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蔚文为“艺兰斋”撰写的小文

liehuo

普通会员
那些古朴的泛黄的纸卷上,是某个人留下的痕迹,字或画都张扬着个性,长长短短,深深浅浅,自成了一方天地,人延续着艺术的生命,艺术也在延续人的生命。

我一直相信,当文字的使用变成一种惯性,它们将变幻出最美丽的烟花,照亮无数的眼睛和心灵。

丁蔚文这个名字,似乎是上天注定为文而生的一样。每一篇文字都短小,然而汁水四溢。他游刃有余地出入在字里行间,或联想或引用,文字在他手里,随心所欲的拆分组合,但又不生硬不突兀,如同自然天成,全无人工斧凿痕迹。

那些字画,你或者知其好,但看了文,你才知其所以好。踏步在他文字搭成的小径上,一一游览那些熟悉不熟悉的景和人,仿佛十方神佛于云头扬手,漫天花瓣纷飞如雨,我目遇丽色,耳闻梵音,灵魂亦飘飘然牵衣欲舞。

于是怡然自足,安心等待下一次烟花的绽放。


===================================================================


01作品名称:梅花
作者:汪士慎
·作品介绍:
汪士慎:我爱梅花 “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扬州梅花岭下史可法墓前,一幅巨型梅花帐刻漆螺钿落地屏气势壮观,长歌如诉,这就是“扬州八怪”汪士慎著名的“汪梅 ”了。这位汪伦后人,半生踏歌江城,清高狂傲,他梅花屏上的繁枝梅花,在南北枝头次第开放,“横枝大干走龙虬,万蕊千花心手狂”,盘旋曲折如虬龙舞空,香 雪缤纷,满是梅影花光。金冬心说,巢林画繁枝,千花万蕊,管领冷香,俨然灞桥风雪中。 这两幅墨梅,由湿墨阔笔画枝干,再由浓墨点苔,花梢出枝潇洒劲拔。“淡到溪云亦是崖”,画面上的花朵迤逦而来,千回百转又欲语还休。
汪士慎墨笔梅花,多江路野梅,荒寒绝俗,花开寂寞的野水之滨。他常常为梅花歌哭:“独有梅花动惆怅,梦中明月到西溪”,“一笑山坡访梅早,何人剪冰作花开 ”,甚至,月明之夜,皎然如玉的梅花,是美人“逐梦魂来”,真是浪漫入骨。这幅画上的梅花诗说,“笔砚空游越,归来老病加。乱愁生白日,一目著寒花。却笑 孤标在,谁夸清影斜。唯君风雪里,往往忆山家。”这是汪士慎老病一目失明后的作品。“一目著寒花”的诗人,寥寥几笔,一枝寒梅扶摇直上,一枝横斜而出,却 又冷香四溢,树树香光落满衣裳。
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号巢林,安徽歙县人,著有《巢林诗集》,“扬州八怪”之一,五十四岁和六十七岁时双目先后失明。汪士慎最爱梅花,钤有“画梅乞米”印,与金农、高翔、罗聘被时人称为四大画梅高手。
================================================
02作品名称:山水册页
·作者:奚冈
·作品介绍:
奚冈:西泠的月亮 住在钱塘散花滩的奚冈这几日很开心。在济宁当县令的黄易,念念不忘老友奚冈,如颜延年之于陶渊明,托人带来了书信和分润的官俸所入。西泠的月亮,又大又圆 又空洞。铺开画纸,奚冈意气风发,他想到了那一年,“余客邗,过江氏七砚书堂,得观松园诗老赠砚图,笔意清旷,令人有尘外想。往来胸次已四季矣。每一命 笔,犹觉岚光之扑眉睫也。”(左图)此情此景,奚冈的心中已经蕴蓄四年。今晚,西泠的月亮照亮了那一个瞬间。
奚冈的旷达耿直是出了名的,屠琴坞说他“醉后益放癫”。他的超脱绝尘、豪迈不羁,被吴谷人称做“不可一世”。乾隆游江南,杭州知府传唤青年奚冈在御跸所驻 的粉壁上画些花卉。奚冈未及时赶到,知府差人拘拿。奚冈说:“哪有请人画画,却用捉贼捕盗手段的?这头可断,画我是不画的!”奚冈是童生,知府说“你哪是 童(铜)生?凭你这个性,该是铁生也!” 奚冈从此就叫了奚铁生。奚冈是狂士,有次与一达官对骂,有趣的是,到最后县令也无奈,“吾岂能以贵官而辱高士哉?”
奚冈(1746—1803),浙江钱塘人,诗画书印垂名两百年。初名钢,字铁生,别号“多得很”、蒙泉外史、散木居士等,著有《冬花庵烬余稿》。奚冈与丁 敬等并称为“西泠八家”,篆刻宗秦汉古印风韵,善用切刀,印冲淡清和,使得文人自由的那样一种印风,开始逐渐向学者风靠拢,开创了浙派阳刚一路。他与方薰 被称为浙西两高士。奚冈山水,由黄公望上溯董巨,下自明代董其昌、李流芳,以至清初“四王”。奚冈对李流芳的推崇,有类郑板桥之于徐青藤,所以连这本册页 上也题有“词人解识李流芳”句(右图)。乾隆间,奚冈名传外夷,琉球人以饼金购其书画。
====================================================================================
03·作品名称:书法
·作者:郑孝胥
·作品介绍:
郑孝胥:岁月苍茫 “霜风卷地起,落叶拥蜗庐。终日澹无事,一窗宽有余。坐多知力耗,食少觉心虚。懒惰无新句,松声忽起予。”郑孝胥书陆放翁诗,有一种岁月苍茫的意境,左有“海藏楼”印,取苏轼“万人如海一身藏”诗意,郑亦称“郑海藏”。
郑孝胥的书法,以行书最著名,这幅作品,堪称其行书代表作,陆游的诗,一定让他心有感动,也正是郑孝胥的夫子自道吧,所以一气写下来,字里行间难掩深情。 作品字势偏长而苍劲,却又矫健飞动。郑孝胥是以帖入碑,由唐宋而上溯六朝的大书家,沙孟海称其一矫清末以来赵之谦飘乏、板滞的习气。郑孝胥提出贬黜馆阁书 体,认为师古不可盲从,主张自我创造,将古代诗歌中的审美移植为书法创作的美学思想。
郑孝胥(1860——1938),光绪举人,近代诗人、书法家,末代皇帝溥仪老师,福建闽县人。同治光绪年间盛行宋诗“同光体”诗派,郑孝胥是领衔人物, 有《海藏楼诗》八卷。上世纪20年代,书法必称“北于南郑”,即于右任、郑孝胥。“郑派”书法对日本、韩国产生深远影响,徐志摩、林语堂为郑孝胥书法弟 子。郑孝胥辛亥后寓居上海南阳路,每年光卖字润笔银圆就有万金之巨。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皇宫,郑“护送”他到日本领事馆,曾有纪事诗“手持帝子 出虎穴”句。1934年3月,溥仪任伪“满洲国”皇帝,任郑为“总理大臣”,郑写了所谓的“满洲国国歌”。郑曾经组织三十多个穷孩子留学。1935年5 月,日本人迫其辞职。故友陈衍、昌广生均与之绝交。陈衍揭隐私说,孝胥纳妾,妻不许见。孝胥借口锻炼筋骨,中宵即起,实就其妾宿也。真是有趣。 打捞“阿波丸”,发现了伪满洲国奉天市长郑禹(郑孝胥之子)家藏小官印(玉印)及郑孝胥安葬时分赠后人的圆砚。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中,《生死两茫 茫》篇即郑孝胥孙女一家文革中遭遇。

==================================================================================================
04·作品名称:莲花的心
·作者:石涛
·作品介绍:
石涛:莲花的心 一颗莲子的前世今生,一定是无尽的空虚、幻灭,它是沉湎的,当它还是一朵莲花,当它终于成了一朵莲花的心。“此根未露谁先栽,此子已成花未开。根老子香两 奇绝,世人岂复知从来。”知道从来又怎样?黑暗中的花朵,淤泥中莲花的心,出污泥而不染,多炫啊。多情的文人还在一往而情深。可是草木也一样的不染淤泥, 顶多染了一点风尘,草木没有象征。河上花,因为象征,注定了若干生命的意味。画面中央两枝花茎交叠,浓墨渲染的莲蓬,温润的墨色,是石涛写意式的个人风 格,强调主观感受,重笔墨形式意趣。难道“子成”花还“未开”?错!已经开过谢了,和尚!
中国近现代,石涛风靡于世。清朝推翻“ 四王”画坛偶像的是“四僧”,而石涛是“四僧”中影响最大的。他的画,“没天没地当头劈面”,焕发出革命的野性之美。郑板桥说,“鲁男子云:惟柳下惠则 可,我则不可,将以我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余于石公亦云。” 认为石涛的画法是无法之法,无法而有法,不可端倪,推崇到了极致。
以禅门高僧自居的石涛51岁有了尘世之缘,他蓄发娶妻,黄冠道服。八大山人求画《大涤草堂图》,他认真写了回信,“款求书:大涤子草堂。莫书和尚,济 (注:石涛字原济)有冠有发之人,向上一齐涤”。信仰由僧入道,石涛与八大几乎走了同样的路。人生是一样的漫漫长夜,生命是一样的迷惘虚无,如梦如幻如泡 影,如此换个活法,罢了,给个理由先,也让自己多一份勇气。 莲花的心,一花片叶,满池风动。夏天的石涛,听到天边的风生水起,和尚也好道士也罢,是满心欢喜的。
==================================================================================
05作品名称:立轴
·作者:吴昌硕
·作品介绍:
吴昌硕:诗歌里的菜根 两棵菜,真象禅宗优美的对白。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曹刿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明代洪应明著作《菜根谭》。毛泽东名言“嚼得菜根香,百事可做。”从古到 今,中国人对哲学充满了天趣,从吃肉到嚼菜根。 吴昌硕喜欢画花和蔬果,他常常在四条屏、八条屏及十余幅的册页画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他喜欢苏州东山白沙枇杷,想到枇杷的滋味,画的枇杷就挂满枝头。他 喜欢梅花,称自己为“梅知己”,写诗说,“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一片深情,离世还要葬到浙江超山宋梅亭畔。
吴昌硕的画绚烂苍茫,自然奔放,笔墨富于表现力。他画过同样题材的《两棵菜》,题诗亦为“花猪肉瘦每登盘,自叹酸寒不耐食,可惜芜园残雪里,一畦肥菜野风干。”仅仅是构图、笔法有所差异,可见他对这个题材的偏好。
吴昌硕终生是一位诗人,到老吟诗不倦。这幅画,是他仿“扬州八怪”罗聘的,两棵菜的生命,从罗聘到吴昌硕,绵延了百多年。菜的斑斓的叶子,恣肆烂漫,像盛 开的花束。大的叶子,长长的题款,富于视觉张力,一只洋红的小萝卜凌空而来,跃然纸上,使构图更加完美。画面单纯而设色分明,有着一任情性淋漓挥写的快 感。 诗歌里的菜根,是生命的菜根,人生的菜根。

===================================================================
06作品名称:书法
·作者:蒲华
·作品介绍:
蒲华:穿破衣服的画家 穿破衣服的画家蒲华,贫穷的画家蒲华,每天,他租住在嘉兴城一家妓院的楼上画画。 蒲华有奇癖。他喜欢躲在被子里吃螃蟹,他喜欢收藏古琴。灯一熄,只要是蟹肥季节,蒲华一定在床上吃蟹,他有了外号“蒲邋遢”。古琴,蒲华是遇即购藏,他的 居室,命名“九琴十砚斋”,想必他对收藏的古琴颇为自得。
蒲华(1830-1911),字作英,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晚年居上海,为上海书画研究会发起人之一,曾游日本,书画受推崇,与吴昌硕、哈少孚交往最 密,为上海画坛极有个性风格的大画家。 他作画,气势磅礴,也写诗,有《芙蓉庵余草》诗集存世,他的狂草如龙蛇飞舞。可是,他被自己滑落的一个假牙噎死。死了也无钱安葬,最后是几个亲友集资。 蒲华是真正的名士,人们对他的评价是作画“唯不自惜”。这幅草书,是有天蒲华看到萧子云的书法,大不以为然,随手写下“唐太宗评萧子云书云‘行行如纡春 蚓,字字若绾秋蛇’,今观其遗迹,虚得名耳!戊戌二月。”是蒲华率意而成的笔记,草书天马行空。
==============================================================================================
07作品名称:信札
·作者:金农
·作品介绍:
金冬心:日常生活 地点:扬州。时间:1760年前后。人物:金农、朱筠谷。
某二十一日午后,冬心先生让友人朱筠谷再画十把扇面。信札上说,前日画的六把扇面都很妙啊,好友你这样帮我应酬,谢了!今又烦你再画十把,是给某某汪先生,中秋节要派用场的,十把扇面,繁枝梅两把 、松两把、竹两把、水墨桃花两把、墨梅一把、枇杷一把。
某初七日,冬心先生信札:前日一起吃饭,一起看花,极尽人生之乐,谢谢!今有一事着急用钱,只好问先生借或到丙兄那里找一件大约能到当铺当一两的,暂且用一下,等三四天江颖长送物来,就可以购还了。借一个布包袱包好了来。
某日冬心手背肿痛,贴了膏药还更痛。他央老友来,关照说天雨泥泞,不敢劳你高年徒步来看我,给你备好了乘轿子的钱,万望你不要推辞。 读了这一通信札,笑到肚痛,还是禁不住好笑。冬心先生啊,铁证如山,你不仅叫人作自己的假画,还借钱,钱借不到借一件东西去当也是好的,真是有辱“斯文” 啊!“借一个布包袱包好了来”,多少有趣,冬心先生经常缺钱花,冬心先生是要面子的。
信札十余通,翁同和曾收藏。翁在其后题识大发感慨:“观此知先生所画多半出他人手,请人画亦须润笔,又从而乞贷一金以为质,其风趣可想矣。戊戌正月瓶生 ”。据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 记载:“翁文恭曾见寿门致朱筠谷前后十余札,皆请其代笔,又有杨姓,则寿门亦公然令人作伪矣。” 文学之美,书法之美,冬心先生日常生活的诗意率性与无奈,就连最最的隐私,都在冬心随手写就的信札里。这通信札,史书上多人引用,不知所终,让人怀疑它的 出处,却终于流落,到了面前,只有开心二字可以形容。
======================================================================================================
08作品名称:对联
·作者:康有为
·作品介绍:
康有为和他的书法 康有为在《明袁督师庙记》感而三叹,记载明末民族英雄袁崇焕一生,建功无数,崇祯时被反间计所害,处磔刑。“晚清人物数康梁”,后人写康有为,同样感慨: 轰轰烈烈的公车上书,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年轻的皇帝光绪喋血瀛台,康有为亡命海外。等到张勋复辟,康又成为保皇党。1925年,康 有为这位清朝遗老,以69岁高龄作出荒唐事,他听信德国医生返老还童之术,移殖了动物的青春腺,因疗效不好,康与德国医生打官司,官司没完,康有为未“还 童”而死。 文革中,青岛的红卫兵掘墓康有为,举着康的颅骨和白发游街示众,守墓人收拢残骸埋入墓穴。现在,应该是开发旅游热,青岛康有为的墓是一处好的景点了。
康有为32岁完成中国书法史上里程碑著作—《广艺舟双楫》,他反对清代纤弱媚好书风,张扬南北碑及造像的粗犷自然、气韵精神。这幅“力守非有党,心清得奇 闻”书法作品,笔势神韵自摇,有着魏碑的奇姿异态,笔意间魏齐墓志及唐碑的风骨和大气扑面而来,这正是康有为实践其书法“有个性地兼众美”的理想,在笔法 上,提按顿挫、一点一画,都有着不修边幅、精神灿烂的生命之美。一字一字看过去,是浴于沂而歌以归焉那样的一种快乐。

===============================================================================================
09金农和他的人物册页
·作者:金农
·作品介绍:
青木正儿1922年春天来到中国,这位日本汉学家在西湖逛夜市时发现一幅金冬心《梅花图》拓本。在冬心先生的故里杭州,青木在小摊上觅得冬心艺术的片影, 青木说这就是至诚可以通神吧。他用膜拜的激情记录了当时的情景(《江南春·竹头木屑》)。这幅《梅花图》,题有青木吟诵已久的七绝:“野梅瘦得影如无,多 谢山僧分一株。此刻闭门忙不了,酸香咽罢数花须。”
关于金冬心,汪曾祺的短篇小说《金冬心》很好看,因为金冬心著名的“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诗句,盐商程雪门送了一千两酬金。而金冬心这幅《梅 花图》,齐白石一笔一笔临摹,用白描勾勒,十分有名。 青木杭州购得的《梅花图》拓木,齐白石临摹过的金冬心《梅花图》,现在,它的原作就在我们面前。这真是收藏家心目中的至上浪漫。
金农(1687-1763),字寿门,号冬心、稽留山民等,“扬州八怪”之首,浙江仁和(杭州)人。他的画,吸收汉画像之长,古朴稚拙,笔墨极不求形似, 正是这样笨拙的美,使金农的画在似与不似之间,别成一家画风。 艺兰斋收藏金农尺牍、对联、册页等作品15件,此次刊出的是一本八开人物册页中的两幅。艺兰斋另有金农真金所绘佛像册页32幅。为收藏金农书画,艺兰斋将 专辟“藏金屋”。

================================================================================

010黄慎和他的人物册页
·作者:黄慎
·作品介绍:黄慎(1687-1770后),字恭懋,一字恭寿,号瘿瓢,东海布衣等,福建宁化人。擅长人物写意,间作花鸟、山水,笔姿荒率,设色大胆。 有《蛟湖诗集》存世。为“扬州八怪”中全才画家之一。 黄慎的写意人物,创造出将草书入画的独特风格。怀素草书到了黄慎那里,变为“破毫秃颖,化联绵不断为时断时续,”笔意更加跳荡粗狂,风格更加豪宕奇肆。以 这样的狂草笔法入画,行笔“挥洒迅疾如风,”气象雄伟,点画如风卷落叶。黄慎的人物画,多取神仙故事,对历史人物和现实生活中樵夫渔翁、流民乞丐等平民生 活的描绘,给清代人物画带来了新气息。 黄慎的人物册页《赏花仕女图》刻画一美丽女子对花的沉迷。而《西山招鹤图》则取材于苏轼《放鹤亭记》,画面右侧立一白鹤,老叟似在仰望空中飞翔之鹤,童子 手挽花篮,却自顾嘻嘻而乐。 “生平梦梦扬州路,来往空空白鹤归”(黄慎《题林逋驯鹤图》),黄慎两次寓居扬州,先后17年,十里扬州,成为他一生的依恋。

===============================================================================================
011 周之冕和他的花鸟图册页
·作者:周之冕
·作品介绍:周之冕(公元十六世纪,生年不详,卒于万历末年),字服卿,号少谷,长洲(今苏州吴县)人,擅写意花鸟,他将陆冶设色工致和陈道复水墨写意 画法融合于一体,创立了“勾花点叶派”。 周之冕在家中畜养了多种飞禽,观察它们饮啄飞止之态。这两副册页表现的是腊嘴鸟和长翎鸟栖息花枝时的神态。鸟儿停止飞翔,它用嘴啄理着漂亮的羽毛,顾盼生 姿,梅花和山茶开发着。周之冕的画,花卉多以白描勾勒,笔法纵逸,他在笔墨中表现的动势,显示了花卉和鸟儿的神韵,灿烂的梅花、艳丽的山茶,鸟儿专注的眼 睛,十分传神。这一枝一叶,都充盈着生命。周之冕的画,具有很强的装饰美。
=========================================================================================================
012陈淳和他的《看竹何须问主人》
·作者:陈淳
·作品介绍:
看竹子的人有一点诗意,有一点落寞,又有一点率性的天真。他微驼的背影,歪着头的样子,迂阔而可爱。花褪了残红,青青竹叶,在风中起舞。他的衣带,也被风 吹动。看竹子的人,在画上题上“看竹何须问主人”草书,一路写来到“人”字,性情抒发到了极致,意气飞扬不能自己,又在“春日”戛然结束。看似漫不经心, 却极尽潇洒。看竹子的人,有着丰富的内心,他的平静的外表、他的跌宕的感情,风中的叶子,书法的美,诗情的美都融为一体,一幅画,成为性灵的创造。相隔五 百年时空的中国画艺术,就是以这样的美感动了我们。
陈淳(1483--1544),字道复,号白阳山人,吴县长洲(现苏州)人,善书画,尤善水墨写意花卉,多用淡墨,奔放纵逸,与徐渭齐名,对后世花鸟画发 展具有深远影响。陈淳为文征明得意门生,吴门画派著名画家。《明画录》记载:“其写生,一花半叶,淡墨欹毫,疏斜历乱之致,咄咄逼真”。
==========================================================================================================
013袁枚和他的书法
·作者:袁枚
·作品介绍:
袁枚(1716-1794),诗人,诗论家,少年科甲,乾隆四年(24岁)中进士,曾任溧水、江浦、沭阳、江宁县令,后辞官卜居江宁小仓山(今南京)随 园。自称“仓山居士”、“随园老人”。袁枚才子风流,63岁生子“阿迟”,晚年还纳妾,“室藏美妇”。 袁枚为清诗坛“性灵派”一代宗师。继明代公安、竟陵两派之后,袁枚持“性灵说”,主张诗歌表现“性情”之真、“性灵”之美,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 园诗话》等。毛泽东曾多次为《随园诗话》作批注。 袁枚这幅对联,仿佛信手拈来,句子大雅大俗,却传承了他“诗写性情,唯我所适”的一贯思想。袁枚是个性情中人,他主观甚至带点武断,“入我眼中都好诗”, 真是一个诗人,一代宗师的手笔。
袁枚这幅对联,写得十分认真,中规中矩,馆阁体,典型的文人书法。 袁枚在南京小仓山的故地随园,《随园六记》中描绘的随园之美,都已荡然无存。袁枚建随园前,小仓山“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而今,那里是南京市3路公交 车站,旁边盖瞒了贴着瓷砖的高楼,站名叫随家仓。
================================================================================================
014 郑板桥和他的《竹石图》
·作者:郑板桥
·作品介绍:
清康熙年间的板桥,坐对纸窗竹影,铺开笔墨画起了他最爱的竹子。“秋风昨夜窗前过”,他看见清风在竹叶间穿行,看见竹子摇曳的样子。板桥画竹有“胸无成竹 ”的理论,他画竹并无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直接取法自然。针对苏东坡“胸有成竹”的说法,板桥强调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要“胸中无竹 ”。这两个理论看似矛盾,实质却相通,同时强调构思与熟练技巧的高度结合,但板桥的方法要“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
板桥这幅《竹石图》,竹子画得艰瘦挺拔,节节屹立而上,直冲云天,他的叶子,每一张叶子都有着不同的表情,墨色水灵,浓淡有致,逼真地表现竹的质感。在构 图上,板桥将竹、石的位置关系和题诗文字处理得十分协调。竹的纤细清飒的美更衬托了石的另一番风情。这种丛生植物成为板桥理想的幻影。板桥的竹子,连“扬 州八怪”之首金农都感叹说,相较两人的画品,自己画的竹子终不如板桥有林下风度啊。
==========================================================================================
015 金农和他的《梅花图》
·作者:金农
·作品介绍:
冬心故乡杭州钱塘西溪,野梅花象棘草一样繁茂生长,溪边的农人常把野梅编成篱笆,就是一道自然的屏障了。梅花开时,真是无限风光。 冬心晚年常作梅花以为想念。这幅黑白二色梅花,繁花如簇,古朴苍老。他用笔十分单纯,并不考虑花的形态,树干和枝的表现很抽象,墨色和白色的花交相辉映, 风采映人。画面繁枝密萼,花光迷离,恍如月夜映在纸窗上的花影。
作为诗人,冬心是单纯的,他仰着头,数着一朵两朵梅花无数,“细看黑白分明甚,千万花须数不来”,真是有点无奈。作为一位书法家,冬心达到了独特的境界, 他的书法融入了金石篆刻的韵味,画面与书法融为一体,题字和梅花画风之间又有着微妙的对应关系。冬心将梅花的形式美与诗情美推向了极致。梅花冷落的外表, 有着形外之音。画面上满是梅花,这种形式美,又有着近代画的意味。 冬心的梅花,明月前身。仿佛江路野桥二月,梅花弥漫在空气中。
=============================================================================================
016 渐江和他的《山寺图》
·作者:渐江
·作品介绍:
“野寺来人少,寒峰隔水深”,在尘世之外,渐江和尚朴素、简洁的画面,呈示出实相无相的佛性之美,纯静之美。 清末四僧中,渐江的画最“冷”“静”,最出世。清人杨翰说他“于极瘦处见腴润,极细弱处见苍劲,虽淡无可淡,而饶有余韵。”这副《山寺图》扇面,也体现了 渐江“清淡闲远”的美学观。空茫的山寺,简率荒寒的树石,极富装饰情趣。岩山石青的皴染,却有着温润的气息。
渐江(1610-1664),新安歙(今安徽歙县)人。明亡后削发为僧,法名弘仁,号渐江、梅花古衲。与石涛、石溪、八大山人并称为“四大画僧”,和汪之 瑞、孙逸、查士标并称为“新安四大家”。渐江代表着当时真正的山林之士和遗民画的最高水平,开创了一个新安画派。 渐江足音已远,画外人音容宛在《山寺图》中。人淡如菊,却是欲辩已忘言。
==================================================================================================
017 张大风和他的《高士黄梁梦》
·作者:张大风
·作品介绍:
山中无日月。晚年的张大风隐居山中,每天坐对良辰美景,过着种菊自赏的生活。红日已上三竿,厨子做好了黄梁米饭,主人却斜对树石沉沉睡去,混沌之中,连周 公都懒得见了。庄生晓梦迷蝴蝶,慵懒的张大风,有着春风沉醉的快乐的心。 张大风用一种随意、轻松的笔调,抒写着对素朴山居生活心底的欢喜,这种欢喜充满了感情,有着淡淡的眷恋、淡淡的颓唐、出世的虚幻梦想和飘逸的诗情。张大风 的画,人物用白描,树干山石,以草书笔法随意而出,使抒情主人公形象与粗豪荒率的环境形成强烈对比,强化了画面情绪节奏。
少时的张大千,在对街一家裱画店看到张大风的人物,寤寐难忘,一连跑了十几趟,将张大风的人物临摹下来,还将画室命名为“大风堂”。因为酷爱张大风,张大千的人物与张大风十分相象。
张风,字大风,自号升州道士,上元老人等,生年不详,卒于康熙元年(1662)。上元(今南京)人。
============================================================================================
018 唐寅和他的《茅屋展卷图》
·作者:唐寅
·作品介绍: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有谁知”,曹雪芹“黛玉葬花”感怀断肠的诗句,据俞平伯先生考证,即出自风流才子唐伯虎的《落花诗册》。 唐伯虎任达放诞,他与祝允明、张梦晋曾在雨雪中作乞儿,鼓节唱莲花落,得钱买酒到野寺中痛饮;他筑庐城西北桃花坞,园内遍植桃花,前园种了半亩牡丹花。春 天花开,邀友花前饮酒赋诗,风起花叶调零,他在花下恸哭。祝允明说他“客来便共饮,去不问,醉便颓寝”。放浪形骸的唐伯虎天下闻名,传说中的《唐伯虎三笑 点秋香》,成就了才子风流、佳人多情的好姻缘。
唐伯虎这副《茅屋展卷图》,描绘了高士展卷茅屋的情景,屋前春水粼粼,溪草初长,绿意盎然。中景与远景以山石为主,渔翁扁舟垂钓,笔墨出自南宋李唐,刚劲 挺拨,为唐寅早期精品。 唐寅墓,在苏州横塘王家村,颓废而浪漫。四月花开一时,桃花遍地,落英缤纷,落叶缤纷。
=========================================================================================================
019 王绂和他的《秋树鼓琴图》
·作者:王绂
·作品介绍:
1410年明成祖永乐八年(庚寅),王绂供事文渊阁,退朝家居时,他穿上道士的服装,焚香煮茗,遇客至即呼酒倾倒。谈及隐居故乡无锡惠山的时日,坐着轿 子,到僧人的房舍里煮茶及至宿夜,采风顿发。 他画了这幅《秋树鼓琴图》。也许秋天的落叶萧瑟、 烟云渺杳更让人思念无所寄,微茫的天际,是地老天荒的苍凉。王绂的画,可说学到了倪云林的真髓,笔势的纵横洒落,古木萧疏,一种高逸之气。只是倪云林从来 不画人物,而王绂的人物继承了王叔明、盛子昭的风格。 明代宰相王鏊曾题王绂《水墨玉立湘滨图卷》,有“金陵月夜闻箫声”句,说的是王绂在月下听见箫声,画了一幅《竹石图》,一早寻访到吹箫的人,不料是个大商 人,送了王绂一床昂贵的红氍毹,还请他再画一幅以凑成一对。王绂大怒,将画要回当面撕掉,退还礼物。
王绂(1362-1416),元末明初,江苏无锡人,绂一作芾,字孟瑞,号友石、九龙山人等,诗书画兼长,十岁能诗,十五岁弟子员(秀才),19岁受人牵 连发配山西朔州(大同)戍边,二十年后得以南归,永乐十年(1412)拜中书舍人。 这幅画,明代书法家邵宝题字,经明代画家吴宽、清代画家张之万等递藏。
==============================================================================================
020 李渔和他的《墨梅图》
·作者:李渔
·作品介绍:
李渔说,稻米煮饭的香气,真让人欢喜;木槿早上开花,晚上就凋谢了,生命如此短暂,也真够凄凉的了;相传一女子怀恋心中人,泪水洒落一地,长出了“断肠花 ”秋海棠;一生钟爱的人,可以当药。 李渔种的石榴花开遍了三亩芥子园,这个风流的文人,为买水仙花典当了家中首饰。他说,蔬菜中长得最为奇特的,是陕西的“头发菜”,山珍海味也不如它。据 此,西北生态植被“发菜”在明末清初就已是盘中佳肴。 李渔(1611-约1679)被称为中华五千年第一风流文人,原籍浙江兰溪,生于雉皋(今江苏如皋),能为小说,尤精谱曲,世称李十郎。字笠鸿,号湖上笠 翁。曾在南京组织以姬妾为主要演员的家庭剧团,北抵燕秦,南行浙闽,在达官贵府演出自编自导的戏曲,与戏曲家吴伟业、尤侗结交。 李渔的这幅《墨梅图》,为典型的文人画,用笔潦潦,图中大片留白,十分简洁。读罢《闲情偶记》,再看《墨梅图》,感叹古人有“文采风流”四字。

=================================================================================================
021傅山和他的书法
·作者:傅山
·作品介绍:
傅山这幅草书,天马行空,如此的绚丽灿烂。他的诗句,风云飞动,姿态翩翩,线条缠绵萦回,无起无止,如古藤盘绕,时而笔断意联,顾盼生姿。他的每一个字乱 头粗服,不可羁勒,却又天真烂漫,有着如此令人心神不安的美。从“城郭休还”、“哀猿啼处”的黍离之悲,到“沧江白日渔樵语,日暮归来雨满衣”的明净的心 灵,傅山的整幅草书充满了精神上的自由,沉静的美。
傅山(1607-1684),字青主,别署公之它、石道人等,明亡后出家。山西阳曲县西村人,明末清初思想家、书画家、名医。著有《傅青主女科》,为我国 中医妇科典籍,至今有重要临床价值。傅山研究《公孙龙子》,还是个逻辑学家,他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草书。傅山著名的书法美学观“四宁四毋”,即“宁拙毋 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山西太原,傅山的“红叶西村”美景不再。只有傅山祖父主持修建的永祚寺双塔,鹤立于玻璃幕墙、马赛克庞大的建筑群中,它的温情、美、古老建筑的人文关怀感 动着我们。明代牡丹花树在塔前开放,妖娆无比。暮色将临的天空,蝙蝠一群群飞来。而一百只铜风铃响起来了,风铃上系着的红布,暗红的碎片在风中飘舞。这来 自明代万历年的声音,古老的、销魂的声音,傅山听过的声音。几百年来,不停的声音。

022 陈继儒和他的书法
·作者:陈继儒
·作品介绍:
“几条杨柳,沾来多少啼痕;三叠阳关,唱彻古今离恨”、“无端饮却相思水,不信相思想煞人”、“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陈眉公《小窗幽记》的句 子,很像现代互联网上的帖子,这个发送帖子的人,生活在明末清初。从阅读形式上看,这种“文人的格式”,它的语录体的形式,灵光一现的断想式的内容,以及 善用比喻的写作风格,有点像“断喝”,类似于“顿悟”,又像芭蕉写的和歌俳句。
陈继儒(1558-1639),字仲淳,号眉公,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工诗能文,与董其昌齐名。他焚弃儒冠,隐居昆山,后筑室东佘山,杜门著述,著 有《眉公十集》、《见闻录》等。《小窗幽记》尤其闻名,是一部流传至今、光耀古今的人生誓言小品集,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同王永彬的《围炉夜话》、洪应 明的《菜根谭》并称为“中国人修身养性”的三本必读书。陈继儒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人生,对世风的批判,透露出哲人式的冷峻。他勘破功名,悟透生死,是一位 潇洒的智者。 陈继儒擅长书画,书法苏、米。这幅书法作品,尽显文人的那种随意与狷傲,随心所欲,不计形式美丑。

丁尉文,艺兰斋老板娘。中文系毕业的才女,《读者》里的中间的画页,选文皆为她所作:)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