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王铭铭——惊闻王铭铭成文抄公一事有感

  • 主题发起人 海风轻轻
  • 开始时间

海风轻轻

游客
初识王铭铭,是他的一本调查福建乡村聚落的书,书中将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还有历史学的种种理论方法很好地融会在一起,视野开阔方法新颖,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更令人钦佩的是,那时的王铭铭,好象才30出头,还是许多博士生尚未毕业的年龄,封皮内侧有一张照片,那是一张生动的脸,透露着年轻的锋芒和自信。

后来从师兄师姐那里经常听到他的名字,他的书一上架,就被他们马上瓜分,虽然书中的表述有些晦涩难懂,虽然建构的理论框架还有些舶来的影子,他们仍然酷爱着他的书,他们说因为书里有作者的思考先进的方法崭新的话语,很能启发他们自己的灵感。(我平时看书很少,说起王铭铭的书更是惭愧,除了第一本,很多看不懂)王铭铭的学术经历和个人才气赋予了他能影响青年学子的能力。厦门大学人类学硕士毕业后,远赴英伦,取到了不少本国学术界奇缺的“真经”,回国后,新著连连出版,给原本死气沉沉的社会学人类学界带了一股崭新的气象,影响之大,甚至波及法律学界历史学界。他的个人学术道路也是一帆风顺,回国没有几年就在国内社会学阵容最为齐整的北大破格评为教授博导,各种学术行政职务接踵而至。人生走到这步,按中国的老话,王铭铭真的可以算是个有福气的人了。

如果不是抄书一事东窗事发,他的福气真不知还要持续到什么时候。这下可惨了,从天堂跌进了地狱,各种职务职称全被免除,最致命的还算这种恶劣的学术作风遭到了业界的一致深恶痛绝,其实可以说,如果没有什么奇迹出现,王铭铭的学术生命已经宣告结束 ,他彻底完了。记者采访他时,他言语梗咽,泪流满面。想到当初照片上那张生动光彩的脸,我打心眼有点同情他,一个对学问无比热爱,倾进全力用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人,怎么回作出狂抄12万字美国名牌教材的弱智举动呢?我觉得要不是事出有因,要不是他当时神经除了点什么问题。不过,对名利追求的永无止境,是可以让神经出毛病的。无独有偶,复旦的才子王振忠也是一个,援引别人几万字的史料不注名出处,也闹的一场轩然大波,好歹是史料你抄我有他也用,没有王铭铭这般背运。青年才俊真是太辱没他们的名号了,不过他们也有他们的难处,身处北京上海这等大都市,本来就献身冷门学科无金可捞,比起IT精英,金融贵族天生一个二等公民,职称再上不去,房子票子科研基金都是空中楼阁。再加上现在是马太效应明显的很,越不出书就越难出书,还是来个快接方式方便。不过,最想不通的是,要抄也要该该标点,换换单词什么的,这样的一字不改尊重原作,简直成文坛奇观了。

前些天,民俗学泰斗钟敬文老先生于100岁高龄仙逝于北京,没过多久,人类学民俗学新秀王铭铭又为自己的学术生命画上了一个句号,今年他们这行当真是屋漏又逢连夜雨,真惨!
 

0575he

人文贵宾
这些事情也没什么探讨的,更不要有哀悼,这是整个社会的不幸,只是王某某比较栽,隐蔽地不够深罢了,关键是他是个搞民俗学的,对中国人的心理和世故都没有参透,要不然不会这么惨的。
对于学者和政客,我还是比较同情学者的,至少他没有刻意的去危害他人,刻意的损害最大限度的人群。
 

synap

超级版主
何棍,你把“学者”这个词和“政客”这个词放在一起,就很不公平了。
学人和政治人,两个都说不上同情不同情;如果硬要进行判断,我看学人有时候比政治人更能够做坏事。
 
A

air_hying

游客
在我眼里,这个世界没有学者和政客的区别,只有"栽人"和"神"的区别.1997年到2001年,在那段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经历了前者,李大经历了后者.
 

teiler

知名会员
管理成员
大哥,王铭铭好像是搞人类学的吧,跟民俗学还是有点不一样的。这事儿倒是挺蹊跷的。我上网查了十几篇文章,不好说。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