好,坏的永远都坏。这不是玩圣斗士星矢,这么好坏分明。一个好的作家也会写出坏的作品,反之一样,这是认真的态度,就像我在痛贬低琼瑶时也肯定了她的《窗外》(现在坐在电脑前韩寒注释:对不住琼瑶阿姨,其实我连她的《窗外》也没有看过,纯粹是为了显示我的公正客观才这么写),而孔庆东对金庸的崇拜之至已经到了盲目的程度,恨不得认其为奶爸。我敢打赌如果《还珠格格》是金庸写的,孔庆东也会对此赞不绝口,大放厥词什么金大侠一改文风年老图变老而思进尝试突破文中融入高雅幽默又不失年少调皮可谓童心尤在风流不止犹如给了我一记黯然销魂掌震的我直呼金大侠⋯⋯这种意蕴深远的好小说琼瑶就是写不出来。
搞学术就冷静一点,不搞学术还是希望孔庆东能留我们多一些欢乐。

(切换回电脑前的现在的韩寒)我十六岁看人还是挺准的,而且孔庆东现在也的确选择了一条把欢乐洒向人间的道路。今天的追忆就到这里,请质疑方根据《眼中孔庆东》一文继续质疑是我父亲写的。改天继续发布各种我少年时候的奇文异稿,同时大家不要忘记阅读昨天下午我父亲写的辟谣文章哦,看看一位看似平凡却了不起的父亲,地址是http://blog.sina.com.cn/u/1191258123
 

icefire

版主
回复: 【ZT】韩寒:我的父亲韩仁均的以及他的作品

政法大学萧瀚的评述:
@萧瀚还在说
【冤案发生学】即使再擅长言辞,语言都不可能那么严谨,记忆也并不总是能保真,群攻之下,再能言善辩都难保威压之下情绪失控、说些自相矛盾徒留把柄的蠢话。辩论可能有助于寻找事实真相的线索,但无法替代事实真相本身。以张口结舌自证其罪,是许多国人一大擅长,历史上许多冤案都是这样发生的。
【文革资源】这国最丰厚的资源有两种,一种是文革资源,另一种是文革资源。韩寒是公共人物,但再公共,也是不掌握公权力的普通公民。连最基本的“恶猜公权善待公民”都做不到,将人打成公共人物就肆意妄为、罗织罪名。时代变了,杀人道具也变了,对无权者毫无善意的王八蛋们永远都自以为在追求正义
【善意推定】如果对普通公民没有最基本的善意推定观念(确定一个人有错即使不需要经过司法程序,至少得有事实根据,不是推论性逻辑根据),那么你所谓的自由民主宪政共和通通都是扯淡。所谓善意推定,就是没有确凿证据之前,不给人下罪错的推论。将心比心,谁愿意被人无端冤枉、肆意污蔑?
【善待公民】在有司法独立、程序正义、言论自由等基本制度前提的国度,哪怕被疑作恶的官员,只要进入司法程序也享有无罪推定的基本人权,更何况对普通公民。有些恶棍,且不说在伪公权脚下噤若寒蝉,连对普通公民都缺乏基本的善意推定观念,肆意罗织罪名,欲置人死地、毁人清誉,这种人也配谈自由民主?
【给滥用公共人物概念者上课】“萧瀚:诽谤诉讼中的新闻自由——评纽约时报诉沙利文等媒体诽谤案”(http://t.cn/brlJn)这篇写于十年前的旧作,居然到现在还能派上用场,至少可以给那些以为将人打成公共人物就可肆意泼脏水的人当课外读物。
【善意】尽可能尊重与公权无关的普通公民的私权——无论隐私、名誉,还是财产或其他公民权,是好社会的起点。若动辄无事实证据无端怀疑他人是小偷是骗子是抢劫犯是杀人犯,就会人人自危难以联合协作甚至难以正常生活。把精力放在质疑公权力、抗击伪公权及其明确的狗腿子,从而保障人权,于人于己都好。
【沉默权】无罪推定衍生出不自证其罪原则(沉默权),如果他人无法证明一个人有罪,不可以被定罪。人的生活常常无计划无逻辑无章法可循,只是一堆习惯和潜意识的外化。诚实的人常无法证明自己诚实,善良的人常被冤枉作恶,因为说有容易说无难,所谓百口莫辩是也。说一个人是骗子不能靠推理,得靠事实。
【倒韩逻辑】韩寒好像有枪手代写,嗯,肯定有枪手代写,不然怎么一二三四五六七。。。啊,他悬赏两千万枪手还不出现,那枪手也忒仗义了,可恨。。。不对,怎么给忘了呢,枪手一定是他爸。
【恍然大悟】原来韩寒以前现在将来都从未写过一个字。以前的文字是他爹写的,现在他爹被枪手了,只能他太太接着上,没注意吗,这段时间韩寒的文字不像他爹写的,显然是他太太写的。再过15年,韩寒的女儿长大了,接着上,让老妈歇了,一直到韩寒离世。总之,韩寒这辈子没写过东西。
【质疑】有没有枪手是个事实问题,不是什么观点问题,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如果有,你把人找出来,三头六证,签字画押,就齐了;要是没有,你写2000万字的巨著,找出2000万人给你民主选举投全票,也造不出枪手。别说得那么好听,什么质疑,质疑个屁。韩寒不是官员,没义务让你捕风捉影。
【恶猜公权善待公民】区分公共官员和普通公民,在言论自由领域具有极重要价值。出于限制权力的必要,对官员或政府行为,言论自由近乎无限(极私密的隐私例外),对普通公民,除非家喻户晓的公共人物(论证一个人是公共人物很困难),则不可捕风捉影,这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前提。不保护私权之地必是地狱。
【公共人物】除了掌握公权力的官员是天生的公共人物,说其他人是公共人物都须论证。比如说姚明、王菲这些几乎家喻户晓的体育娱乐明星是公共人物大致没问题,但你要说吴敬琏是公共人物就得下一翻法律论证的功夫,需要事实、调查、论证。有些人动辄说人是公共人物,是为了便于不负责任的诽谤谩骂。
【为谁说话】貌似我在为韩寒说话,其实你找不着枪手,韩寒稳赢不输,我还真无需为他说话。但我得为这理说话:与权力无关的普通公民再有名,也没义务自证清白,没义务被肆意冤枉。除非掌握公权力的官员你可以随便怀疑,他们就是被冤枉了,也掌握着远超过普通公民的资源,能够有效澄清。
【私权】那些不尊重别人私权的人,随时也会被别人侵犯私权,就像当年一帮白痴以为分别人的田地很爽,接下来他刚抢来的土地又被抢回去了。不尊重私权的地方,尊重私权的人因此被连累着私权遭侵犯,恶规则总是能战胜善规则的地方,通常叫做地狱。
【鸟国家】所有地方都一样,最不易被侵犯的是掌握公器的官员,其他人再有地位,再知名,再有财富,也都可能遭受暴政或暴民(两者原本夫妻)侵犯,因此,正常社会对公权力疑虑重重,百般掣肘,防其作恶。只有白痴之国,人们才会把精力浪费于攻击邻人,抢其财、辱其名、枭其首,却对官家嘤咛谄媚。
【肖洛霍夫冤案】肖洛霍夫23岁就发表了《静静的顿河》第一卷,被惊为神作,不久遭到质疑,说他剽窃了白军军官克留科夫的遗稿,直到1991年,最初的手稿被发现,才彻底恢复了这位伟大作家的名誉,而这时作家已作古。肖被冤枉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亲苏,但质疑者至少还有点谱。冤枉易,昭雪难。
【比较】宁可错杀还是宁可枉放,是鉴定社会良善以及国民理性程度的标志。任何制度都会有缺陷,恶制度宁可冤枉人,也不放过他们的假想敌,以此恐吓人民;好制度为保护人权,宁可错放有罪错者也不肯冤枉人。理性的国民善意推定邻人,没证据不瞎怀疑;愚昧的国民恶意推定邻人,没证据造也要造出证据。
【说话】我和韩寒素不相识,就如当年和孙志刚素不相识,和邓玉娇素不相识,和药家鑫素不相识。。。今天为韩寒说话,不仅是为他说话,也是为善意推定说话,为善待公民说话,为私权说话,为人的名誉说话,为我自己说话,为每一个可能被冤枉的人说话,包括为那些没证据就质疑而将来也可能被冤枉的人说话。
【善意推定与自由民主】我的自由是你的自由的边界,你的自由是我的自由的边界,人际互相尊重对方的自由,才有各自的自由。民主,就是在此基础上,自由人自由联合的途径。自由若无明确的过界信息,自由人之间必须假定对方没有侵犯自己的自由和权利,这就是善意推定。离开善意推定,自由民主都不可能。
【记忆】记忆有自保功能,常将后悔或无关紧要的事忘掉,并非故意,而是潜意识拒绝。无旁征的记忆常不可靠,故绝大部分自传都不可信。翻看数年前日记,有些发生过的事完全没印象。仅仅凭着韩寒和韩父记忆不一就来推断韩父是枪手,这法官也太好当了。我和家长写作时间记忆常冲突,就证明我找枪手?扯淡。
【逼人自证清白是种邪恶】警察怀疑路人甲犯罪,盘问之。警察:去年5月30日下午2点你在干嘛?甲:在上班吧。甲父:不可能,应该在午睡。警察:胡说,那天是星期天,你上毛班?甲因不能证明自己那天不在犯罪现场,被控有罪。一个人要证明自己没作恶,常极困难。上周三午餐你吃啥还记得吗?
【平衡】言论自由与私权保护如何平衡?暂假定韩寒是公共人物(作为法律术语,要论证一个人是公共人物极难,动辄将人打成公共人物是不负责任的)。是否有枪手,只有曝光疑似枪手这一种方法。文风之类的证明法极危险,因为一个作家有数种文风并不罕见。为保护言论自由,当允许质疑,但得有像样证据。
【误区】许多人将对公共人物的恣意猜测、恶意怀疑视为一种权利,这是个观念误区。动态信息不完整,行使言论自由时可能会不准确,涉事公共人物因此常有义务忍受误会甚至莫名的恶意,但这不是一项公民权,而是制度为了保护言论自由而由公共人物付出承受侵权的代价。若将肆意侵权当作权利,必是恶棍无疑。
【善良】@路金波 的回应文字里有句话加了括号“韩寒比你们善良,真的。”若没记错,路金波已不是第一次说韩寒善良了,很让我感慨,因为这也是我数年来看韩寒博客的感受。公共讨论,即使最初是善意的,也可能被对手的恶意激发出戾气,韩寒的幽默化解了这些。中国网络舆论两大瘟疫,就是管制与恶意。
【现象】人的灵魂和身体一样经不起任何倍数显微镜的逼视,世无完人。公共讨论,若不是怀着澄清问题的真诚、追求真理的谦卑,将自己从正义和真理的追求者蜕变为肆意蹂躏他人尊严和权利的恶棍暴徒,那只是转瞬之事。十几年来,我参与过无数场讨论,自身的戾气也屡屡作祟,虽是被动,但也足以自省。
【增减】每当看到小说、电影、历史中各种恶意构陷的冤案惨剧,尤其是看到现实生活中,那么多人热衷于对无辜的邻人陌生人肆意示恶,我都会被触动,提醒自己千万别堕落成那样。制度已够邪恶,制度荼毒的这社会也已够黑暗,如果希望自己少受点恶意,那么自己首先应该对人多点善意,尽一点增善减恶的微力。
【逻辑与心地】逻辑是公共讨论中不可或缺的必备工具,但逻辑只有在事实和道理的基础上才有展开推演的效用。逻辑要把零散的事实有效组装起来,以逼近某一个未知的事实,靠的是心意和道理。心正理直,缜密的逻辑就是通往真理与真相之桥;心邪理歪,逻辑越严密,祸害越大。逻辑只是工具,心地才是主宰。
【恶猜公权善待公民】越来越觉得坚持在现实生活中不懈地运用这八个字,远比了解自由民主宪政共和的其他知识重要,虽然广义上说它也属于后者。在一个对邻人陌生人肆意示恶、随便恶意推定的社会,任何好制度都不可能建立。善意创造善意,恶意带来恶意。只有善意互动远超过恶意互动,社会才可能变好。
【恶棍与蠢货】人间总有恶棍,这没办法,任何一场整人的狂欢里,恶棍的作用其实有限,关键还在于有一帮盲从的蠢货,他们没有信任善的能力,只有盲信恶的能力。他们是任何阴谋论的逐臭之夫,他们相信邪恶而不是识别邪恶,于是他们跟着恶棍制造邪恶。前有土改反右文革,后有无限未来。这不是人间。
【环境与人心】也许是因得到过较多的亲友关愛,而阅读尤使我惯于辨识真善美愛与假丑恶恨,逐渐训练出一定的观察力。打从六七年前开始注意韩寒,对他有些基本判断:善良、温和、自由、叛逆、骄傲(不是傲慢)、担当、花心,之所以从未相信过枪手论,是因他骄傲。骄傲(尊严)的人不易干鸡鸣狗盗之事。
【惨剧】在这种鸟国家,你不定哪天就会遇到要自证清白的厄运,此次转基因文革倒韩事件足可说明问题。这类罪恶有个共同点,就是作恶者对无辜者做有罪推定,虽无任何直接证据,为了心中的邪恶确信才去找根据,不把人搞死绝不罢休。不少文革的整人恶棍,直到他们自己被冤枉整死才醒悟,只是那时已经晚了。
【吊诡的世界】虽然觉得韩寒三论问题很大,不过,好有喜感的是,他刚骂完国民素质,立刻就有许多人年都不过就冲锋陷阵、粪涌献身,不容二话强行给他当证据
【言论自由与公民权】若非紧急状态,对无人格权的公权力可捕风捉影(包括就公共事务针对公共官员),对享有公民权的普通公民不行。因公共利益,信息不确定时涉事公共人物有承受轻微侵权之额外义务,但侵权非权利,故行使言论自由需尽合理注意义务,尽可能不侵犯他人公民权,若将侵权视为权利必成恶棍。
【现象】每逢重大社会事件,都可见公民精神与公民理性的惊人匮乏,这是公民常识教育缺失及伪法学教育的恶果。一些一呼百应山呼万岁的意见领袖,照样缺常识,不懂善意推定事主(公权及官员除外)原则,没有像样证据不可轻易下于人不利的结论。建议有些意见领袖暂别微博,虚心学习联合国《民权公约》。
【无害与利他】作为独立的人,应享有种种不受侵犯的自由和权利,作为社会中人,上述这些要得到保护,就必须同等地保护别人的自由和权利。自己的别人的都得保护,最首要的是无害于他人,如此利他才有基础。若打着公共利益旗号,罔顾个体基本人权,利他就因失去基础而转为害他。有能力利他之前先无害吧。
【质疑的界限】倒韩人士振振有词说这是质疑,是言论自由。正常的质疑是言论自由,比如你说韩寒小说写得很烂,文章很烂,语言很烂,这都是你的言论自由,甚至一定限度内的辱骂,他作为公共人物也得受着。但怀疑他有枪手,就不是通过文本分析可质问的,已涉人格和品质,无像样证据乱怀疑,就是诽谤。
【阻止恶例】这几天喋喋不休说倒韩事,是因为必须阻止开启如此恶劣的先例,通过文本分析构陷一个在世作家的作品不是其本人所作,这种邪恶的发明必须反对。我不想针对任何人,而针对问题和现象,因为太多人被卷入,作恶却以为自己在追求正义于人于己都是最悲惨的,尤其那些已进入癫狂状态的“质疑者”。
【枪手】若分析文本就能断定作品非署名作家本人所作,那么天下任何一个作家都可以被诬为靠枪手过日子。剽窃只需须文本比较,枪手不像剽窃,得有具体人,若当事人否认,且无目击或两个以上转述当事人证词,分析文本没意义,枪手不是这么找的。历史上的代作,通常是当事人自称而被知悉,被外界发现极少。
【转基因文革】韩寒这样的公共人物,在公共讨论中承受各种批评,甚至辛辣的讽刺和一定限度的谩骂,都属于合理的言论自由范畴。但公共人物也是人,有必须尊重的起码公民权,包括名誉权。有无枪手是事实问题,并涉及作家职业的生命,以文本分析推断枪手并逼人自证清白,造就这场骇人听闻的转基因文革。
【不得自证其罪】无罪推定(民事领域善意推定)衍生不得自证其罪,是现代文明保障人权重要规则,沉默权、美国米兰达规则都脱胎于此,这可溯源到1215年英国自由大宪章,甚至古希腊罗马都一定程度上存在。以文本分析推断在世作家有枪手,这不是质疑,是诽谤与污蔑,是逼人自证清白——这能高效整死人。
 

Jerry

版主
回复: 【ZT】韩寒:我的父亲韩仁均的以及他的作品

人心一恶,奈何。。。
方舟子现在也是无法收手,他自诩正义,有着这个名号不可能轻易道歉认输低头。因为一旦如此,恐怕要担心此名尽废,以后再也没人听他的。只是如果真是为了真理,个人之名又算什么?我相信麦田的道歉,在真正善良的心灵面前,反而能激发出更大的尊敬。人孰无过,只有那些骄傲到无以理喻的,才会洋洋得意自以为胜利。可悲
 

icefire

版主
回复: 【ZT】韩寒:我的父亲韩仁均的以及他的作品

韩寒高中校友:学校为韩寒写书辟了单独的宿舍
@我是彭清 : 这几天看了方舟子与韩寒父子的对战,本来是图个看热闹的心态,虽然韩少跟我是高中校友,但本人跟他压根不认识,在学校时也只是在踢球的时候打过几次照面而已,还是想就我了解的信息挺他几句:1. 当年我的高中特意为韩寒辟了间单独的宿舍,一是为避免他写书影响其他同学,同时也为他创作创造条件。

---------- 帖子增加于 12:39 2012-01-29 ---------- 之前的帖子发布于 23:36 2012-01-28 ----------

韩寒诉方舟子名誉侵权

1000页手稿书信素材。“被告”韩寒“自证”后,诉方舟子名誉侵权

(此为韩寒新闻稿部分)
2012年1月29日,作家韩寒委托律师,就知名科普作家方舟子(方是民)通过互联网“质疑韩寒代笔”其间造谣、对韩寒名誉造成损害事宜,在上海提起法律诉讼。
在2012年1月19-28日间,方舟子在自己的微博账户上连续发表《造谣者韩寒》《天才韩寒的文史水平》《韩寒的悬赏闹剧》《“天才”韩寒的写作能力》《“天才”韩寒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之谜》《“天才”韩寒创作<三重门>之谜》《“天才”韩寒作品<求医>分析》等文章。以及转发、评论若干他人文章。明确指出韩寒作品“代笔”“水军”“包装”。这些言论造成很大影响。
韩寒本人其间进行了部分回应,提供了一些自证的事实。其他人员也提供了部分证据,在网络上流传较广。所有这些回应,尤其是一些明显指出方舟子事实和逻辑错误的言论,均未被方舟子采用。
韩寒自行整理了1997-2000年间的手稿、通信、素材本等资料,合计约1000页。这些资料将进行公证和真实性司法鉴定,包括纸张的年份鉴定、韩寒的笔迹鉴定。韩寒认为这些资料足以证明包括《求医》《书店》《杯中窥人》《三重门》等均为自己独立创作。韩寒并举证部分相干人员,证明写作过程及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无“代笔”“作弊”行为。
鉴于方舟子在质疑过程中,多次使用明显歪曲的事实,多次进行误导的推理,得出与真实情况完全相反的结论,并大肆传播。造成对韩寒名誉权和财产权利的严重侵犯,韩寒向上海主管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公开更正、道歉,赔偿经济损失10万元。
关于此案的相关进程,韩寒委托路金波及其公司同事负责向媒体界及公众通报进展。
以下为路金波对“方韩之争”的回顾与评论:
1, 方舟子是打假专家,搜索和逻辑高手。他研究了韩寒的早期作品,发现《求医》《书店》《杯中窥人》《三重门》等文笔老道,旁征博引,和韩寒后期风格迥然不同。而韩寒的父亲韩仁均也是作家。直觉和逻辑都告诉他,里面可能有猫腻。
2, 韩寒是网上的大腕,也比较拉风,竟然敢讽刺阿方“头发都秃了”。阿方决定,干一票大的。他认定韩寒的文章是韩仁均写的,于是,顺着这个论点,不断搜集对观点有利的证据。
3, 韩寒的许多朋友其间不断调戏、挖苦、咒骂。韩寒本人开始的回应也飘忽。一切都激发了阿方的斗志和信心。
4, 一些同样拥有质疑精神的学者如张放、肖鹰、彭晓芸、赵晓、土摩托、王志安、刘戈等,发现了大量韩寒文章“不可能”是17岁少年所写的“证据”,也发现了一些韩氏父子互相矛盾的访谈细节。
5, 此时,路金波等韩寒阵营的人每天只是不断地讽刺、骂人。没做什么实际回应。真是猪一般的队友。而社会各界对韩寒的声援也都是口号式的。方舟子相信,“坑”越来越大,他仿佛听到“扑通”“扑通”。
6, 方舟子一直认为自己必胜。他已经撬开了一个巨大的豁口。
7, 但是,结果是,他遇到鬼了。
8, 14年前,韩寒真的很爱读书,真的很爱抄“素材”。他学习不好,惟一在乎的是写书。所以把自己写作的手稿(那时他没有电脑)全部留了下来。留在了爷爷农舍的一个房间里。
9, 这些资料不光包括手稿,还包括通信。甚至,甚至,还包括那个最最最最神奇的“素材”本----说实话,如果没有这个东西,连路金波都不敢相信,《求医》里引用“屠格涅夫”,《三重门》里对各种英文和典故信手拈来,真的只需要一个有心的16岁少年靠一本英文字典和一堆书四处“摘抄”。
10, 多年以后,韩寒自己说“现在看,里面许多东西我早都忘记了。我根本不认识那些单词。只是我想模仿钱钟书。那就不光文风像,也要像他那样有学问。我四处摘抄各种知识。我写文章,写《三重门》,其实不讲究故事完整,我所有的情节设定,都只是为了把那些抄来的知识显摆出去”。
11, 只能说见了鬼了。14年前少年韩寒挖了一个小小的坑。《三重门》迄今卖了500万册,哄了那么多人。但是最后,方舟子、张放、肖鹰、彭晓芸、赵晓、土摩托,这些充满怀疑精神的知识分子跳了进去。
12, 因为对自己的智力太过相信。他们在证明“韩寒代笔”这件事上,把话说得太满了,太过了。有些地方,恐怕真的涉嫌造谣、诽谤。
13, 是否违法,怎么判。这要看法院。但是方舟子至少可以亲眼在法庭目睹那1000页证据。真的是这个16岁的“有学习障碍”(这是方舟子在29日凌晨还对韩寒的评语)的少年,模仿大人,假装有知识。那些发黄的纸张已被司法鉴定是十多年前的。那些字迹已被鉴定是韩寒的。甚至有当时的家书,证明参考书是韩寒让韩仁均去买的。
14, 如果真有什么幕后黑手。那不是韩仁均。那是上帝。
15,方舟子对自己智力的崇拜,可以休息一下。方舟子近几年来,假打假之名,造谣传谣,恶意攻击各界知名人士。至于对方舟子该如何处置,请看韩寒明天的最后一篇文章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7a4bd10102dwq2.html)
路金波博客

---------- 帖子增加于 16:11 ---------- 之前的帖子发布于 12:39 ----------

政法大学萧瀚的评述:
@萧瀚还在说
【冤案发生学】即使再擅长言辞,语言都不可能那么严谨,记忆也并不总是能保真,群攻之下,再能言善辩都难保威压之下情绪失控、说些自相矛盾徒留把柄的蠢话。辩论可能有助于寻找事实真相的线索,但无法替代事实真相本身。以张口结舌自证其罪,是许多国人一大擅长,历史上许多冤案都是这样发生的。
【文革资源】这国最丰厚的资源有两种,一种是文革资源,另一种是文革资源。韩寒是公共人物,但再公共,也是不掌握公权力的普通公民。连最基本的“恶猜公权善待公民”都做不到,将人打成公共人物就肆意妄为、罗织罪名。时代变了,杀人道具也变了,对无权者毫无善意的王八蛋们永远都自以为在追求正义
【善意推定】如果对普通公民没有最基本的善意推定观念(确定一个人有错即使不需要经过司法程序,至少得有事实根据,不是推论性逻辑根据),那么你所谓的自由民主宪政共和通通都是扯淡。所谓善意推定,就是没有确凿证据之前,不给人下罪错的推论。将心比心,谁愿意被人无端冤枉、肆意污蔑?
【善待公民】在有司法独立、程序正义、言论自由等基本制度前提的国度,哪怕被疑作恶的官员,只要进入司法程序也享有无罪推定的基本人权,更何况对普通公民。有些恶棍,且不说在伪公权脚下噤若寒蝉,连对普通公民都缺乏基本的善意推定观念,肆意罗织罪名,欲置人死地、毁人清誉,这种人也配谈自由民主?
【给滥用公共人物概念者上课】“萧瀚:诽谤诉讼中的新闻自由——评纽约时报诉沙利文等媒体诽谤案”(http://t.cn/brlJn)这篇写于十年前的旧作,居然到现在还能派上用场,至少可以给那些以为将人打成公共人物就可肆意泼脏水的人当课外读物。
【善意】尽可能尊重与公权无关的普通公民的私权——无论隐私、名誉,还是财产或其他公民权,是好社会的起点。若动辄无事实证据无端怀疑他人是小偷是骗子是抢劫犯是杀人犯,就会人人自危难以联合协作甚至难以正常生活。把精力放在质疑公权力、抗击伪公权及其明确的狗腿子,从而保障人权,于人于己都好。
【沉默权】无罪推定衍生出不自证其罪原则(沉默权),如果他人无法证明一个人有罪,不可以被定罪。人的生活常常无计划无逻辑无章法可循,只是一堆习惯和潜意识的外化。诚实的人常无法证明自己诚实,善良的人常被冤枉作恶,因为说有容易说无难,所谓百口莫辩是也。说一个人是骗子不能靠推理,得靠事实。
【倒韩逻辑】韩寒好像有枪手代写,嗯,肯定有枪手代写,不然怎么一二三四五六七。。。啊,他悬赏两千万枪手还不出现,那枪手也忒仗义了,可恨。。。不对,怎么给忘了呢,枪手一定是他爸。
【恍然大悟】原来韩寒以前现在将来都从未写过一个字。以前的文字是他爹写的,现在他爹被枪手了,只能他太太接着上,没注意吗,这段时间韩寒的文字不像他爹写的,显然是他太太写的。再过15年,韩寒的女儿长大了,接着上,让老妈歇了,一直到韩寒离世。总之,韩寒这辈子没写过东西。
【质疑】有没有枪手是个事实问题,不是什么观点问题,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如果有,你把人找出来,三头六证,签字画押,就齐了;要是没有,你写2000万字的巨著,找出2000万人给你民主选举投全票,也造不出枪手。别说得那么好听,什么质疑,质疑个屁。韩寒不是官员,没义务让你捕风捉影。
【恶猜公权善待公民】区分公共官员和普通公民,在言论自由领域具有极重要价值。出于限制权力的必要,对官员或政府行为,言论自由近乎无限(极私密的隐私例外),对普通公民,除非家喻户晓的公共人物(论证一个人是公共人物很困难),则不可捕风捉影,这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前提。不保护私权之地必是地狱。
【公共人物】除了掌握公权力的官员是天生的公共人物,说其他人是公共人物都须论证。比如说姚明、王菲这些几乎家喻户晓的体育娱乐明星是公共人物大致没问题,但你要说吴敬琏是公共人物就得下一翻法律论证的功夫,需要事实、调查、论证。有些人动辄说人是公共人物,是为了便于不负责任的诽谤谩骂。
【为谁说话】貌似我在为韩寒说话,其实你找不着枪手,韩寒稳赢不输,我还真无需为他说话。但我得为这理说话:与权力无关的普通公民再有名,也没义务自证清白,没义务被肆意冤枉。除非掌握公权力的官员你可以随便怀疑,他们就是被冤枉了,也掌握着远超过普通公民的资源,能够有效澄清。
【私权】那些不尊重别人私权的人,随时也会被别人侵犯私权,就像当年一帮白痴以为分别人的田地很爽,接下来他刚抢来的土地又被抢回去了。不尊重私权的地方,尊重私权的人因此被连累着私权遭侵犯,恶规则总是能战胜善规则的地方,通常叫做地狱。
【鸟国家】所有地方都一样,最不易被侵犯的是掌握公器的官员,其他人再有地位,再知名,再有财富,也都可能遭受暴政或暴民(两者原本夫妻)侵犯,因此,正常社会对公权力疑虑重重,百般掣肘,防其作恶。只有白痴之国,人们才会把精力浪费于攻击邻人,抢其财、辱其名、枭其首,却对官家嘤咛谄媚。
【肖洛霍夫冤案】肖洛霍夫23岁就发表了《静静的顿河》第一卷,被惊为神作,不久遭到质疑,说他剽窃了白军军官克留科夫的遗稿,直到1991年,最初的手稿被发现,才彻底恢复了这位伟大作家的名誉,而这时作家已作古。肖被冤枉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亲苏,但质疑者至少还有点谱。冤枉易,昭雪难。
【比较】宁可错杀还是宁可枉放,是鉴定社会良善以及国民理性程度的标志。任何制度都会有缺陷,恶制度宁可冤枉人,也不放过他们的假想敌,以此恐吓人民;好制度为保护人权,宁可错放有罪错者也不肯冤枉人。理性的国民善意推定邻人,没证据不瞎怀疑;愚昧的国民恶意推定邻人,没证据造也要造出证据。
【说话】我和韩寒素不相识,就如当年和孙志刚素不相识,和邓玉娇素不相识,和药家鑫素不相识。。。今天为韩寒说话,不仅是为他说话,也是为善意推定说话,为善待公民说话,为私权说话,为人的名誉说话,为我自己说话,为每一个可能被冤枉的人说话,包括为那些没证据就质疑而将来也可能被冤枉的人说话。
【善意推定与自由民主】我的自由是你的自由的边界,你的自由是我的自由的边界,人际互相尊重对方的自由,才有各自的自由。民主,就是在此基础上,自由人自由联合的途径。自由若无明确的过界信息,自由人之间必须假定对方没有侵犯自己的自由和权利,这就是善意推定。离开善意推定,自由民主都不可能。
【记忆】记忆有自保功能,常将后悔或无关紧要的事忘掉,并非故意,而是潜意识拒绝。无旁征的记忆常不可靠,故绝大部分自传都不可信。翻看数年前日记,有些发生过的事完全没印象。仅仅凭着韩寒和韩父记忆不一就来推断韩父是枪手,这法官也太好当了。我和家长写作时间记忆常冲突,就证明我找枪手?扯淡。
【逼人自证清白是种邪恶】警察怀疑路人甲犯罪,盘问之。警察:去年5月30日下午2点你在干嘛?甲:在上班吧。甲父:不可能,应该在午睡。警察:胡说,那天是星期天,你上毛班?甲因不能证明自己那天不在犯罪现场,被控有罪。一个人要证明自己没作恶,常极困难。上周三午餐你吃啥还记得吗?
【平衡】言论自由与私权保护如何平衡?暂假定韩寒是公共人物(作为法律术语,要论证一个人是公共人物极难,动辄将人打成公共人物是不负责任的)。是否有枪手,只有曝光疑似枪手这一种方法。文风之类的证明法极危险,因为一个作家有数种文风并不罕见。为保护言论自由,当允许质疑,但得有像样证据。
【误区】许多人将对公共人物的恣意猜测、恶意怀疑视为一种权利,这是个观念误区。动态信息不完整,行使言论自由时可能会不准确,涉事公共人物因此常有义务忍受误会甚至莫名的恶意,但这不是一项公民权,而是制度为了保护言论自由而由公共人物付出承受侵权的代价。若将肆意侵权当作权利,必是恶棍无疑。
【善良】@路金波 的回应文字里有句话加了括号“韩寒比你们善良,真的。”若没记错,路金波已不是第一次说韩寒善良了,很让我感慨,因为这也是我数年来看韩寒博客的感受。公共讨论,即使最初是善意的,也可能被对手的恶意激发出戾气,韩寒的幽默化解了这些。中国网络舆论两大瘟疫,就是管制与恶意。
【现象】人的灵魂和身体一样经不起任何倍数显微镜的逼视,世无完人。公共讨论,若不是怀着澄清问题的真诚、追求真理的谦卑,将自己从正义和真理的追求者蜕变为肆意蹂躏他人尊严和权利的恶棍暴徒,那只是转瞬之事。十几年来,我参与过无数场讨论,自身的戾气也屡屡作祟,虽是被动,但也足以自省。
【增减】每当看到小说、电影、历史中各种恶意构陷的冤案惨剧,尤其是看到现实生活中,那么多人热衷于对无辜的邻人陌生人肆意示恶,我都会被触动,提醒自己千万别堕落成那样。制度已够邪恶,制度荼毒的这社会也已够黑暗,如果希望自己少受点恶意,那么自己首先应该对人多点善意,尽一点增善减恶的微力。
【逻辑与心地】逻辑是公共讨论中不可或缺的必备工具,但逻辑只有在事实和道理的基础上才有展开推演的效用。逻辑要把零散的事实有效组装起来,以逼近某一个未知的事实,靠的是心意和道理。心正理直,缜密的逻辑就是通往真理与真相之桥;心邪理歪,逻辑越严密,祸害越大。逻辑只是工具,心地才是主宰。
【恶猜公权善待公民】越来越觉得坚持在现实生活中不懈地运用这八个字,远比了解自由民主宪政共和的其他知识重要,虽然广义上说它也属于后者。在一个对邻人陌生人肆意示恶、随便恶意推定的社会,任何好制度都不可能建立。善意创造善意,恶意带来恶意。只有善意互动远超过恶意互动,社会才可能变好。
【恶棍与蠢货】人间总有恶棍,这没办法,任何一场整人的狂欢里,恶棍的作用其实有限,关键还在于有一帮盲从的蠢货,他们没有信任善的能力,只有盲信恶的能力。他们是任何阴谋论的逐臭之夫,他们相信邪恶而不是识别邪恶,于是他们跟着恶棍制造邪恶。前有土改反右文革,后有无限未来。这不是人间。
【环境与人心】也许是因得到过较多的亲友关愛,而阅读尤使我惯于辨识真善美愛与假丑恶恨,逐渐训练出一定的观察力。打从六七年前开始注意韩寒,对他有些基本判断:善良、温和、自由、叛逆、骄傲(不是傲慢)、担当、花心,之所以从未相信过枪手论,是因他骄傲。骄傲(尊严)的人不易干鸡鸣狗盗之事。
【惨剧】在这种鸟国家,你不定哪天就会遇到要自证清白的厄运,此次转基因文革倒韩事件足可说明问题。这类罪恶有个共同点,就是作恶者对无辜者做有罪推定,虽无任何直接证据,为了心中的邪恶确信才去找根据,不把人搞死绝不罢休。不少文革的整人恶棍,直到他们自己被冤枉整死才醒悟,只是那时已经晚了。
【吊诡的世界】虽然觉得韩寒三论问题很大,不过,好有喜感的是,他刚骂完国民素质,立刻就有许多人年都不过就冲锋陷阵、粪涌献身,不容二话强行给他当证据
【言论自由与公民权】若非紧急状态,对无人格权的公权力可捕风捉影(包括就公共事务针对公共官员),对享有公民权的普通公民不行。因公共利益,信息不确定时涉事公共人物有承受轻微侵权之额外义务,但侵权非权利,故行使言论自由需尽合理注意义务,尽可能不侵犯他人公民权,若将侵权视为权利必成恶棍。
【现象】每逢重大社会事件,都可见公民精神与公民理性的惊人匮乏,这是公民常识教育缺失及伪法学教育的恶果。一些一呼百应山呼万岁的意见领袖,照样缺常识,不懂善意推定事主(公权及官员除外)原则,没有像样证据不可轻易下于人不利的结论。建议有些意见领袖暂别微博,虚心学习联合国《民权公约》。
【无害与利他】作为独立的人,应享有种种不受侵犯的自由和权利,作为社会中人,上述这些要得到保护,就必须同等地保护别人的自由和权利。自己的别人的都得保护,最首要的是无害于他人,如此利他才有基础。若打着公共利益旗号,罔顾个体基本人权,利他就因失去基础而转为害他。有能力利他之前先无害吧。
【质疑的界限】倒韩人士振振有词说这是质疑,是言论自由。正常的质疑是言论自由,比如你说韩寒小说写得很烂,文章很烂,语言很烂,这都是你的言论自由,甚至一定限度内的辱骂,他作为公共人物也得受着。但怀疑他有枪手,就不是通过文本分析可质问的,已涉人格和品质,无像样证据乱怀疑,就是诽谤。
【阻止恶例】这几天喋喋不休说倒韩事,是因为必须阻止开启如此恶劣的先例,通过文本分析构陷一个在世作家的作品不是其本人所作,这种邪恶的发明必须反对。我不想针对任何人,而针对问题和现象,因为太多人被卷入,作恶却以为自己在追求正义于人于己都是最悲惨的,尤其那些已进入癫狂状态的“质疑者”。
【枪手】若分析文本就能断定作品非署名作家本人所作,那么天下任何一个作家都可以被诬为靠枪手过日子。剽窃只需须文本比较,枪手不像剽窃,得有具体人,若当事人否认,且无目击或两个以上转述当事人证词,分析文本没意义,枪手不是这么找的。历史上的代作,通常是当事人自称而被知悉,被外界发现极少。
【转基因文革】韩寒这样的公共人物,在公共讨论中承受各种批评,甚至辛辣的讽刺和一定限度的谩骂,都属于合理的言论自由范畴。但公共人物也是人,有必须尊重的起码公民权,包括名誉权。有无枪手是事实问题,并涉及作家职业的生命,以文本分析推断枪手并逼人自证清白,造就这场骇人听闻的转基因文革。
【不得自证其罪】无罪推定(民事领域善意推定)衍生不得自证其罪,是现代文明保障人权重要规则,沉默权、美国米兰达规则都脱胎于此,这可溯源到1215年英国自由大宪章,甚至古希腊罗马都一定程度上存在。以文本分析推断在世作家有枪手,这不是质疑,是诽谤与污蔑,是逼人自证清白——这能高效整死人。
萧瀚:韩寒不重要,韩寒的人权很重要,正如你我他每个人的人权都很重要

@萧瀚还在说:【程序正义】有博友说,你现在挺韩寒,万一到头来他真的有枪手,你怎么说?我可以很明白无误地说,你们的思维是宁可错杀三千,不可使一人漏网,而我作为法律人,有义务持守宁可错放三千,不可使一人冤枉。我还要强调,即使最后以正当手段调查出来韩寒有枪手,至少迄今为止的整个倒韩过程也是邪恶的。
【派】常被人划派,给戴过的帽子至少不下十几种,其实我除了吃早餐时会对巧克力派有点兴趣,对其他的派没兴趣。若卷入社会事件,我也从来无能像某些高屋建瓴者那样分析出各种派别、策略来,更没什么大局观,想不到要去替某个伟大理想维稳。通常,我眼里主要的就是两样东西:人权和人权。
【不择手段】@花花朵朵天然呆 君说:“判断一个人的人品,不是看他好起来做什么好事,而是看他坏起来不做什么坏事。”非常喜欢这句话。我历来离近仕途者很远,这国数千年迄今的伪政治就是个道德绞肉机,进了那斗兽场,没几个人有正常伦理观;我也离习惯性撒谎的人很远,因为不知道他们会干出什么来。
【吴英案与韩寒案】1.去年末与今年初,吴英案与韩寒案,两起案件完美地诠释了当代中国:暴政在抢劫和瓜分了民营企业家的资产之后急于杀人灭口,暴民则以挫骨扬灰之势毁灭一个体制外作家的作家生命。对于前者,人们已逐渐形成基本共识,即至少反对针对吴英的死刑;对于后者,舆论界四分五裂。
【吴英案与韩寒案】2.但无论是暴政还是暴民,无论是进行肉体消灭还是进行精神消灭,都打着同样的旗号:公共利益!公众利益!完全理解在奴役制迁延数千年的中国出现如此惨剧的原因:缺乏尊重私权的传统。但我反对这样的行径。私权高于公共利益,这就是我的立场,没有对私权的保护,公共利益就是个屁。
【吴英案与韩寒案】3.为什么会出现@彭晓芸 这样测谎仪刑侦之类的荒谬主张?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知名人物也支持对韩寒进行地毯式挖坟的敲骨吸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认为这是正常的言论自由?因为这鸟国没有尊重私权的传统,根本不知道即使是为了公共利益,私权的有些边界是绝对不可逾越的。
【吴英案与韩寒案】4.必须无数次不厌其烦地强调韩寒是手上不掌握公权力的公众人物,针对他的言论必须有边界——即使是公共官员在其不涉及公共利益部分,舆论也无权侵入。代笔本属于著作权的私权范畴,只要著作权人自己没有发生分歧,外界无权置喙,即使鉴于韩寒是公众人物,有人感兴趣,也得有节制。
【吴英案与韩寒案】5.暴政要剥夺吴英的性命很残忍,暴民要消灭作家的自由职业生涯也不仁慈。以@方舟子 @彭晓芸 为首的倒韩人士在指证枪手手法上的文本分析等各种手段早已严重突破私权保护的底线,极端粗暴地践踏了一个作家的尊严和人格。如果人们允许这样的恣意妄为,中国将不再有作家,也不配有作家。
【吴英案与韩寒案】6.吴英因受暴政迫害,人们会有更多警惕,韩寒面对的是打着言论自由旗号与他同样无权的人,被侵害处于人们不易警觉的模糊状态。问题在于,现在倒韩人士以质疑信仰的态度来全面解剖韩寒迄今为止的创作历程,以证明他有枪手。没有人是钢铁汉子,有时面对暴民远比面对暴政更艰难。
【吴英案与韩寒案】7.参诸宪政史,对私权的尊重是宪政发生学上的起点,后世成熟宪政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基于此。私权中财产权的保护与对人格权的尊重与保护是同一的。暴政对吴英是要连灵魂带肉体、财富全部消灭,民间对韩寒则主要是要消灭他的作家职业生命,看似为了公共利益,其实践踏私权。
【吴英案与韩寒案】8.知名作家的诚信重不重要?当然重要!但作家的安静生活,不被过度骚扰与侵凌更重要。有没有枪手,首先是著作权领域的私权问题,其纠纷由著作权纠纷人自行解决,其次才可能涉及公共利益。为了检验作家的诚信,罔顾私权边界,无直接证据就断言作品不可能是作家亲自所写,已涉嫌诽谤
【吴英案与韩寒案】9.韩寒案中,最可怕的不在少数几个系统“质疑”者,而在于无数跟风盲从者,这些人正是历次政治运动中整别人也往往最后被别人整的惨剧制造商。与他们的先邪一样,他们不懂言论自由边界,不懂所谓公共利益该到哪里止步,毫无半点尊重私权的意识,是否害己尚待将来,而害人已是现实
【吴英案与韩寒案】10.我说过无数遍,还要再说一遍,韩寒是不掌握公权力的公众人物,他有澄清的权利,但没有义务,他有公开其著作权纠纷的权利,但没有义务。迄今为止,无任何证据表明韩寒存在著作权纠纷,舆论应到此止步,这就是私权最后的堡垒,是打着言论自由、公共利益、诚信任何旗号的行动边界。
【吴英案与韩寒案】11.许多人将言论自由尤其针对韩寒这些公众人物的言论自由视为可以肆意胡说八道的自由。NO,只要韩寒尚未掌握公权力,涉及公共利益部分,他也有最基本的绝对私权领域,没有任何人有任何权利或权力侵入这个领域。若言论自由就是肆意妄为,将无人能享言论自由,自由永远和自律是兄弟。
【吴英案与韩寒案】12.吴英案十分重要,它直接关乎人命,因此必须反对屠杀。韩寒案也重要,虽然它今天尚未涉及人命,但若不加阻止而形成社会惯习,时机合适时,比前文革更为疯狂的转基因文革可能会以更大邪恶能量释放。误将倒韩视为言论自由者,请睁圆了眼,保住韩寒的私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私权。
【吴英案与韩寒案】13.其实在此次倒韩风潮中,最令我寒心的是新闻界、知识界不少朋友的观点,他们认为为了保护言论自由,@方舟子 @彭晓芸 等人的这些做法都应该容忍甚至支持。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方彭诸人及其支持者所作所为,与当年艳照门事件中曝人隐私的行为没有根本性质的差异,都是践踏私权。
【吴英案与韩寒案】14.此次倒韩若成功,会比失败更可怕,因它会给邪恶的逼人自证清白赋予生命力,开启恶例,而它践踏私权的恶劣性质将被漠视,倡导保障私权者也都会成为笑柄,同时会影响墙头草们转而支持这种行为。支持吴英是反对暴政,反对自证清白是反对暴民。谁是暴民?肆无忌惮侵犯私权者是暴民。

---------- 帖子增加于 20:23 ---------- 之前的帖子发布于 16:11 ----------

@萧瀚还在说 被和谐了,可惜……
 

lin

普通会员
回复: 【ZT】韩寒:我的父亲韩仁均的以及他的作品

韩寒的文字只零碎的看过几篇杂文性质的博客文,对其了解很少
方舟子倒是知道其确实是真的在打假,且有众多战果

看了他们两位最近的互掐文,我觉得方舟子只是在不合理处做质疑,且质疑的理由并不是很不合理,只是对一个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以这些质疑下结论可能稍早了些或说不够慎重,我支持韩寒诉讼,也支持方舟子据理质疑,期盼着尽快获知真相。

这次的事件对未来的言论界应该很重要吧,言论自由的界限到底在何处,会激发更多的思考吧
 

cniht

活跃会员
回复: 【ZT】韩寒:我的父亲韩仁均的以及他的作品

算是近年少有能为大众关注的文坛事件了吧
 

icefire

版主
回复: 【ZT】韩寒:我的父亲韩仁均的以及他的作品

人造鲁迅!——献给睿智的方舟子先生

睿智的方舟子先生:


看到您在博客里质疑韩寒造假的博文,我感到无比的激动,万分的崇拜。从您的文章里,我看到了您的敏锐的观察,严密的推理,犀利的言辞和不屈的斗志。

受您的启发,我想到“抄袭”在文坛中是一种普遍现象,造假者绝不止韩寒一个。于是我努力的向您学习,对我国历史上的大文学家们进行质疑。令我心惊胆颤的是,我也许一不小心揭破了中国文学史的一个惊天大骗局——人造鲁迅!请原谅我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无法向您一样没日没夜的查找别人所有文字记录中的每一处疏漏和不合常理的地方。我对鲁迅的了解也主要来自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本,但仅从这区区几篇文章中,我就找到了十大疑点。听说您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文章,曾在多个场合表示鲁迅对您的重大影响。但是,正直如您,一定不会因为个人好恶,而放弃对真相的执着追求。希望您再接再厉,翻遍鲁迅所有的作品,各类鲁迅的传记和研究资料,还我们一个历史真相。

疑点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于鲁迅的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一段描写: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但在鲁迅的另一篇《少年闰土》(节选自《故乡》)中: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都是描写的鲁迅童年在故乡的生活,都是冬天,活动的鸟类何以如此不同?两篇文章的作者的童年是否生活在一处?

疑点2
小学课本(人教版某册,请专业打假人员考证)的课文《三味书屋》中记载了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期间在课桌上刻“早”字的故事。应当不是杜撰,有鲁迅纪念馆的书桌为证。文中记载:
“鲁迅自幼聪颖勤奋”,“ 第二天,他(方尺规按:鲁迅)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可是在鲁迅自己撰写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自己上课的情景:
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 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看到这些我不禁要问,一个在家庭的重担下,仍旧每天坚持读书不迟到的“优秀学生”,却在课堂上“画画”,而且画了不只一大本,符合常理吗?如果我们取信刻“早” 的故事,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是谁? 如果我们取信鲁迅自己所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么鲁迅么又是凭什进入江南水师学堂的,难道是艺术特招生吗?

疑点3
作家萧红 在《回忆鲁迅先生》中写道:
“周先生病了,气喘……喘得厉害,在楼上靠在躺椅上。”
“许先生看周先生说话吃力,赶快接着说周先生是怎样气喘的。”
1936年10月17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
18日,终日喘着。”

而鲁迅的侄女周晔却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写道:
“周先生病得那么厉害,还经常写文章写到深夜。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

两位作家都是鲁迅亲近的人,但是描述鲁迅临终前生病的症状却相互矛盾,相信凭两位作家的中文水平,绝不至于分不清“气喘”和“咳嗽”。我们是否有理由怀疑,这两个鲁迅其实并非同一人?
方舟子先生擅长“读文诊病”,是否可以对两位鲁迅的病情作出诊断?

疑点4
在鲁迅的散文诗《秋夜》(选自散文诗集《野草》)中,有一句话,我的中学老师曾反复称赞:“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然而,我的一位朋友私下里告诉我,鲁迅(周树人)在北京的居所外根本没有枣树,只有梧桐树。我有理由质疑,《秋夜》很可能不是鲁迅(周树人)本人所写。

另外在《秋夜》中,还有这样的话:“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
短短的一句话居然就自相矛盾,鲁迅先生家的窗上究竟是玻璃呢,还是窗纸?最大的可能是团队创作,文章先后经两个不同的人手,却没想到留下了这样的破绽。

疑点5
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鲁迅写道:
“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孔乙己是个小说人物,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的正是鲁迅先生。可是周树人有可能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吗? 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知道鲁迅在私塾中读书并不认真,而私塾也不太可能讲“回”字的四种写法,鲁迅去江南水师学堂后以西学为主,去日本留学读的是医学,更不可能学习这些,倒是鲁迅的父亲为正牌秀才,极有可能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 鲁迅每日读书,不会长时间泡在咸亨酒店,对酒店中形形色色的人有那样详细全面的认识。 而且,如果没有亲身的体会,很难将孔乙己这样一个落魄文人的行为举止甚至心理状态刻画得那样深刻。 而鲁迅的父亲周伯宜,秀才出身,家道中落,很有可能整日在咸亨酒店以酒消愁(周伯宜生病并不能证明其没有去过咸亨酒店)。所以,最可能的真相是,鲁迅的父亲,清末秀才周伯宜,自知重病在身,命不久矣,为了照顾儿子今后的生活,决心帮助其成名,早早留下了这篇小说。

疑点6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时,在东京学了两年日语,却没有留在学术水平相对较高,中国留学生集中的东京,而选择去了仙台。事实上,鲁迅是当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这对一个仅仅学了两年日语的外国留学生来说相当的不便。那鲁迅为什么要选择仙台呢?
在藤野严九郎(即鲁迅提到过的藤野先生)所写的《谨忆周树人君》中提到:“周君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
我们看过许多鲁迅的画像和照片,鲁迅的脸无论如何也谈不上“圆圆的”。日本二战时期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为1.60米,百度百科记录鲁迅身高1.61米,在日本当时成年男子平均身高以上,何以会被评价为“身材不够高”?难道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24、5岁)与后来的相貌身材差别这么大么?还是在仙台读医学的鲁迅并非后来的文豪鲁迅先生?鲁迅的学历造假的问题也值得研究。

疑点7
鲁迅的文风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均是现实主义题材,但晚期的《故事新编》却是神话故事等浪漫主义题材,语言风格也大有不同。利用统计软件SPSS(我只会用这个)分析三本小说中历史人物名出现的频率(不是次数,我智商过百了),可以发现明显的不同,统计检验的显著度达到69(即来自同一样本的概率不超过0.0001%)。(方舟子先生,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我们可以据此质疑:《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并非一人所作。
另一个证据来自百度百科,以下为百度百科截图:


百度百科中,《故事新编》创作出版于1918到1926年间。 而据我所知,《故事新编》初版于1936年。为何百度百科上详细介绍了鲁迅生平,却会连鲁迅作品的出版时间也会记错? 如果我们假设:鲁迅的小说均为一个团队在19181926年间所做,因为文风的强烈差别,才故意将《故事新编》拖到1936年出版。百度百科的编辑很可能知道内幕,而在无意中露出了马脚。这样一切就都能解释得通了。

疑点8
关于“鲁迅”笔名的含义,我们从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中知道鲁迅从小生活在“鲁镇”,有个小名叫“迅哥儿”,鲁迅这个笔名即使还有其他深层含义,但至少应该包括表面上的这一重。但是在鲁迅的密友许寿裳询问他时,他却回答说:“愚鲁而迅行的意思。” 这说明鲁迅对他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内容并不了解,不然何以连这么明显的事实都会忘掉?


疑点9
鲁迅的医专同班同学医学博士小林茂雄公布过鲁迅学年成绩,这在周作人所著的《鲁迅的青年时代》和许寿裳所著的《亡友鲁迅印象记》两部书中均有引用(我则是引自百度百科):
  解剖学59.3分
  组织学73.7分
  生理学63.3分
  伦理学83分
  德语60分
  物理60分
  化学60分
  平均65.5分,全班第68名(班上同学142人)
“七门功课,一门不及格,四门60多分”,特别是主要依靠死记硬背的解剖学都学不好。我们还知道鲁迅自承童年时上课不认真,“书没有读成”(我们暂时选择性遗忘那个刻“早”的故事),这样的一个没有天赋又不用功的人真的可能成为后来伟大的文学家吗?我想任何一个有生活常识和理性思考能力的人都能作出自己的判断。

Ps: 在藤野严九郎的《谨忆周树人君》中提供了可能的解释:“记得那时周君的身体就不太好,脸色 不是健康的血色。”,“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可是从 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很吃力。”但是这不利于我们的质疑,我们可以选择性的无视他。

疑点10
鲁迅的诸多文章中,同样是代指女性的“她”,有些文中用“她”(如《祝福》),有些文中用“伊”(如《纪念刘和珍君》),甚至偶尔有用“他”的。不同的用词习惯,使得我们强烈质疑这些文章的作者并非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我从来没听说过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词特点。)

方舟子先生,我和你一样理科出身,清楚的明白理性和逻辑绝对正确,无所不能,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必然能用理性和逻辑得出结论。不能用科学解释的现象,非理性的人类行为,人类的个体差异,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时代的变迁,记忆的模糊,书面资料的错漏,语言的歧义,逻辑的悖论,文学作品的艺术加工,通通都如同伪科学一般,是绝对不存在的。
以上的十大疑点的分析资料均出自于我在中小学课本或课外读本上读到的著名篇目,网上有限的几篇关于鲁迅的传记,以及百度百科。大量的鲁迅的文章、传记以及研究资料我都没有阅读。因此,我并未下任何肯定结论,仅仅对鲁迅是否有人代笔的问题提出了质疑。相信通过查阅更多的资料,睿智的方舟子先生一定能找出更多的蛛丝马迹,将鲁迅赤裸裸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彻底打入十八层地域,永不翻身。您必将一举超过福尔摩斯、狄仁杰、柯南和黑猫警长,成为全世界古往今来最具睿智、最敏锐的人。

最后,我再为您提供一条线索,在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你改悔罢!” ……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我强烈的感觉到那个日本干事正是您的打假同行,工作风格极为接近,希望你能早日联系上他,并且与鲁迅先生当面对质。我将坚决捍卫您一切质疑的方式、质疑一切的权力!


您的愚蠢的模仿者,方尺规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1&id=8074429

(电脑出了点问题,截图编辑不成功,请大家谅解。尝试中。)

---------- 帖子增加于 23:02 ---------- 之前的帖子发布于 17:00 ----------

韩寒有个好爸爸

韩寒方舟子过年加班大决斗,碰巧我开始看起上次回去买的一本《1Q84》来,发觉这韩方大战的现实仿佛是村上春树写出来,在中国这个Matrix里真人上演了起来。保不准这一切的背后另有其人,是出版《1Q84》的新经典。

新经典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1Q84》里的天吾平时自己也小说,只不过不能产生轰动效应。有一天,出版社的小松收到了17岁美少女深里绘寄来争夺新人奖的《空气蛹》。可惜有阅读障碍症的深里绘文字欠佳。编辑小松大胆建议作家天吾来做幕后影子写手,改写深里绘的这篇作品,大家“齐心协力,议定计划,各尽所能”, 让深绘里的美少女作家噱头,嫁接上天吾的写作才能,产生轰动效应。此书果然大热。美少女在当红时及时离开(下一集我还没看),关于他人代写作品的事情就没有被关注了。故事的另外一条主线围绕着兼具健身教练、杀手双重身份的青豆展开。这位青豆完成杀人任务后,喜欢找男子减压,她的口味比较重,注意,她喜欢的是“中年秃顶男”。将这两条线连起来的,是和深绘里、青豆都有关的庞大邪教组织。这个邪教组织原来是模仿中国文革组建的“公社”,后来转变成了邪教组织。在小松利用天吾达成自己目的的时候,深绘里家世交戌野老师老者试图通过这次代笔事件, 挖出这个庞大的邪教组织…

不知挑起代笔一说的麦田先生是不是看过《1Q84》,由此受到启发,想到韩寒和路金波之间的合作,是否与深绘里、天吾的故事平行。但是现实的发展,已经比小说还扑朔迷离,尤其是在方舟子加入之后。

我并不看好“代笔”这个说法,因为一个影子写手,通常要比被“影子”的人水平更高。要是水平更高,躲在幕后干什么?

关于“人造韩寒”的争吵中,有很多潜在的判断未经审慎思考。例如,韩寒目前的文章和小说究竟是不是天才的文章,天才的小说?值得不值得大家这么吵?我看过他的多篇博文,觉得此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其见解并无多少出众之处,不过在说话分寸的拿捏上,他有过人之处,擅于打擦边球。他对网络受众的期待和习惯也十分熟悉,很能兴风作浪,让整个舆论围着他转。如说有人帮他包装策划,完全有可能,也不必隐藏。

他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精明,另外他也擅长学习,我不怀疑他以后会有更厉害的作品问世。媒体经常报道他不读书也能有这样的写作天赋,但是近来的争论中暴露出的一大真相是他非常勤奋, 经常读书,读了很多书。那些指望不读书就可一步登天的反智粉丝们上当了。有这样的争论也好,把一个从天而降的神童,还原成有几分天赋,同时也很努力的青年,有何不好?这样对于众多的青少年意义更大。大部分的人,对着一杯扔了一张纸的水,盯上一小时,或许只能变成斗鸡眼。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借鉴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即便写不出《三重门》,写些言之有物的好文章还是大有可能的。

韩寒的“多能”不是只有天才才能做到。在美国,你会经常看到这样的人,包括学术界。《夺宝奇兵》里的Indiana Jones式的教授,周围还真不少。我们学校有的人做着教授, 又是出色的钢琴师或者小提琴手。我们部门的Mark, 是物理老师、课程设计师,又是带着团队拿下全国冠军的长跑教练。在一个自由社会,人芜芜杂杂地伸展中,就容易出现很多才能来。如果以为只有欧美人才能做到这些,大家不如再去搜索一下歌手林志颖的简历。

“高产”也是一个传说。麦田质疑韩寒赛车这么忙,哪里有这么多时间写这么多博客?我自己在同样时间段内写的博客,质量我不敢说,但数量不知是韩寒的几倍,这有什么可夸口的?我博客写得最勤奋的时候,还在上学,上三四门课,做助教,两个孩子一个才两三岁,一个刚出生,我还在翻译《老谋神算》,同时在开发一套管理培训课程,还给《金融时报》翻译文章。那时候压力这么大,写博客几乎是一种消遣和减压。那时候人才三十,精力如狼似虎。可惜如今不行了,但即便在快四十的高龄,我仍然在做一份全职工作,翻译小说,给报纸写文章,我还洗碗做家务,帮孩子完成作业。我只是千千万万穷忙的文人之一。比韩寒更为高产的写手多的是,实在不算什么。

问题是诸多青少年,被现实主义灭了志气,被糟糕的教育整得没了脾气,自己看扁了自己。 前几天我在网上贴出小扁人斯坦利的故事,征求大家来信,但是我私下听人反应,说让国内学生做这样的作业好像太难了。我的天,这么简单的作业,居然难,简直匪夷所思。美国有小学老师教历史,让小学生分别扮演总统、外长等角色,模拟美国入侵格林纳达的历史镜头。小孩要学会收集资料、决策,甚至面对因为决策错误“死人”的风险。和这些作业比起来,我们的老师出题目,学生照本宣科地去做简直太简单了。大部分学生认识不到自己还具有其它的潜能,整个人在题海里被洗脑了,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潜力到底有多大。这是教育的失败,也是不按规矩出牌的韩家的幸运。韩寒只不过是满目疮痍的应试战场之外,一个存活的正常青年而已。

中国向来有崇尚天才的传统, 过目不忘、七步成诗的传说一个接一个。韩寒的《杯中窥人》,或许也是这种“七步成诗”式传说的一个部分。但这些都不过是希望借助天才的出现,安抚我们,好叫我们对于教育对于环境不那么失望。天才是有的,但也只是在“先天”和“后天”, nature vs. nurture之间一个度的问题。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后天的造就更为重要,这是任何一个家长,任何一个教育者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畅销书《异数》(Outlier)中根本就否定了天才的重要,而是说盖茨、莫扎特这样的“天才”,其实也没有逃过“一万小时”的磨练。天才就是浮云。这书说中国孩子成绩好,是因为相信耕耘才有收获的水稻田文化。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在“水稻田文化”之乡,人们在辩论天才的真假。

当今中国,假货横行,“造假”很容易刺激所有人的神经,所以此次争议的关键目前是争诚信。我觉得如果能多一些对于教育的思考,或许对大众的意义更大一些。真天才还是假天才并不那么重要,关键是我们后天施加什么样的影响,或是脱离什么样的影响,给潜能一个机会,让其正常发挥。

“代写”争议中最大的赢家是韩寒的父亲韩仁均。说实在的我对他十分佩服。美国的学校多强调家长要有parent involvement. 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教育。这种参与不单单是浅层次的、保姆式的督促和时间控制,也包括像我这样和孩子一起做诸如“小扁人”、“恐龙生态”这样的学校作业,也包括你去了解孩子的优缺点,并对症下药地去想办法。很多家长是不参与孩子教育的,认为学校可以搞定一切,孩子失败了,一切都是学校的责任。大家有没有过韩寒父亲这样的用心和开明?

试问有几个家长能做到韩仁均这样?你的儿子很多功课不及格,但是他似乎有写作的特长,你不生气,不放弃,鼓励你儿子去参加杂志的比赛,也没有逼着他去按部就班地去上大学,学热门专业,考证书,考研,考公务员。韩仁均放任儿子去发挥他的写作特长,结果韩寒成了今天的气候。这方面他作为家长就极有远见。人如果只是求稳,找一个谋生的饭碗,爱因斯坦或许终身在做专利办公室的职员,福克纳在邮局做一份旱涝保收的邮差。

另外,十三年来,韩仁均没有像那些“成功”父母那样,孩子一考上哈佛耶鲁立马就开始出书炫耀自己的教育成功。照说他也有这个能力去写。是最近,我们才看到他浮出了水面。而且即便是现在,他继续退缩到韩寒身后,不居功,还在捧韩寒的才能。如果韩寒并无其父的代笔,那么他有一个十分值得他骄傲的父亲。争议之中,有人说希望自己生子当如韩寒,我想不如想去学学韩寒父亲吧。

这样的论述,基于韩寒文章是自己所写的判断。但如果恰恰相反,是我猜测错了,韩寒真是其父亲捉刀(而不是甘当人梯,仅充当一段时间的脚手架角色),那么韩仁均先生是一个很恶劣的父亲,这么多年下来,他怎能一直和自己的儿子在经营这么大一个谎言?这两人又是如何在欺骗中相互面对?《1Q84》中的天吾说到: 这个计划“非常危险… 一旦向社会撒了谎,就不得不把谎言永远继续下去,就得一直圆谎。无论在心理上还是技术上,这都不是简单的事。只要一个人不小心在什么地方做错了,就可能给所有人带来灭顶之灾。”

我相信不是这样。但愿这样的争议早日平息,好让所有家长都去把注意力转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来源:南桥的博客
链接:http://berlinfang.blog.163.com/blog/static/1166707162012030620321/

---------- 帖子增加于 10:55 2012-01-31 ---------- 之前的帖子发布于 23:02 2012-01-30 ----------

韩寒代笔探讨:强质疑、弱质疑、和忽悠


昨晚我放话说要就韩方之争写文章,一些朋友留言说期待大作、佳作、高作。这让我很为难,吵起架来,嘴脸都是很难看的,不外乎是强调对自己有利的论据,无视对自己不利的证据,然后想方设法地拉拢旁观者。顶多风度、策略有好坏而已。期待高人吵架,就跟看完武侠小说中的高手争斗后,到了现实里,发现大家打架时也就是挖眼抠鼻。所以本文肯定是一篇不咋地的文章,请大家抱着轻松娱乐的心情观看。


对于质疑,我的看法是:韩寒是否代笔这个话题,属于公众人物的公域事件,无论方舟子,还是任何人,毫无疑问都有合理和无理质疑的权利。韩寒肯定很不乐意,但这是出名的代价。打诽谤官司的话,此案在美国恐怕赢面不大,因为需要证明质疑者心怀恶意,很困难。至于中国这方面法律如何我就更不清楚了。


那么,质疑在边界在什么地方,什么样的质疑会属于诽谤或者名誉侵权?我觉得这是一个如何看待言论自由权利,和名誉权,之间的冲突的问题,名誉权的合理边界,随被质疑者的身份(公权者,公众人物,普通人)而变,也随大众的认知而变,想要确切论个是非很困难。所幸本文不讨论这个问题,我只对“代笔质疑”一事中的网民心理和判断感兴趣。大众判断能力不提高,法庭出个结果,没用。


本来想到文章最后下结论,考虑到大家都比较关心站队的问题。我就在文章开始就讲吧。目前对韩寒代笔的质疑主要有四处:早期作品(求医、书店),竞赛作品《杯中窥人》,长篇《三重门》,博客。对代笔人的怀疑主要集中在其父韩仁均。我个人的判断很明确:从目前已有的证据看,《杯中窥人》《三重门》等长篇,由韩仁均代笔的可能性非常小。而早期作品(求医、书店),韩寒博客,虽文字风格和情景并不能确定作者,但质疑者并没有能够提出能让我熊熊燃烧的八卦之心信服的疑点或逻辑推断。善意推断的话,我倾向于同样是韩寒写的。


以下专门谈“代笔质疑”这个事情,不谈什么包装什么韩三篇,当然更不谈私生活。那些文后随便讲讲。主要讲我个人的逻辑判断,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明确一下定义,这里“代笔”指的是有人代写整段/篇文章,不是编辑或朋友订正、修正少量字句的正常行为。


---------------------------------------------


一、代笔人


代笔,首先要有代笔人。一开始代笔人的说法有很多,比如有代笔团队,路金波代笔等,但最后集中到韩寒父亲韩仁均身上,这并非偶然,其原因是如下逻辑:


(1).韩寒是个十多年发表了很多作品的畅销书作家,《三重门》后公开发表的长篇,作品文风相似,也就是说,如果要代笔,必然存在长期稳定的代笔者或团队。
(2).而这个长期的代笔者,如果能证明自己是韩寒这些畅销书的代笔,其经济收益是巨大的。
(3).所以根据(1),(2)推论,如果存在长期代笔者,他(们)又十几年都没站出来自证,那只可能与韩寒的关系超越这巨额利益之上的人。准确说,如果有代笔,只可能是亲人。


这就是为什么绝大部分质疑是针对韩仁均。因为所有其它的代笔嫌疑人,质疑方都会面临这个代笔者“巨额利益损失”难以解释的困扰。下文讨论质疑时,将把“如果有代笔者,那只可能是韩仁均”作为前提条件考虑。


二、“强质疑”,“弱质疑”和“忽悠”


1.什么是“强质疑”?强质疑就是所谓的“铁证”。比如你审论文的时候,看见一篇论文,里头有个作者自称的原创段落,和几年前别人已经发表过的一样,在这种情况下,99.9%甚至更高的几率属于抄袭。因为无论作者是谁,出现这种情况,哪怕仅仅一次,都基本可以确认。因为偶然写出一模一样的段落的几率可以忽略不计。除非一些非常意外的情况(比如早先投稿不中却被当时的审稿人剽窃等)。在有强证据的情况下,被质疑方理应站出正面解释,如果没有解释或者其解释无合理的证明力,一般可认定为“证据”。很可惜的是,在这场论争中,尚未看见任何证明韩寒文章属于代笔的“强证据”。




2.什么是“弱质疑”?弱质疑就是“较少出现的情况”,5%,10%,20%。几个或者十几个同类案例中会出现一个。这种证据属于疑点,算作“不利条件”,但是没有太大的证明力。如果有更“强”的“有利条件”,那么这个弱证据就不起作用。比如“韩寒一边开赛车一边发博客,所以不可能”,这是强质疑,但是“韩寒在赛车的前一天凌晨发博客,所以不可能”,这是弱质疑。


具体的例子,比如:十几岁小孩不可能写出大人的角度与语言。文章引用太多名人文章与英文,中学生知识面不可能这么宽。


有人说,虽然每个弱证据可能都只有10%或20%的作家才会出现,比如引用名人文章和英文,《三重门》里出现多处,这样多个弱证据叠在一起相乘,出现的几率不是很小么?其实不能相乘,因为它们的起因往往是相同的。比如作家认为,我这部小说要模仿《围城》,好好装逼,多引用英文,这很好解决,因为引用并不需要阅读原著,只需要二次引用(比如从引用原著的一般性书籍,原著的评论,报纸甚至看过原著的朋友交谈中)即可。只要有了这个“起因”,那么全书就自然会出现无数个这样的“弱证据”,而“起因”相同的多个弱证据同时出现的几率,并不比只出现一个弱证据低上多少。


那么对弱证据,一般的好反驳是什么呢?就是提出比这个弱证据证明力要强的有利证据。如果有强的有利证据出现,那么与之相矛盾的,弱的不利证据,就不成立了。


类似的经典案例比如《鬼吹灯》,看过鬼吹灯的读者应该知道,鬼吹灯是文革背景下的盗墓故事,作者的古玩、盗墓、文革见识经验在书中表现的极其“丰富”,写得活灵活现,该书极其畅销,很多读者应该都读过。我当时读完后,心想,五六十岁的老一辈还有这么有趣的人,真想见见呢。结果最后发现,这个叫“天下霸唱”的家伙,不是个60岁的老头,居然只有28岁,声称这些东西都是自己瞎编的,平时也不喜欢看书,写着玩的。一时天雷滚滚,这九成五是被代笔啊!


很多读者不能接受这个现实,于是质疑纷纷出笼,指责作者不是原著,最后发展到有读者在福建某个小山村找到了真正作者的“遗稿”等等。对此,很快作者又推出了《鬼吹灯II》,质疑声稍有止息,突然又出现爆炸性新闻,网友发帖称,一个有名有姓的原著者站了出来,王阅枚,还找上了东海电视台,声称其子女02年送其《鬼吹灯》手稿到某报社编辑润色,丢失。而网友也发帖列举诸多事例,认为:“28岁的张牧野不可能写出第一部《鬼吹灯》。第一部鬼吹灯中引用了大量70年代流行语,对于历史、地理及风水堪舆等知识也不可能是瞎编的产物。而第二部的水平明显比第一部差,是天下霸唱的狗尾续貂之作”。一时舆论大哗,某网投票,大概有七八成的网友认为《鬼吹灯》乃是窃稿。到后来,记者探访东海电视台,证实是假消息,做了澄清。而作者方对质疑做了冷处理。渐渐的,这些质疑也慢慢消失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大家是如何判断的?是这样的:


(1).第一次质疑,用的是一个弱的不利证据。你只有28岁,完全没有任何古玩、盗墓、文革的经验,又不爱看书,仅凭着“瞎想”就想出了鬼吹灯,这属于“很少出现的情况”,所以我们质疑你是窃稿。


(2).第一次回应,则是一个比这个不利证据更强的有利证据。你说我编不出《鬼吹灯》。可我这又编了一本《鬼吹灯II》。很显然,连续窃稿两本的几率,这个几率要比只窃一本,小太多。构成了有利的强证据,与前面的弱证据形成了矛盾。那么强证据占了上风。


(3).第二次质疑。搬出了一个“代笔者”王阅枚,我有文革经验,手稿我02年送去编辑部丢了,但我有证人,而且我站出来质疑你。这是一个比(2)更强的证据。并且其它质疑者反驳了(2),你的鬼吹灯II比I写的差很多啊,这不合常理。


(4).第二次回应。如果有手稿,那么是比(3)更强的证据,但由于作者是敲电脑的一族,没有手稿。只有等,随时间流逝,这个“质疑者”并没有抛出更多的证据,这是不合理的,此时(3)这个强证据的级别,变成了普通流言,也就是弱证据。最后发现根本不存在这个报导,这个“弱证据”又变成了“忽悠”。于是这个质疑不战自溃。


那么在韩寒这个案例中,对于弱证据如何考虑呢?


(1).质疑方的弱质疑是:小孩不会模仿大人说法,引用的书籍过多超出了阅读量等。


(2).回应方的方法则应该是用矛盾的强证据覆盖,这些强证据由弱到强包括:


a.驳斥并进一步削弱对方的弱论据,比如小孩模仿大人说法,对方觉得很稀有,你可以举出其它作家的例子,证明并不稀有。比如对方说,引用书籍过多,说明阅读量覆盖太大,超出了16岁少年的可能性。此时可指出其逻辑错误,文学作品中,有引用,不一定是读过了原著,很有可能是读了些二手作品(引用过原著的作品,报纸,讲话等),也可能就是为了装逼引用,只读了其中一小段。所以引用的书籍多,逻辑上并不证明他读了那么多。


b.指出对方的假设存在矛盾,这个矛盾所形成的问题强过其弱论据,并与之矛盾。比如说,弱质疑为:《三重门》中引用过多,韩寒不可能有这么大阅读量,只可能韩仁均有。回应可以是:《三重门》之所以畅销,是因为其中有很多90年代中学流行的段子,比如《卧石答春绿》,Wait and see。以及大量流行歌曲的歌词等,这些不是上一辈人能够进入并熟悉的,代沟的作用非常明显。韩仁均写出这些东西,并且能够在青春小说类中极度畅销,这远远比“装老成”要更不可思议。


c.如果可以,就拿出更强的证据。比如和编辑的通信、手稿等。这些证据在未成名前伪造的几率非常小,因为当时并不可能知道有何收益,而制作成本太大。


大家要了解,代笔这件事,属于只能证实(比如有个家伙拿出证据说他是代笔),不能证伪(你无论如何都证明不了自己没有代笔)的事情。但是,虽然不能彻底证明,但拿出更强的证据,能够进一步降低你可疑的几率。证据越强,几率越低。


有人说,手稿我也不信,我要面谈,对质,证明你真有这样的水平和智力。这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手稿是作家可能拿出的最强证据。如果这你也不认同,那么什么面谈这样的弱证据就更不会认同了。这只可能是浪费时间。



3.什么是“忽悠”?忽悠指的是有50%以上几率发生的事情,以及无法具备任何证明力的找茬。


有人说,我找出你文中50个疑点,100个疑点。其实绝大多数都是忽悠。很简单,质疑中,如果有强证据,一个就够了,有智力的辩论者,只会攻这一点。直到你回应为止。因为只要这个强证据成立,那么质疑就成立了。如果有弱证据,也不会很多,要是几十个弱证据这么多,早十年就被人发现了,还轮得到今天?如果有人说有几十个弱证据,那么其中大部分必然是忽悠。只是为了迷惑旁观者,并损耗对方的体力。要知道,世界上并不存在“清者自清”,所有质疑被澄清都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和劳动。很多被质疑者是被大量的质疑活活累垮的,所以体力战是个很有效的战术。


那么,如何对待“忽悠”呢?一般来说被质疑方只能不理,或择其一二回应。我只说对于旁观者,怎样避免被“忽悠”。


“忽悠”往往存在逻辑上的问题。比如说:


a.这件事,你和你父亲回忆得不一样,在某细节上,一个说A,另一个则说B。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可能记错呢?所以这事你根本没现场经历过,作假。文章是你老爸写的。


对于这个说法做逻辑判断很简单。首先,十几年前的事情,双方回忆不同,逻辑上的推论,最大几率是有人记错了,而不是“作假”,更不是“代笔”。其次,重要的事情,逻辑上并不能推出“不会记错”。再重要也不可能违反人类的记忆规律,何况事件重大,但其细节并不重大,获奖当然重大,考官拿了什么纸。有啥重大可言?两者逻辑上完全没有联系。细节记错司空见惯。


如果你找不出逻辑上的漏洞。判别“忽悠”也有简单的方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其它作家代入到这个“忽悠”语句的主体中,看看成不成立。一般来说,要构成一个“质疑”,必须有特殊性,也就是这个问题,只有在被质疑者,或者极少有问题的作家身上,才存在。如果很大数量的作家都存在相同的问题。那这就不是一个“质疑”,而是一个“忽悠”。“忽悠”的特点是同样的指责,可以针对任何一个作家,而且百试不爽。那么说明这是个毫无意义的质疑。简单的反驳方法是套用同样的说法在其它作家身上,或直接套到质疑者自己身上,并指出该质疑依然成立。由于时间有限,例子就不写了。


----------------------------------------------------


这里加一段,说一下那个“词频分析”。那个词频分析在春节期间和几个该专业的朋友写了几篇文章。简要说一下。有人用主成份分析的方法,通过虚词的词频模型,在韩寒、韩仁均,郭敬明、天下霸唱的作品集中运行,发现能成功区分天下霸唱,郭敬明的作品,却不能区分韩寒和韩仁均的作品。这个说法颇有迷惑性。


我们几个人检查了他的算法,一致认为,该作者在主成份分析前忘了做归一化步骤。所以词频分析,变成了词数分析。由于作品字数的差异最大,变成了主维度。正好,他选取的天下霸唱的一篇作品最长,郭敬明的两篇作品其次,韩寒和韩仁均都是最短的,所以正好各自聚在了一起,造成了错误的实验结果。我们重做了实验,发现该方法并没有区分性,这是个无效的方法。详情请大家参见我博客中的真实结果图片和几篇文章链接。


另外那个分析还有个错误,它声称成功地把郭敬明的《挚爱》和《夏至未至》识别在了一起。但《挚爱》并非郭敬明的作品。


文章链接:
http://www.weibo.com/1691279484/y2yTz2aNE
http://www.weibo.com/1763695145/y2yuhrbK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fc0caa0100zml1.html


结果图像:原帖在:http://www.weibo.com/1734031341/y2xlN7nzD
http://photo.blog.sina.com.cn/showpic.html#blogid=56fc0caa0100zp8d&url=http://s1.sinaimg.cn/orignal/56fc0caagb7bfaa4b1b70tS00I.jpg


PCA可尝试做更多维度,或聚类算法改用linear classifier,但应该也是不可区分的。
-----------------------------------------------------


剩下的是感想,因为熬夜,不多写了。


1.法律解决不了舆论问题。舆论问题还是要靠舆论。
2.逻辑是最重要的,这不是什么文科逻辑和理科逻辑的问题,识别不了逻辑漏洞,不是对方逻辑严密,而是你逻辑不行。
3.科学的形式,并不一定代表科学,很可能只是忽悠。
4.韩寒团队确实有不少包装,这也是看这几天辩论的感想。其初期回应不妥也不礼貌,徒惹麻烦。不过今天说代笔的问题,与此无关,就不说包装了。
5.质疑的道德,如果说质疑有什么道德,我列两点:不忽悠。质疑被成功回应时,应协助澄清而非弃之不顾抛下一个质疑。


来源:伊璐卡卡
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fc0caa0100zp8d.html

---------- 帖子增加于 18:30 ---------- 之前的帖子发布于 10:55 ----------

近日韩寒诉方舟子名誉侵权案和吴英被判死刑案并举,对韩方案的讨论铺天盖地,远远压过对吴英案的关注程度,于是有不少法律界知识界的名人大腕在微博里大声疾呼要关注吴英案,认为吴英案事关人命,不要再为韩方的口水仗浪费精力。可我的看法恰恰相反,吴英案是典型的针对公权力滥用的斗争,这无论在知识界还是民间基本已达成共识,而且对吴英是否罪以致死的辨别本身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的,不是普罗大众能考虑得清楚的。而韩方案关系到对言论自由的边界认定,对全民素质的提高有着重大意义,毕竟大家的共同目标是将中国社会推向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度,民主自由应该深入每个人的骨髓里。喊喊口号要言论自由每个人都会,但是绝大多数绝对没有认清楚什么才是自由,以为自由就是我有胡说八道的权力,这也是现在微博上一旦有观点之争就屎盆与鸡巴齐飞的根源。


很多学者教授支持方的质疑,说是要保护言论自由,我不知道这些支持者们有没有认真的看过方舟子的那些质疑文章,方舟子的那些质疑有点常识的人都会嗤之以鼻,具体的分析好文可以看@破破的桥的《强质疑,弱质疑和忽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fc0caa0100zp8d.html。另外看看模拟方舟子的质疑方法而对鲁迅提出质疑的好文,韩寒博客推荐的《质疑鲁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1280b0102e0l4.html


破破的桥还是相当客气的称方这种质疑属于忽悠,我认为实质上属于涉嫌诽谤了。支持方的一个说法说方的质疑根据的都是事实,所以算合理质疑,我真的不知道这些人的脑子是怎么长的,如果所谓根据事实就算合理质疑,那延安整风时,那些从国统区投奔延安的人都要先自证清白的写份材料证明自己不可能是敌坏分子。这个质疑的根据是“你是从国统区过来的”这个事实发起的,难道这就是合理质疑了?我就理当接受质疑并自证清白?好吧有人说你举的这个例子是公权力发起的质疑,先不说那时延安共产党算不算公权力,就说文革时,群众斗群众时跟据你当年是国民党,所以你是国名党特务的质疑也是合理质疑咯?当年所有的质疑不仅仅都是根据事实提出的,而且还都是举着正义和社会安全的旗号,这和现在@彭晓芸之流的清除社会毒瘤的旗号有什么区别?这世界上最邪恶最恐怖的事情恐怕就是这种以正义之名行邪恶之事了。


有说这种质疑有利于提高社会诚信度,这就更可笑了,难道诚信要通过邪恶的手段来建立?我不是说质疑是邪恶的手段,你要看他是什么方式的质疑,只凭臆想就公然质疑这就是邪恶,当然对公权力的质疑除外。


另外对质疑发起人的动机也是评估一个质疑的重要参考,当你觉得一个质疑发起的动机不那么纯时,那你考量这个质疑的时候就要打个大大的问号。有人说就事论事少扯动机论,那得看质疑的是什么,如果是学术的观点之争,那当然没有什么动机论,讨论动机论反而是小人了。而这种代笔之争根本就不是什么观点,而是某种事实,而这个事实事关被质疑人的声誉,一个作家的命根子,就跟杀人一样,只不过是软刀子而已,刑侦破案都要先考虑犯罪动机,才能锁定犯罪嫌疑人,不考察动机那才是放屁呢。方舟子的正式质疑就是在韩寒在博客里讥讽了他几句,他这个人早在唐俊事件时,他是个睚眦必报,不扳倒一个对手誓不罢休的人,后来一系列的王菲,贺卫方李开复罗永浩事件更加肯定了我对此人的看法。所以此次他突发的质疑韩寒本就动机不纯,为的就是搞倒韩寒。一个本来更本就没关心过韩寒(这个他以前在这个事件之前就多次说过),在韩寒讽刺他之后跨界猛咬,你要还不认为他不是报复,我只能说“泥石达春绿”了。


回到韩寒代笔这个事情上来,韩寒不掌握任何公权力,买不买他的书决定权在于你自己,在这件事没出来之前你看他的书,他的博客,喜欢还是不喜欢针对的都是你看到的文字,就算他是代笔,丝毫不影响我对我曾经看到的文字的喜欢认同程度,如果说因为知道他是代笔的你因此就不喜欢甚至厌恶你曾经喜欢过的文字,那你才是对人不对事,一个真正的弱智。反过来韩寒却因这件事产生的负面影响失去了大量可能的潜在读者。因为的确有一部分时候选择读某个作者的第一本书往往是慕作者之名去读的。说发现韩寒不诚信能对你造成重大心理伤害,你的心难道是豆腐做的吗?


中国人普遍拥有喜欢看到某个知名人物轰然倒塌的阴暗心理,至于是否通过正当合理的手段扳倒得确满不在乎,甚至因得窥隐私而幸灾乐祸。全然不顾是否是越界的言论自由,以至于小人可以横行无忌而且还带着言论自由的光环。是时候通过韩寒方舟子案来激发关于言论自由边界的全民大讨论了,为将来能够有一个正真和谐理智的公民社会做一些基础训练了。

来源:密商
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c8a5e101010ck1.html
 

greatwind

知名会员
回复: 【ZT】韩寒:我的父亲韩仁均的以及他的作品

(按:刚刚得知腾讯已经就挺韩专题进行了自宫处理,我顺便转一篇质疑楼上那片文字的作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09332ae01011o5v.html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评破破的桥《韩寒代笔探讨:强质疑、弱质疑、和忽悠》 (2012-01-31 17:02:20)转载▼
标签: 杂谈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评破破的桥《韩寒代笔探讨:强质疑、弱质疑、和忽悠》

虚逐子


先来谈桥文中的一个低级错误。作者开头就交代了自己对韩寒是否有代笔一事的观点和结论:“我个人的判断很明确:从目前已有的证据看,《杯中窥人》《三重门》等长篇,由韩仁均代笔的可能性非常小。” “而早期作品(求医、书店)……善意推断的话,我倾向于同样是韩寒写的。” 简言之,作者认为韩寒没有代笔。但作者在文中又说:“代笔这件事,属于只能证实(比如有个家伙拿出证据说他是代笔),不能证伪(你无论如何都证明不了自己没有代笔)的事情。”

你知道一个命题只能证实不能证伪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它是不证自明的公理,或者你可以理解为日常生活中的正确的废话。比如你很严肃地指着一个人说:“你的户籍性别不是男性就是女性。”这话在逻辑上就是一个永真式,肯定是正确的,但也没有任何意义,可谓正确的废话。这种表达严格来说不能算一个命题,不能理解科学命题(理论)需要有可证伪性的人可以把这个作为一个例子来理解。但不管它是公理还是正确的废话,它都是正确的,以此推之,按照作者的说法韩寒(其实你可以替换为任何一人)代笔一事,就是确信无疑铁板钉钉的。

上面的结论,显然不是作者要表达的本意,我无意就此刁难作者,只是想说明,在涉及逻辑表达时应该准确清晰,不能象文学创作一样白发三千丈,否则很容易给自己挖坑。代笔这件事,从命题的属性上说,当然是可以证实也可以证伪的,至于实际上你能不能找到办法来证实或证伪那是另一回事,不可混为一谈。

桥文中其实还是有些有趣的观点的,比如把质疑分为强质疑、弱质疑、忽悠。各种类别的量化定义是否妥当,这里且不说它,这种分类方式对帮助理解证据/质疑的可靠性大小是有益的。

桥文第一大问题是,他提出了强质疑弱质疑和忽悠的理论,却没有用这个理论将方舟子对韩寒的质疑一条条仔细分析,只是蜻蜓点水地分析了三重门引用过多的问题。相反,放着大量现成的质疑不用,却举了一个假设的“鬼吹灯”作为例子来说明其理论。其文章架构就成了:质疑可分为强质疑、弱质疑和忽悠,之后解释什么是强弱质疑和忽悠,然后就得出结论是韩寒没有代笔。分析推理过程基本没有。

方舟子对韩寒代笔提出了哪些质疑,韩寒又回应了多少质疑,可参考微博网友@张非常的长微博http://weibo.com/1672543534/y30NFzOuz,这还是没包括最新一些质疑的非完全版。至于这些质疑按此理论应属于什么级别的质疑,读者可自行分析。

桥文更为严重的第二大问题是,只强调单一的证据,忽略了可能由一系列证据组成的更为强大可靠的证据链,真可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按照作者的定义,忽悠是“50%以上几率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说质疑的可靠性在50%以下,都可以算作忽悠。但实际上,别说强、弱质疑,一组无相关性的或相关性很弱的忽悠也完全可以组成一个强大可靠的证据链条。

举例来说,没有现场目击证人的杀人案和代笔比较类似,很难直接证明凶手。现在抓到一个嫌疑犯,有作案时间(而且按惯例这个时间他应该上班,不应该出现在这);有动机:如为被杀者买了巨额保险受益人是他本人;身上有血迹;凶器上有他的指纹。这就构成证据链。

这个证据链中的每一个证据,能证明嫌疑人是凶手的可能性都不是很大。如果假设嫌疑人不是凶手,这个证据链中的证据都是独立的条件,概率乘积可以得出,假设成立的可能性很小。反之假设嫌疑人是凶手,这个证据链就是一系列因果关系,不再独立,假设成立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如果概率大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下结论了。我们现在通常可以信任DNA检测结果作为证据,但实际上DNA检测的可靠性也不是100%的。

有人对此会提出疑问:这些证据面前,即使如你所说,嫌疑人是凶手的概率很大,清白的概率很小,但是小概率的事件也不是不可能发生,为什么就要认定他是凶手?事实上,已经有半吊子科普人表达这样的意思:一起出租车撞人的普通交通事故,对于被撞的人来说,绝对是小概率事件。他平时本来在上班,那天正好休假;正好想去超市;撞他的出租车在那个时间点,正好经过那个路口…...

如果嫌疑人确实不是凶手,他能对质疑做出合理回应(注意是合理,而不是用可能性更小的理由,除非有证据):那天有事,没有上班,散步路过现场;身上的血迹是额头碰在墙上,墙上还有血迹;凶器是自己前不久丢失的,报过案……逻辑上就是说,嫌疑人给出了另外一种场景,完全合理的解释了那个证据链,根据疑罪从无的原则,可以自证清白。

而对于出租车事故,这当然也是小概率事件。但他没有任何不合常理的地方,最关键的是,这些事件没有构成一个共同指向某种可能性的证据链。所以那个科普作者不是对概率一知半解,就是故意曲解。

我们来看看证据链是如何显著增强孤立“忽悠”的可靠性的。有这么四个“忽悠”:韩寒不知道《三重门》名字的来源;《求医》描述了一个他没出生年代的医院场景;病情描述和疥疮不符;视频访谈谈到赛车和女人时可以谈得眉飞色舞,但是谈到文学,特别是谈到以他的名义出版的那些作品时,他就一问三不知。假设韩寒没有代笔,这四个质疑是独立的,每一个几率是50%,50%的四次方=6.25%,这已经是很强的证据。并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指向韩文代笔的证据链,其可能性93%以上。如果进一步增加独立的或者弱相关的证据,这种可能性会更多,也许会达到能够接受的可能性。

总之,如果韩寒是清白的,他固然不能直接证明那些文字是他自己的大脑构思并写出来的,但他一定可以合理地回应方舟子那些质疑。如果他对方舟子的一系列质疑能合理地回应,即使不是全部,也会使质疑的证据链的可靠性大为降低,可靠性低到一定程度,就没有说服力,韩寒也就清白了。

现在的问题是,他回答不了大多数质疑。

2012-1-31

补记:这篇短文是有代笔的。一位学者建议我写这篇文章,并给不少具体指点,少量文字直接来源于他,特此说明。
 

hjj

高级会员
回复: 【ZT】韩寒:我的父亲韩仁均的以及他的作品

上面的结论,显然不是作者要表达的本意,我无意就此刁难作者,只是想说明,在涉及逻辑表达时应该准确清晰,不能象文学创作一样白发三千丈,否则很容易给自己挖坑。代笔这件事,从命题的属性上说,当然是可以证实也可以证伪的,至于实际上你能不能找到办法来证实或证伪那是另一回事,不可混为一谈。
话虽不错,但显然原文作者要表达的本意以及“实际上你能不能找到办法来证实或证伪”的所谓另一回事却被忽略了。原文作者的意思恐怕应该被理解为:代笔这件事,属于只能要求原告证实,不能要求被告证伪。这基本属于常识了。
 

icefire

版主
回复: 【ZT】韩寒:我的父亲韩仁均的以及他的作品

我编《三重门》的前前后后

文/袁 敏
  知道韩寒,是在编辑《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奖获作品选》的时候,在180余篇精彩纷呈的获奖作文中,韩寒的《求医》和《书店》两篇文章以其幽默诙谐辛辣老到的语言引起了我的注意。及至看到那篇摘取一等奖桂冠的《杯中窥人》,了解到这篇文章是在考官即兴出题——一杯水,一团纸投入其中——韩寒在一小时内挥笔而就时,我不禁在心中赞叹:后生可畏!   《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出版后,我们在上海图书城搞首发式,当时请了十二位获一等奖的孩子和六名点评的作家到场签名售书。十二名阳光少年一字排开,老练大方地在排队等候者购得的新书上潇洒签名,面对多家媒体的采访、拍照、摄像全都显得应付自如。我想,这中间哪一位是韩寒呢?这个惟一一位三篇参赛作文全部获奖的“新概念作文”状元,其文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久经沙场的气度,在这种场合恐怕是很相宜的。我没有问谁是韩寒。一年以后,我因《三重门》的书稿和韩寒见面时,才惊讶地发现,韩寒是个文静内秀甚至带点腼腆和羞涩的男孩,他在文章中显露出来的那种锐利、尖刻,让人觉得有点可怕的成熟和老到踪影全无,惟有那双灵活的眸子里闪现出的机敏、聪慧和一瞬即逝的狡黠,让你不敢小窥他的城府。
  我是从报纸上看到一篇题目为《语文考试60分的孩子写出长篇小说》的文章,才知道韩寒在写长篇小说《三重门》的。当时《萌芽》杂志社有两位看过这部长篇初稿的同志都毫不掩饰对韩寒在《三重门》中显露出的才华的赞赏,同时也对这部小说能否出版似乎有些担忧。因为《三重门》当时交一家出版社已经好几个月了,那种迟迟没有下文的沉默显得意味深长。
  等待中的韩寒知道我对他的《三重门》感兴趣,立即将稿件复印了一份,从上海郊区赶到我所住的宾馆。他捧着厚厚一叠稿子坐在我面前,充满自信地对我说:“我要的不是比《花季•雨季》好一点点的东西,我要的是独一无二,旁人无法替代的最棒的东西。”对当时已经畅销一百多万册,在中学生中具有广泛影响的《花季•雨季》,韩寒明显地流露出不以为然,但他的大言不惭表现得如此坦荡、率真,让你无法计较他的狂傲。韩寒还坦率地告诉我,《中文自修》杂志曾转载过《三重门》其中三章,但删掉了许多可能会“遗毒”同龄人的东西。此时我虽然尚未看过《三重门》的稿子,但我心里似乎已经认定,这个不惜以六门功课高挂红灯而留级为代价的少年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处女作,将由我来当责编了。
  《三重门》果然很棒,它的行文似有《红楼梦》的格局,它的用笔又有《围城》的韵味,它的语言藏龙卧虎、吸古纳典,语言本身有细节、有性格、有生命,充满灵性。它写的是一部校园小说,但却折射出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一个17岁的少年对社会、对人生、对世事、对周围的一切,常能发出一些深刻独到、直抵要害的见解来,那份智慧、那种敏锐足以让成年人都汗颜。但是,作为一个深谙做书规则的编辑,我当然也一眼看出了小说中一些足以让出版者紧张并且肯定想做某种回避或绕道而行的东西;换言之,《中文自修》删掉的东西很可能也是让那家出版社沉默的东西。我需要自问的是:如果我来做《三重门》的责编,我有没有胆识让它以真实的本来面目与读者见面?此时,我想到了一位以做少儿图书和写少儿读物而在业内颇有知名度的同行,她写的一本《准备18岁》也是我做的责编。这本书曾被团中央列入“新世纪青少年读书计划入选书目”,销售情况也很不错,但这本书更多的是老师和家长喜欢,孩子们——她所渴望的读者对象对该书反应却比较平淡。这位同行在看过我编辑的《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后曾对我说:“这样的书在我们社可能是无法出的,要出的话肯定会删掉许多东西。”然而,这套新概念作文当时已发行四十余万套,受到广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和赞赏,同时也受到了老师和家长们的普遍认同和好评。我想,这一代孩子们身上某些出格的东西、叛逆的东西、违背约定俗成的规矩的东西,也许正是进步的东西、超前的东西、促进社会向前发展的东西。我相信在如今这样社会安定、政治气氛宽松的大背景下,宽容和理解是沟通一切的桥梁!
  我让韩寒对《三重门》做了一次修改,但我对自己提出的修改意见是否能被韩寒接受心里并无把握,我知道像他这样特立独行的孩子对自己认准的东西你是很难让他改变的。我觉得写信表述我的意见可能无法传达一些微妙的东西,便打电话向韩寒表达我的想法。韩寒确实聪明绝顶,他对小说的修改既完全地保留了自己,又让你觉得你所担忧的某些东西他已极有分寸地做了处理。
  《三重门》顺利地通过了终审,我反倒觉得意犹未尽。我一边请北大博导,99年囊括所有国家级文学大奖,对韩寒的才情也欣赏有加的曹文轩教授给《三重门》作序;一边给韩寒打电话,让他以自己最富个性化的语言写一个自我简介和后记,现在看来,韩寒的自我简介和后记充分展示了他的个性。有一位白发已爬上头顶的父亲告诉我,他就是看了韩寒的自我简介中有一条——思想品德不及格总比没思想好,才想找一本《三重门》给他儿子读,同时也想自己读的,他说他想知道这些孩子们心里都在想什么。
  韩寒对《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这套书的装帧设计曾大加抨击,故而对《三重门》的装帧设计询问再三,显得很不放心。当我告诉他,我这次没有请专职美编设计封面,而是请北京人大附中一位也是高一的17岁男孩张晓飞来设计封面时,韩寒显出抑制不住的兴奋。他在电话里问我:我能来北京吗?我能当面和他聊聊吗?说实话,当时我挺希望韩寒能来北京,我觉得同龄人之间的默契会使这部书从包装到内容都非常统一和谐。可我知道当时韩寒的各门功课已经每况愈下,再让他离开教室,丢下课程,大老远地折腾到北京来,我这是不是害他呢?我带着矛盾的心情委婉地拒绝了韩寒希望来京的请求。并劝他还是安心读书,不要为小说的事情过于分心。没想到,几天以后我突然接到韩寒的电话,说他已经到了北京,过两天要去张家口一个赤贫的山区去采访一些穷孩子。
  韩寒笑盈盈地出现在我面前。初春的天气还很冷,韩寒却只穿一件毛衣,敞着领,背个鼓鼓囊囊的双肩挎包,一副中学生出门旅游的模样。我想起有一位家长曾这样评价韩寒:“这个孩子心态肯定不健康,一个健康的孩子怎么会写出那么苍老的文字。”假如这位家长看到眼前一派青春气息的韩寒,他还会说这样的话吗?
  张晓飞是个门门功课优秀的按部就班的男孩,虽然他曾在全国海报设计大赛业余组获过特别奖,虽然他对韩寒的《三重门》又喜欢又佩服,但他对于自己正常的学习生活没有任何出轨的打算,他正在紧张地复习应考,与此无关的事他一概拒绝。韩寒没有见到张晓飞,但对张晓飞为《三重门》做的封面设计却表示满意,显然,孩子们的默契,大人们是无法理解的。
  有一位资格很老的编辑看到《三重门》封面上那个包裹在层层蛋壳中的裸体婴儿问我:你这本书是讲计划生育的吗?对此,我只能报以沉默。事实上,少年读者们都很喜欢这个封面,他们一下就读懂了设计者所要表达的内涵,那是一个成人很难涉足的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韩寒特别喜欢扉页的设计,那个从门洞里面钻出来展翅高飞的蝴蝶显然迎合了韩寒心中的某种欲望。他曾提出是否可以用扉页来做封面,我告诉他,图书流通过程中封面极易污染,白色不太适宜做封面。对此,韩寒明显地表露出遗憾。我让韩寒读封面勒口上的文字,问他有什么意见?当读到“在韩寒奉献给同龄人的这部长篇新作《三重门》”时,他果断地说:同龄人改成朋友们。我琢磨一下,没有问原由就嘱电脑操作员将这三个字改了。我想,韩寒大约不仅希望他的同龄人看到这本书,更希望老师、家长等成人们看看这本书,了解了解这一代后生们吧?代沟有时候是可以填补的,年轻人尝试着做出努力,成人们该如何回答他们呢?
  《三重门》出版之前,我就收到不少中学生的来信,问该书能否“原貌”出版,我想韩寒心中一定也揣着同样的疑问。我将《三重门》的核红样交给韩寒,韩寒阅后带着掩饰不住的惊讶和欣喜对我说:袁老师,你几乎没有动我的。我没有想到。
  知道韩寒这次出门是向父母借的钱,我当即为他预支了一部分稿费,并告诉他可将住宿的发票之类给我,我给他报了。韩寒很坦然地接受了稿费,却很自尊地表示住宿费之类不用我报销。他告诉我,他将先把借父母的钱还了,剩下的也够花了。我知道上海东方电视台曾要出费用让韩寒到全国各地去采风,韩寒也和我说过想去新疆、云南、西藏等边远地区走走看看。我问韩寒为什么又没有成行呢?韩寒说:上海东方电视台要派一个摄制组跟着我,走到哪里拍到哪里。我喜欢自由,我不愿意总在媒体的光环下。他说这话时很随意,但我却从中感到韩寒面对众多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关注还是保持了一份难得的清醒。
  《三重门》出版前夕,有消息传来,韩寒退学了。不久韩寒也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他休学的事。对此,我并没有太多的吃惊,我知道韩寒选择休学必定有他的理由。一位同事问我:你欣赏韩寒退学的举动吗?如果他是你的孩子,你会担心他吗?凭心而论,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我非常欣赏他,我相信以这个孩子的智力和能力,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他想做,就一定能做好。但如果他是我的孩子,我会很担心,因为他成长的道路将比别人多一些曲折和艰难。记得在南方一次韩寒和中学生及家长见面的活动上,一位湖南女孩子的妈妈一定要韩寒为自己的女儿留下电话和通讯地址。韩寒一边写一边笑着说:我会把她带坏的。这个男孩子其实非常清楚别人对他的看法。也许有许多少年朋友们会觉得韩寒现在大红大紫风光无限,而我却明白韩寒选择休学实在是出于无奈。其实韩寒是希望自己能上学的,他和我说起北京大学时,眼里流露出憧憬和向往;其实韩寒也是有能力考上大学的,他所在的松江二中是上海市重点中学,韩寒考入该校时,数学满分分数线是120分,韩寒考了116分,离满分只差4分!然而,为了自己的追求,韩寒选择了放弃。一个与中国现行教育体制格格不入的孩子就这样执拗地走进了曲折的胡同,胡同的那一头是否有出口,谁也无法预料……
  《三重门》出版后,其销售速度之惊人令我都没有估计到,发行部门更是大跌眼镜。第一版三万册,三天之内告罄;全国各地书店仍频频要求添货。很长时间里,该书一直高居畅销书排行榜之首。上海图书城请韩寒搞了一次签名售书活动,读者队伍居然排出1000多人去,结果规定时间到了,还有几百个没有排到的人迟迟不肯散去。杭州、南京、温州、厦门、湖南、四川……请韩寒前去签名售书的电话、传真接二连三地发来,媒体更是铺天盖地,连篇累牍地为韩寒现象大作文章,对《三重门》也是一片喝彩。
  我对韩寒说:你够火的啊!弄得跟明星似的,小女孩肯定追在后面一大串吧?韩寒还是像以往那样腼腆地笑笑,嘴里说:哪里哪里,可眼里那丝一闪即逝的狡黠的光依然被我捕捉到了。
  2000年6月24日,韩寒在杭州购书中心签名售书,由于意外的原因,原先说好登载消息的两家报纸都没有登出韩寒签名售书的消息,加之当时正值中学生期末考试之际,结果前来购书的只是一些散客,虽然大红横幅还是招徕了一些读者,但毕竟和以往长龙阵蜿蜒不断的火爆场面无法相比。我打趣地对韩寒说:也该让你受些冷遇,别自我感觉老是那么好!话虽这么说,心里却有些为韩寒担心,毕竟只是个17岁的孩子,落差太大他会不会承受不了?可是身穿白夹克,头系一条宽发带的韩寒淡然一笑:人少正好,也让我休息休息,我这阵子还真累了。当闻讯赶来的浙江电视台、杭州电视台纷纷将话筒对准韩寒,即兴采访时,韩寒还是那样不慌不忙,侃侃而谈。看来我是低估了这孩子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
  当我正在撰写这篇稿子时,接到了韩寒从上海浦东机场打来的电话,他接受了香港爱的教育基金会的邀请,马上要登机赴港去做一桩我听不甚明白的事情,从香港回来后可能要到北京参加一个清华大学举办的特殊人才夏令营。他还告诉我湖南卫视台一个月前做的那档“有话好说”的关于韩寒现象讨论的谈话节目在审查时遇到了麻烦,据说有导向问题,可能又要推迟播出了。类似的风言风语我也时有耳闻。不管怎么说,韩寒现在是处于风口浪尖上,围绕他的,似乎好事不断,又好像危机四伏,我说不清这一切对韩寒是好是坏,我只想对韩寒说:让别人去说,走自己的路。但我对着电话那头的韩寒说出来的却是一句祝福的话——一路顺风!
  2000年盛夏于北京  
链接:http://book.sina.com.cn/1068620403_3doors/2003-11-12/3/24195.shtml
 

icefire

版主
回复: 【ZT】韩寒:我的父亲韩仁均的以及他的作品

萧瀚:合理质疑还是围猎狂欢

1935年,25岁的当红女明星阮玲玉用毒药和一句“人言可畏”告别人世,27年后,她的美国同行、36岁的玛丽莲·梦露也莫名自杀(亦有政治谋杀论)。梦露生前曾说:“他们觉得因为你出名了,他们就有权走上来对你说任何话,什么话都有,他们认为这不会伤害你的感情,就好像他们是在和你的衣服说话一样。”
现在还在如火如荼的怀疑韩寒代笔事件中,许多人也早已忘了什么叫“人言可畏”。
私权及其限制--普通人与公众人物
人类个体某些不可让渡、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例如财产权、人身权,也就是通常所谓的私权构成了一个正常社会的基础,政治权利就是从私权派生的。私权也是公共利益的基础,公共利益无非私权行动的外部性产物,是人群为了既保护甲的私权又保护乙的私权,以至于保护任何人的私权而寻求的私权共和。因此,私权高于公共利益,没有私权基础,公共利益根本不存在。
私权会因公共利益的原因而被区分为两种状态,但并非两种私权,一种是可正当限制的状态,一种是不可限制的状态。例如,财产权处于非交易的静态时,通常任何人无权侵犯,但在战争状态中,可能会因战争需要而通过正当法律程序征用,行动自由也可能因国家处于紧急状态而受限制。
韩寒有没有代笔涉及两个问题:一是韩寒的诚信,二是韩寒作品的署名权。前者可视为某种公共利益,后者则是私权。现行《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四款规定的“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作者”,便是对作者署名权的刚性保护。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韩寒的作品存在署名权等著作权纠纷,因此,韩寒应该被视为其作品的作者。
疑韩人士的一系列文章,迄今没有一篇能够证明韩寒有人代笔--虽然方舟子早已铁口直断“这些作品不可能是韩寒写的”。有人说,即使找不到代笔人,也可以认为有代笔。这种说法在作家在世而且毫无署名权纠纷的前提下,是对作者人格的肆意羞辱与诽谤。在没有署名权纠纷,也没有有力的相反证据时,外界对作家的诚信应该采取信任态度,即使有种种狐疑,也不应在缺乏明显证据的情况下公开地刨根问底,否则,它必然会侵害作家应受保护的安静生活的权利。韩寒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再公共,也没有义务遭受这样的人格侵犯,不能打着所谓公共利益的旗号,肆意践踏私权。作品是不是作家亲自所写,涉及作家的基本清白,涉及作家职业生命的存亡,岂能为了一个毫无事实根据的所谓公共利益诚信,就来要求作家自证清白不是骗子?
无证据的公开怀疑已是一种轻微的侵权--一种作为公众人物能够承受或者说法律可以容忍的侵权,但它从来不是权利,公众人物所能承受的侵权只能以此为界,如果将无界限的侵权当作自由,那么每个人的自由都将不复存在。
何为言论自由
安兰德说:“言论自由是指政府不得对公民的言论采取制止、干涉或惩罚的行为,除此之外,别无其他。这个法律不适用于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它只适用于个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只能确保政府不剥夺公民发表言论的权利。”
言论自由从其作为一种权利起源上说,是相对于有能力压制、限制甚至剥夺自由的公权力而言的政治自由,因此,西方任何正常的宪政理论都不会将它归于普通的私权,虽然它当然也衍生于私权。1943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罗伯特·杰克逊大法官在西弗吉尼亚州教育委员会诉巴尼特国旗敬礼案中,有一段经典判词:“一个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的权利,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信仰和集会自由的权利以及其他基本权利,不能由投票表决,他们不取决于任何选举的结果。”因此,言论自由作为一种宪法学上的绝对权利,从来不是针对普通公民的,而是针对公权力的。
美国法上之所以会产生与欧洲侵权法不同的公共人物概念,除了美国有极发达的言论自由传统,还因为美国有经典三权分立制度下的独立司法权,尤其是司法审查制度,因此公共人物的私权原本就受到强有力的保护,如果受到误伤,可以有效校正与弥补。而在没有言论出版自由、没有司法独立、没有程序正义的国家,尤其是民众普遍缺乏针对公权力的言论自由习惯,却惯于私权之间的相互侵犯与践踏,在移用公共人物概念时一不小心就会演变成多数人的暴政。因此若要移用,应当尽可能限定于公共官员、掌握特定社会权力者(比如大公司老总),以及被卷入热议的公共事务时与公权力相关的人,而不应在这两个领域之外过多使用公众人物概念限制私权。
此次韩寒遭遇的问题,就是一群混淆了言论自由何为的人,在向一个普通的公众人物要言论自由,以至于产生了大量支持麦田、方舟子无限度质疑的怪论。
舆论暴力的成因--制度与大众心理
此次疑韩事件,之所以会形成如此荒谬绝伦的巨大声势,存在着深刻的制度与文化根源。
《诗经》所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许基本上概括了中国传统,它深刻地描述了近三千年来,国人在公共领域缺乏两项基本的权利,就是自由(尤其是政治自由)与财产权(土地是财产权中最重要的部分)的保障,而在西方,至少罗马法时代就有了一定的法治性制度保护,这也是早期希腊罗马区分自由人和奴隶的标志。至于近代以来发展出来的成熟的宪政制度,更是将私权保护放在第一位。《悲惨世界》里冉阿让偷了一块面包就被判了19年徒刑,除了反映刑罚残酷之外,也反映了对私权保护的力度,因此,西方国家盗窃罪的构成通常与盗窃的金额关系不大,它惩罚的是一种侵犯私权的行为,而对私权被侵犯的程度并不那么计较。
欧洲18世纪之前大部分国家都没有专门保护各种自由的立法,原因在于他们将私有产权视为自由的基础,一个失去所有或最重要财产的人谈不上什么自由,人格权之类的专项系统立法保护都是后来的事。中国历代王朝鼎革之后,都要重新来一遍“分田分地真忙”,半个世纪前的土改也一样,以至于到现在中国人还不拥有土地私有权,这都是私权不发达、私权难得保障的原因。私权保障的程度与对公权力制约的程度成正比,缺乏私权保护之地必是公权力或伪公权肆意践踏私权之所。而政府向来是民众最重要的榜样,公权力践踏私权,私权和私权之间也往往不会相互尊重,人民之间习惯于相互恶意推定,习惯于无端对人示恶。尤其是人们缺乏公民常识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被限制甚至剥夺各种自由,而公权力肆意践踏私权的行为却大行其道,这就导致许多人将日常怨气撒播到网络,针对那些跟他们一样无权无势的人撒气示恶,不少匍匐于日复一日机械性工作糊口的普通人,尤其乐见一些成功人士倒霉--不然无法解释为什么要对一个并未害人的公众人物如此恶意妄断,逼人自证清白,这就是尼采和舍勒着力分析过的小市民的怨恨心理,再加一些网络达人误用公众人物概念,更是给这些对人无端示恶者提供理论依据。当然,六十多年来历次政治运动,尤其是“文革”,迄今未曾得到深入反省,也是重要的社会心理基础,恶意推定、恶意构陷、阴谋论等大众社会心理,依然顽固地保留在许多人头脑中,并与现实制度遥相呼应。而这种现象,倘若缺乏有效疏泄与引导,转基因文革指日可待,今天还在网络上,明天就可能走上大街。
结语
肖洛霍夫自23岁发表《静静的顿河》第一卷后,不久被诽谤剽窃了白军军官克留科夫的遗稿,1965年获诺奖也未改厄运,直到1999年手稿出现,并找到葛利高里原型叶尔马科夫,才彻底恢复名誉,而这时肖洛霍夫已作古15年。肖洛霍夫虽是共产主义者,但正直诚实,敢为底层人仗义执言,因此1938年差点被诬陷整肃,斯大林歪打正着保护了他,安慰他说:您担心我们相信诽谤者,这是多余的。长舒一口气的作家于是讲了个故事:
一个兔子没命地狂奔,路遇狼。狼说,你跑那么急干嘛?兔子说,他们要逮住我,给我钉掌。狼说,他们要逮住钉掌的是骆驼,而不是你。兔子说,他们要是逮住我钉了掌,你看我还怎么证明自己不是骆驼。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链接:http://nf.nfdaily.cn/nfrwzk/content/2012-02/13/content_37808398.htm
 

icefire

版主
回复: 【ZT】韩寒:我的父亲韩仁均的以及他的作品

@一毛不拔大师:那天在饭局上,正好有个法国汉学家在,我问他“法国有类似知识分子为了韩寒代笔的事情掐的脸红脖子粗,还都狂热的坚信自己是正确的时候吗?”;那位法国佬想了想说“最后一次是德雷福斯案吧”。。。他解释自那以后法国人就非常警惕因为偏见(当时是反犹)预先设定立场,然后不断罗织证据的手段。
 

davidldq

荣誉会员
回复: 【ZT】韩寒:我的父亲韩仁均的以及他的作品

韩爸爸真是一个好爸爸。
 

icefire

版主
回复: 【ZT】韩寒:我的父亲韩仁均的以及他的作品

@胡同台妹_宮鈴:小文自薦[代筆風雲] 衷心期盼,這場捲入多位公知界大佬的風雲事件,至少可以為此社會樹立一個範例,找到對個人尊嚴、對社會知情權的那條界線,也就不枉許多人在此間投入的心力與時間。.....
 

icefire

版主
回复: 【ZT】韩寒:我的父亲韩仁均的以及他的作品

我们可能真的是太闲了,我们应该花精力做自己的事情
汪峰:“虽然韩寒是我的朋友,但是从头至尾他们俩的事情我没有了解一点点细节,也不是回避,从他作品里得到信念和得到愉悦的人,这才是重要的,从他的作品里得到愤怒、得到自卑的人,这才是真实的。至于他们俩的事情得他们俩自己解决,我们可能真的是太闲了,我们应该花精力做自己的事情。”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