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分子]何以成为一种时髦

teiler

知名会员
管理成员
由益智游戏节目泛滥与"题库书"热销引出的思考--"常识分子"何以成为一种时髦

作者: 李雪林

  《财富大考场赛题精选(1、2)》(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才富大考场手机短信入围参赛题》(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一笔out消VS百万富翁》(花城出版社)、《开心辞典智慧题库》(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此类图书正在不断涌现,它们在书店里的地盘越占越多,并且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在这些书的背后,都有一档高收视率的游戏问答节目作支撑;而这类节目,现在也几乎占据了各地电视节目的半壁江山。受电视节目的区域性特点所限,这些书大都只在节目覆盖地区的图书市场上畅销。但"本地化"并未对销售带来不利影响--恰恰相反,合理的市场定位使此类图书的发行量居高不下。上海书城的营业员介绍说,《财富大考场赛题精选(1、2)》三个月各卖出四千七百册左右,购买者主要是年轻的上班族,大部分人是为了参加节目而购买此书,也有一部分人是为了拓宽知识面而购买。据《才富大考场》负责宣传推广的范小姐介绍,有关《才富大考场》的三本赛题书自今年八月份先后出版以来已经卖出大约二十万册,并且连续数周高居沪上各大书店排行榜的首位。相形之下,中央电视台的节目覆盖范围更广,《开心辞典抢答》、《E时代开心辞典》、《幸运52大比拼》等十个月销售50万套的成绩,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益智游戏节目的泛滥与"题库书"的走俏,也使得"常识分子"成了一个时髦的词汇。在《一笔out消VS百万富翁》书后,香港的节目制作者就宣称:"我们要的是’常识分子’,而非’知识分子’。只要多留意身边的事物,便会答出节目中的问题。"在一些年轻人看来,"常识分子"之称,既不像"知识分子"那么沉重、古板,却又因其包罗万象的内涵,而显出一种"低调的高傲"。看题库书,也不是非要去电视台参加节目,书里那些杂乱无章的信息,也可以被用来充当聊天时的谈资,这也是一种值得炫耀的时尚。甚至还有人认为,现代社会节奏快,信息量大,人的知识面要拓宽,不能再局限于某一门类的学问,所以,在不能静下心来系统学习的时候,看这类题库书也不能不说是一条捷径--至少,在求职、面试的时候,这种"常识分子"就能占不少便宜。

  究竟应如何看待这类现象?在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是否真的不那么需要系统的知识了?而零星的、片断的知识记忆,难道真的比系统的学习更紧要、更有用?电视和出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倾向,也支持着这种倾向。这引起了人们的忧虑,也引出了各种不同的思考。

  作家陈村的态度比较乐观,他认为,生命中总要消耗一些东西,用这样零碎的知识去武装自己也未尝不可,虽然对于做学问没有意义,但是可以使得生活不枯燥。北京大学青年学者张颐武也认为,这些知识可能一生都不会用到,其诱惑力就在于它是在节目中可能会考到,普通人通过死记硬背就能够出采,从而会获得一种成功感、满足感。《才富大考场》的制片人孙明章说:"借助覆盖面很广的电视载体使知识和节目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能够让人们有重温很多知识的机会。"

  上海大学的王晓明教授辩证地来看待这类节目和书籍,他认为: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的知识面普遍偏窄,"这些书可以引诱人去了解他未知的东西,记住了一些知识总还是好的。但问题是,这同时也助长了把知识和金钱直接挂钩--这不是对知识应有的态度。更严重的问题是,这类阅读只是机械的记忆,它不鼓动人去思考和理解。"

  复旦大学的俞吾金教授则尖锐地指出:"死记硬背某个名人是上午还是下午出生--也不能完全说这不是知识,但这类知识没什么用处,能使人在电视中拿个奖,但不能使人的知识凝结成一种有效地帮助他的人生的智慧。从真正的知识追求上来看,这类知识的积累是毫无意义的,是我们这个时代文化泡沫化的表现。真正的研究以及人的思想的提升,与这类平庸的东西不会有本质的联系。"

  这使我们由当下走俏的这类"题库书",联想到了《十万个为什么》。《十万个为什么》重在解释自然科学常识的来龙去脉,以达到解惑的目的,它引导青少年去探求知识的真谛,从而成为几代人手中的启蒙读物。相比之下,题库书中的有些题目仅仅停留在许多无关痛痒的信息的记忆上,停留在记住一些现成的答案上而不对答案作进一步的思考,两者的知识含量显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从陈村等人的看法中也可发现,"题库"也罢,"常识分子"也罢,归根结底,都是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游戏,是一种"使生活不枯燥"的消遣,它之所以成为时尚和时髦,其真正的奥秘就在于此。所以,夸大它的意义是没有必要的。而现代社会真正需要的,依然是真正的知识。这也就如俞吾金教授所说:"人应该从零碎的知识中提升出一种更为自觉的、更深刻的知识,真正的学习与这种哗众取宠的东西毫无关系,还是要到好的学校接受好的老师的引导,接受一整套相互有关联的真正有意义的知识。"

  严格地说起来,"常识分子"的提法也是站不住脚的。常识,应是比一般知识更重要、更实际的知识。它有两个主要的特征:一,高度普及;二,普遍认同。一般的知识可从书本上间接得来,常识则必须与现实生活直接相关,它是深深植根于现实土壤,而又能让人一目了然的。所以常识恰恰是更为系统的知识。这样看来,那些凭借生硬记忆的片断信息,其实不过是浅层次的知识碎片罢了。它们离"常识"还有着极为遥远的距离。 

  《文汇报》2002年11月8日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