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一种新经验论的框架:基于西方认识论与佛教认识论的融合

chzhuang

活跃会员
内容:探讨一种可以适应于当代分析哲学,量子物理,认知科学和脑科学新发展的认识论。
时间:2013年11月30日14:30
主办:厦门大学法学院主办的“法学跨学科研究与认知神经科学”学术研讨会

主要内容
  一、对于弗雷格思想的反思:弗雷格推崇思想的必然性和客观性,忽视其变化性和主观性,影响了后期的科学实在论与概念实在论。
  二、对于经验论的辩护:蒯因,戴维森,塞拉斯和麦克道威尔等对于经验论进行批评,导致认识论转向自然化认识论。然而他们的论证都有问题。
  三、一种新经验论的框架:基于西方认识论与佛教认识论的融合,探讨一种可以应对上述批评(所以称为新),可以适应于当代量子物理,认知科学和脑科学新发展的认识论。

一、对于弗雷格思想的反思
  逻辑学的心理主义:穆勒的《逻辑体系》提出了逻辑学的心理主义。
  弗雷格《思想》:弗雷格区分了表象(与主观相关),思想(与意义相关)和外在事物(与指称相关)。
  他认为思想不是外在事物,也不是表象。思想是一个句子的意义。通过对于思想的分析(例子中包括逻辑,数学和科学),他捍卫逻辑数学与科学思想的真。
  表象的特征:关于表象,弗雷格是指人们拥有的感觉、感情、情绪和倾向等内在世界。对于表象,他分析道:表象需要一个承载者。每个表象只有一个承载者。
  思想非表象:然而在弗雷格看来,思想与表象不同。主要的论据是思想并非只有一个承载者。
  
  他说:“如果每个思想都需要一个承载者,它属于这个承载者的意识内容,那么它就仅仅是这个承载者的思想。这样就没有多数人共有的、能够由多数人进行研究的科学。”(P126)这时候每个人有自己的科学,并且在自己特定的意义上理解“真”一词。
  弗雷格著,王路译,王炳文校,《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
  
  这里出现了推理的错误:“它属于这个承载者的意识内容,那么它就仅仅是这个承载者的思想。”
  弗雷格认为,思想一旦属于某个承载者,那么就一定是只能属于这个承载者。
  举个反例,相对论刚开始只是爱因斯坦的思想,后来却可以渐渐成为科学共同体的共同思想。
  相似的推理错误:“如果‘红’一词不是要说明事物的性质,而是要表示我的一些感觉印象,那么它就只能用于我的意识范围。”
  事实上,“红”一词就是既表示我的感觉印象,也表示他人的感觉印象。
  相似的推理错误:“我们以毕达哥拉斯定理表达的思想就永远是真的,无论是否有某人认为它是真的,它都是真的,它不需要承载者。”(P127)
  在非欧几何中,毕达哥斯定理不成立。

  综上,弗雷格对于思想的分析中,出现了多次的错误论断。
  此外,弗雷格对于思想的分析中,将逻辑,数学与科学混为一谈。事实上,逻辑,数学与科学的所谓真的意义都不相同。
  弗雷格过分推崇思想的必然性和客观性,忽视其变化性和主观性。他的思想影响了后期的科学实在论与概念实在论,将科学理论与概念框架实在化必然化。

二、对于经验论的辩护

  早期分析哲学的经验论范式:维特根斯坦注重生活形式的基础性,罗素强调亲知知识的直接性,石里克、卡尔纳普和艾耶尔等人的维也纳学派提出逻辑经验论。他们都强调经验的基础性与重要性。
  对于经验论的批判:蒯因在“经验论的两个教条”,戴维森在“论概念图式这一观念”,塞拉斯在《经验论和心灵哲学》的“所与神话” ,麦克道威尔在《心灵与世界》的概念实在主义,对于经验论提出了各种质疑。
  自然主义范式:从蒯因以来,分析哲学的范式悄悄地从经验论转向了自然主义。经过蒯因等人对于经验论的批判,经验论渐渐势微,自然主义渐渐盛行,成为分析哲学的新范式。
  这种自然主义的实质是渐渐从经验中抽离的概念主义。当概念框架取代自然本身的位置,概念主义就渐渐滑向于相对主义,于是进入所谓后分析哲学时代。
  蒯因对于第一个教条“分析与综合的区分”的批评:蒯因的论文针对这种分析性定义(卡尔纳普式):所谓分析命题或者是(1)恒真命题,或者(2)通过同义词替换可以成为恒真命题。
  蒯因不管(1)的分析性,重点是针对(2)的分析性。他认为(2)的分析性依赖于同义性,而同义性的定义,又往往导致循环定义的问题。
  回应:经验论者可以大方地接受蒯因的观察,承认(2)不是分析命题而是综合命题,但是拒绝蒯因的结论,因为(1)的分析性依旧明确。这也就是说,给出分析命题的新定义:“分析命题就是恒真命题”。
  事实上,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已经给出对于分析性的另外一种定义:“逻辑命题是重言式。因此,逻辑命题没有说任何东西。(它们是分析命题。)”
  蒯因对于第二个教条“还原论”的批评:
  经验主义(卡尔纳普式)认为:每一陈述单独看来都是完全可以接受经验的验证或否证的。
  蒯因的批评:“我们关于外界的陈述不是个别的,而是仅仅作为一个整体来面对感觉经验的法庭的。”

  回应:蒯因观察到概念框架内命题之间的关联性,但是他给出的整体论过于笼统。经验主义者可以承认概念框架内命题之间的关联性,但是相关联并不是整体概念框架,而只是概念框架中相关的推理链条。
  蒯因给出的整体论过于笼统了。根据他的整体论,当经验告诉我们概念框架有问题的时候,我们很难定位问题起源的位置,科学家难以提出更有解释力的概念框架,哲学家也难以提出更有深度的概念框架。
  蒯因其实批评的是卡尔纳普式的经验主义,然而他的标题和结论却指向整个经验论。后期,蒯因承认这篇论文标题有问题。
  后期,蒯因事实上承认了这篇论文里整体论的过于笼统,提出了相对温和的整体论。这种温和整体论,已经又回归到维特根斯坦式的还原论。
  所以,蒯因对于经验论的批评都不能成立。蒯因由此得出的自然化认识论进路也不能成立。然而,蒯因的影响却还在继续。
  
  对于经验论的辩护:
  一方面,蒯因,戴维森和麦克道威尔等人的论证过程是错误的。他们论证过程类似于反证法:如果承认经验论的某个原则,那么根据某种对于该原则的理解,就会遇到困难。因此,经验论的该原则不能成立。然而存在困难并不表示困难一定不能克服。
  
  逻辑推理的能力范围:矛盾可以告诉我们,在整个推理链条中,存在概念的自相矛盾。矛盾不可以告诉我们,经验到底是什么样的。矛盾可以告诉我们,我们对于经验的概念化有问题。矛盾不可以告诉我们,这个经验命题是正确的或者是错误的。矛盾,是概念的属性。
  逻辑推理与概念分析 ,并不会推导出新的知识。生活世界的实践与归纳,才可以获得新的知识。
  另一方面,他们所提出的问题都可以在经验论的框架内解决。更有趣的是,维特根斯坦早就已经解决了这些困难。
  维特根斯坦说:“不要想,而要看”。错误的论证往往是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混为一谈,然后进行以偏概全式的错误推理。所以在哲学中,观察力是很重要的。
  
  当经验论的原则渐渐从分析哲学淡出的时候,分析哲学的发展走向了一个可能是错误的方向。当分析哲学失去了生活世界的关联,失去了经验的基础,沉迷于现有的概念框架,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放弃了发展的可能性。
  因为蒯因的工作,传统认识论被否定,认识论被纳入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也就是所谓自然化认识论。哲学家自废武功。
  
然而,传统认识论对于当代认知科学与脑科学的贡献还在持续:
  《具身心智:认知科学与人类经验》:启发自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和佛教认识论。
  《禅与脑》:James H. Austin对于禅与大脑的关联研究,比如开悟时的大脑状态。
  正念的理论与实践:卡巴金博士创立“正念减压疗法”(MBSR)。正念修习可以改变大脑的结构。 (H?lzel et al., 2011)
  自由意志的研究:对于习气的觉知与超越。

  当前的自然化认识论研究不能代替传统认识论研究:
  1、脑科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强调第三人称,而传统认识论强调第一人称,不能盲目将当前(物质)科学标准推广到对于心灵的研究。
  2、心灵的感觉性(qualia)和觉知力(awareness),与物质的特性绝然不同。
  3、物质的规律受制于决定论,而心灵的规律则具有自由意志的能力,可以放下既有概念和习气习得,可以不断超越与创造。

三、一种新经验论的框架
  希望能够通过西方认识论和佛教认识论的比较研究,吸收和结合两者的优势,整理综合出更全面严谨的认识论体系。
  西方认识论优势:逻辑与语言研究得很细致,可以将能够表达的东西表达得更加清楚。侧重于强调概念与习惯的正面作用。
  佛教认识论优势:深刻的洞察与智慧,并且这种经验论是实践取向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侧重于消除概念与习气的负面作用。
  经验的奠基性:重视经验,承认作为所与的经验,承认生活世界相对于概念框架的奠基性。承认人类的构造能力,人类生存于此生活世界,构造了各种概念框架来理解与应用于此世界。使用概念来描述生活世界,必然会受到概念本身表达能力和概念设计者自身能力的局限。
  人类构造的概念框架并非完美的,总是可以被超越的。当我们超越现有的概念框架时,我们正是在爱智慧。
  
  这种经验论试图站在中道:
  有些理论有过于增益成分:本质主义(各种理念主义),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现象学的本质直观,概念主义,逻辑主义,科学主义(当前的科学理论可以解决或者解释所有问题)。
  有些理论有过于减损成分:唯我论,闭世界假设(现在没有经验到的,未来也不可能经验到),强奥卡姆剃刀。
  我们的研究则希望保持一个中道。
  
  日常经验:所谓日常经验,其实往往是已含有概念成分的经验,属于日常层面的经验。比如说起这张桌子,我们会对此桌子的颜色、形状与质地等进行综合认识。
  纯粹经验:所谓纯粹经验,就是没有概念成分的经验,比如视觉接受到一个红色刺激。前五识(眼耳鼻舌身)的认识是没有概念成分,西方认识论也称为感觉。
  量子物理的离散时空观:世界并非连续,有最小的时间和空间单位。所谓连续不可数是人类的成见。可参见我对于康托尔对角线方法的批评。
  有没有纯粹经验?
  纯粹经验,在佛教认识论近于现量自相,在西方认识论则近于感觉材料或者所与。
  有些论文通过逻辑推理和概念分析,将纯粹经验取消,心理内容取消,将感觉材料取消,将经验论取消,将心灵取消。
  然而通过仔细的检查,可以发现这一类论证都是有问题的。
  因为一个显然的规律是:不可能通过逻辑推理和概念分析,来否定经验事实的存在性。
  某个经验事实有没有存在,需要的是去观察,需要的是去看,而不是逻辑和概念上的推理分析。
  观察,一方面可以是第三人称公共可观察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是第一人称可观察性。
  
  概念化过程:概念化过程,就是根据既有的概念习得,对于所与的感觉材料进行概念化判断归类。
  当我们看到红色的时候,眼睛感觉到某一具体的红色刺激,然后使用“红色”概念对之进行概念化分类判断,最后就可以使用语言说出:“这是红色”。在这个过程中,世界,人类认识过程和共同体语言约定三者互相关联。

对于感觉材料的感觉与判断

  第一层面:感觉到感觉材料。(在前)
  第二层面:借助概念习得,对于当前感觉材料进行判断归类,概念化为感觉判断。(在后)
  塞拉斯在《经验论和心灵哲学》中的论证,将感觉材料与感觉判断这两种活动混为一谈,才引申出对于所与理论的批判。
  在感觉材料层面上,人类的认识具有被动性与接受性。在感觉层面上,记忆与比较还没有起作用。
  在感觉判断层面上,人类的认识则具有主动性与构造性,对于感觉材料进行概念化,然后再使用语言进行表达。通过语言,就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

感觉材料与感觉判断之间

  面对着红色的感觉材料,经过训练的语言共同体成员可以做出相同的感觉陈述。
  这构成了科学理论可重复性可检验性的基础。
  经典逻辑:经典逻辑形式化概念(或话语)之间的推理规则或者游戏规则,比如“如果A,则A”,“如果A和B,则A”等等。
  概念之间的游戏规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需要被动接受的。要使用概念进行推理游戏,就要遵守相应的游戏规则。
  恒假句子:比如“A并且非A”,表示概念或者话语有矛盾,说了一句无意义的话。
  恒真句子:比如“如果A,那么A”,恒真但是废话,在演绎封闭意义上没有额外信息量。(分析命题)

  构造概念论:概念是人类的主动构想形成的。基于生活世界,人类进行概念构造得出概念框架,试图来解释与应用于生活世界。比如科学理论,认识论和日常知识。
  这些概念框架尽管很有解释力,但是始终可能会被超越。构造概念论,是处于强基础论和无基础的融贯论之间的中道。
  规则也是广义上的概念。生活中的规则,比如“红灯停,绿灯行”,这些规则来自人类的约定俗成。

一个简要的知识论层次图

  知识有不同的来源,分别可能是演绎得来,归纳得来,或溯因得来。因此,知识的辩护也有不同种类:演绎辩护,归纳辩护,溯因辩护。
  科学理论的实用性,来自人类多年试错改进。
  概念的正面与负面作用:概念是基于经验形成的,我们认为这些经验之间有某些相似性(同一性),因此概括为同一个概念和语词之下。
  概念就是对于经验个体的概括,这些个体事物之间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概念用在相同之处,个体的相同面说是相同的,这是概念的正面作用。概念用在不同之处,个体的不同面说是相同的,这是概念的负面作用。
  概念的构造论:概念并不是固定的。相似对象并一定产生相似结果。
  当我们面对一个具体情境下的相似对象时,概念以一种习惯的力量倾向于产生相似结果。然而,这个过程并不是决定性的。
  其中,还有另外一个环节,就是觉察,理性反思与自由选择。(理性反思环节)
  
  习性构造论:与概念构造论是平行的。
  当我们面对一个具体情境下的相似对象时,习性以一种习惯的力量倾向于产生相似动机。然而,这个过程并不是决定性的。
  其中,还有另外一个环节,就是觉察,理性反思与自由选择。(理性反思环节)
  
  爱知识与爱智慧:我们之爱真理,一方面固然是通过正向地建构来完成,另一方面更需要通过负向地消解来完成。
  就是说,一方面需要正面地建构认识论,科学理论,逻辑学和语言哲学,另一方面更需要消解和超越既有认识论,科学理论,逻辑学和语言哲学中的成见,也需要消解和超越常识心理学中的成见与烦恼。
  要消除概念的负面作用,需要看到概念的负面作用,不要再将负面作用当成正面作用。看到,是消除的开始。看到,是变化的开始。所以,“看”对于哲学很重要。
  在科学理论层次也是类似,伟大的科学家总是善于看到和突破前人概念框架的局限之处,提出更有解释力的新的概念框架,比如相对时空与量子的提出都是对于科学成见和日常成见的突破。

  这种新经验论的特点
  1、中立性:中立于一切假设。比如唯心论倾向于将所有事物归结为心灵,物理主义倾向于将所有事物归结为物质。这种经验论则中立于所有的假设。
  将与经验无关的假设部分抽离掉,只保留与经验有关的部分,这是一种对于概念框架的经验化归约。一个唯心论的概念框架与一个唯物论的概念框架,在进行经验化归约之后,可以是等价的。
  2、实用性:不关心无法检验的假设,而是将能量投入于生活世界相关的问题。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观点:对于概念、情绪与习气,我们能否改变它们呢?我认为这是很显然的,我们一方面在构造这些事物,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解构这些事物。这里正是自由选择作用的地方。
  3、可超越性:承认概念的构造性,也就承认了概念的可以解构性。所以,我们可以制造成见与烦恼,我们一定也可以消解成见与烦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概念框架,每个人的概念框架都是可错的,也就是说可以被超越的。通过细致的观察,可以看到其中的混乱之处,可以超越现有的概念框架。正是在这种超越的过程中,哲学的真精神——爱智慧——得到了体现。
  4、更全面性:
  A. 本研究倡导将分析哲学的方法推广到对于主观观念的分析。在我看来,所谓客观观念或者客观概念,不过是大家比较共同持有的主观观念而已。因为比较共同持有,所以这些主观观念就具有了某种主体间性与所谓的客观性。
  B. 本研究倡导将认识论的研究方法应用到情绪与习气的研究,研究情绪与习气反应的生起规律,研究如何消除情绪与习气对于我们的控制。
  C. 使用西方的逻辑学,语言学,认识论的知识,可以更清楚地表达出佛教认识论的精髓,可以显现佛教认识论的当代意义。
  D. 本研究将爱知识与爱智慧结合在一个认识论体系之中,既肯定现有知识的正面价值,也鼓励超越现有知识的成见。现有知识的表达,需要逻辑与语言的能力。超越现有知识的成见,则需要观看与洞察。

相关论文
  庄朝晖,佛教知识论与西方知识论的若干比较,香港《人文》2005年10月第142期
  庄朝晖,关于经验论的所谓教条,《中国分析哲学2011》,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
  庄朝晖,关于塞拉斯的所与神话,知识论与认知科学研讨会,厦门大学哲学系,2012年11月.
  庄朝晖,基于直觉主义对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评论,《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第2期,2008
  庄朝晖,基于对角线引理和维特根斯坦思想对于悖论的分析, 《中国分析哲学 2010》,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年10月
  庄朝晖,关于何为知识的思考,“科学视野里的佛教”研讨会,山西太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办,2008年10月
  庄朝晖,为基础论奠基--从现象学和量论的角度,「哲学:东西之际」华人青年学术会议,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主办,2009年5月
  庄朝晖,自由意志:约束条件下的自由选择,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山东大学哲学系,2012年8月.(入选《中西哲学论衡》(第二辑),上海书店出版社)
  庄朝晖,西方知识论与佛教知识论的比较研究,《中国分析哲学2012》,浙江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
  
  谢谢诸位老师!敬请指正!谢谢法学院的邀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