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dengcogito 违规: 转帖多次违规

ccjj2007

超级版主
管理成员
帖子: 转贴:精英教育路线坑苦了中国农民
用户: dengcogito
违规: 转帖多次违规
点数: 1

管理备注:
转帖格式多次违规,请学习论坛规则后重新发布。

给用户的消息:
转帖格式多次违规,请学习论坛规则后重新发布。

原帖:
精英教育路线坑苦了中国农民


自从精英化教育代替平民化教育以来,中国农民逐年陷入无望状态,“三农”问题变得雪上加霜,前后至少影响两代人,精英教育路线真是坑害中国农民,客观上真正成了最为恶劣最为深重的一种坑农现象。以下内容,全部来自长期以年的亲身经历、主要印象与零星乡讯(主要以苏中某县为例)。

(一)农村教育的鼎盛时期
中国农村教育的鼎盛时期,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到八十年代末的前后十年左右时间。就本人亲身经历看,到达全盛的准确时点,可以追溯到一九七六年。这一年,初中升学首次开考,通考比较带有象征性,参考生员基本上全部通过了,本人正是这届学生。之所以要把一九七六准确认作中国农村基础普及教育的至高点,还因为刚好也是这一年,当地农村学校在每个大队(村)都有小学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实现了村村都有初中,其中相当部分属于“带帽子”的初中,即在原有小学设立初中部,本人正是上了这样一所“带帽子”的两年制初中。所在人民公社(乡)的农村高中,当年也从镇上唯一一所,变为全公社(乡)均匀分布三所以上。

两年后的一九七八年,被称为中国当代教育史上极其重要的里程碑。这一年,“七七届”与“七八届”分别于春秋两季参加了全国高考制度恢复后的最初两期“会试”。这一年,本县也首次恢复设立了重点中学。这一年,本大队(村)出了全公社唯一一名高考录取的大学生(后到英国公费留学)。这一年,本人所在班级三人考取不同的农村重点中学,关键是三人全都属于“带帽子”初中的首届学生。这一年,农村高考与知青返城的潮流已经交汇起来了。这一年,当地农村的教育工作暗暗激起了一阵骚动。这一年,农民注意力相当程度地转向了培养自己的下一代。

又过两年,两年制的高中,把我们推上高考潮头。由于当时全国初等教育与高考方式大变革刚刚起步,城乡学生的基础差距相差不大,中高考基本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于是当地农村意外结出教育硕果。一九八零年,本大队有两名学生直接考入大学,两名学生直接考入中专(当年理论上都有高考实力),两名学生当兵后接着考入军校,一名学生先到上海接班工作、随后考入大学,另有一名因病休学的随后考入大学。这届学生有的到了中央企业或省属企业的领导层,有的成为部队师团级干部。后期考入大学的当地学生,部分因出国留学失去音讯。总之直到如今,这一批学生仍然代表了当地农村教育的最辉煌时期。

农村教育所出现的盛极一时,主要得益于平民化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赋予学生很高尚很有鼓舞性的学习价值观(过去叫做学习目的性),而关键则是负担明显小于当今义务教育的基本免费的教育方式。拿本人来说,在整个高中寄宿阶段,除了每月缴纳四元五角生活费(每餐都有标准)、并从公社粮站转过三十斤口粮外,学校不但没有自行收取任何其它费用、甚至还在高考前夕提供一点生活补贴;在整个大学教育阶段,本人享受每月二十二元(前期标准)助学金,除了假期往返路费,基本不须家庭负担。

(二)百年树人的艰难跋涉
农村教育的悄然变化,与农民生活不断改变相同步,伴随着从城市到乡村梯次传导的被动演变过程。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农村教育的日益艰难,是在教育精英化的基础上,进一步遭受了农村所有社会问题的全面冲击,问题于是不断地累积起来。

谁家孩子谁人爱,有条件的要上学,上学之后非常希望有前途,这是广大农民的一种朴素价值观。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后代越来越少了,教育问题也就越来越受重视。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教育产业化又让中国农民开始全身心地为孩子上学四处奔忙,家庭教育负担变得越来越为沉重。由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生仍然包分配,当地农村学生后来即使只能返乡当个乡村教师(农民有所失望了),也仍被看作很不错的正当出路,故农村家庭对于子女们的教育期待,依然没有放弃,当时很少出现农村学生弃学现象。

但是已经有了明显问题,当时几代同堂的农村家庭,学龄儿童的各类支出,毫无疑问地成为普通农民家庭最主要的经济负担。包括基本生活支出、农业成本费用和乡村人情往来等各项负担在内,没有任何一项支出,堪与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等费用相比肩!农村孩子的学习生活费用,主要是学校收取的学杂费、校内外的补课费、“撤点并校”、“集中教学”后的食宿费、日常生活零用钱、以及交通费等等,这些费用有时甚至超出了农村家庭的其它各项支出总和,基本上钱都花在了孩子身上。十分沉重的家庭教育负担,早在农村经济状况尚好的一个时期内,就已压得农民们难以支撑了。

这时候的打工潮已经开始涌动。随着农村自然经济逐年地缓慢增长,农民家庭收支状况进一步趋于恶化,农村教育明显进入衰退期。教育衰退又迫使当地不得不实行“撤点并校”与“集中教学”,经过几轮调整后,农村学校的变化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当地原先每个大队(村)有所初中、每个公社(乡)若干高中的农村学校布局,最终演变成了每个公社(乡)只留一所初级中学、乡一级高中全部取消的分布模式,农村学校的平面收缩率已经高达90%以上,基本形成了不折不扣的精英教育架构。而“撤点并校”与“集中教学”模式,又进一步增加了农村学生的家庭负担。

随着精英化教育方式的不断拓展,加上种田收益越来越少,当地逐步出现一种农民被迫放弃基本农业而专职陪读的奇特景象,家庭整体的入不敷出问题必然地更其严重。面对城乡教育相接轨的巨大压力,部分农家子弟同时开始了随亲“远征”,这部分学生的入城教育支出呈现攀升态势,相对应的是农村家庭生活和农村教育问题持续滑坡。本人在今年年初回乡时蓦然发现,自己曾经就读过的那所离家不足500米的农村小学(“带帽子”初中早已取消),从一到六年级的每个班级,所在生产队(自然村)里居然没有一位在校学生了。

既然纳入精英教育轨道,“撤点并校”与“集中教学”也就同样带来农村地区十分荒唐的择校问题。由于每个学校的高考应试总成绩忽高忽低,也使农村择校风向变幻莫测。考得好的学校大做广告,广告之后便是风向突变。择校之风的直接影响,一方面是提高了部分好学校的入学门槛,这类学校的规范或不规范收费现象日渐泛滥,请客送礼蔚然成风,明暗要价越来越高,教育差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是其它多数的农村普通学校更受冷落,这类学校的教学积极性双双挫伤,教育质量日益下降,学生放任自流,老师课外创收,整体状况向谷底深探。而近几年的当地农村择校生,一年所开销的相关费用,往往高达两三万元,一般农村家庭纷纷望而却步了。

(三)世代农民的知难而退
农村越是艰难,就越对后代充满期待。随着就业形势不断严峻,农家子弟读书就跟当兵一样没有着落,求学出路基本阻断了。这就使得中国农民不得不放弃一切幻想,最终重又回到眼前的现实生活中,只能把以食为天当作唯一追求了。

受教育压力、求学前景和经商诱惑等多重影响,当地最早退学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的极个别学生,他们率先进入了大城市的建筑、五金等行业,也有个别学生由于成绩偏差、升学无望、家庭存在特殊压力等原因,中途自动地放弃了。当时这类个别现象,还基本没有影响到农村教育的主流态势。构成重大打击的,是后期的农村普通大学生们,在城市劳动力市场竞争中,相继地败下阵来,毕业等于失业成为事实,而一般家庭根本缺乏资助子女自费出国的经济实力,于是求学果真没了出路,人们这才大彻大悟了。

近几年,笔者先后见到一些在城市经商的老乡们,他们的被戏称“屁用没有”的大学毕业的孩子们,开始了随父谋生的创业之路,当然也算就业门道。问题在于这种就业方式因人而异,有条件的迟早都有退路,而且可以早入行快挣钱,何苦要花上大学的时间代价与金钱代价呢?上了大学不也一样还是“屁用没有”的从头来过?尽管我曾劝说上不上学很不一样,实际他们内心之中已经不再认同这一逻辑,说来说去还是“大学算是白上了”。照理只是说说而已,但对农村教育影响极大,之后有些十五六岁的农村青年,相继地进城练摊,果真一个个地弃学从业了。

去年此时,我家孩子高中时期的同班同学、正读江苏大学二年级的一位河南藉的农家子弟,很内向很健康很聪明很成熟很有潜质,没想到一心想要弃学打工了。该生父母感到万般无奈,上门求助来了。求助原因有三,一是这位学生与我家孩子形影不离,从高中到大学的假期里,经常住在我家,相互关系比较密切;二是该生高中阶段学校离家较远,与我家孩子同租一屋,在租房、生活等方面受到一些照料,因此有了一定感情;三是其高考后,在填报志愿方面受到本人一点指导,很成功地进入江苏大学,多少有些信任感。最终虽说听从劝告继续读书了,可怜其中仍然透出农村学生对于读大学的迷茫心态。前线溃不成军,后方必乱无疑了。

若干年的精英教育路线,让中国农民付出了巨大代价,到头来还是不得不灌输一种放下身段、自谋出路、安于养猪卖肉练摊等的就业观念,这就是精英们对于中国下一代缺失责任的教育导向。当年我们曾有志存高远、报效祖国的信念支撑,如今的精英教育怕是说不出口了,因为就连报效祖国的有效载体也已基本丧失,争当老板或为老板服务难以获得报效祖国的逻辑路径,如何报国无法成为精英路线的基本方针,于是只剩创业挣钱的实用哲学,教学方向及其感染力早已经全面丧失。既如此,当代中国的新老农民们,唯有非工非农地浪迹于城乡之间,成为中国社会的弃不得、留不下、活不好、惹不起的一个特殊群体。精英教育路线,真把中国农民坑苦了。

转自: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id=91428922&boardId=2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