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落日余晖----追忆红色帝国的暴力美学

wj2002

人文贵宾
刚才看了一套复古的前苏联电影宣传资料,钩起一些感慨,特发此帖,以纪念这个逝去的帝国。
  
  前苏联由于长期不重视武器装备的工业设计问题,只强调实用、便于训练、低成本、大批量生产,因而设计、生产、装备了大量外形丑陋无比、让人满眼充满压抑感和恐惧感的武器装备,加之当时包括我们在内的全球媒体对前苏联成功地妖魔化包装,这些丑陋的武器更加重了这个帝国的“邪气”。但对于我这种变态的人而言,这些不重视工业设计的武器,却在我眼里却有一种暴力美,看着是一种享受,呵呵。今天有空,开始一个连载,并根据使用的图片配以尽可能生动的原创解说。有空就会不断更新。
  所谓工业设计,可简单理解为设计外形、人机工程学方面的设计,它对武器装备战斗力的影响一直充满争议。本贴回避枯燥的技术讨论的,旨在完全通过本人的记忆,在线即兴撰写围绕这些钢铁怪物各种传奇,因此文中难免会有遗漏和不足之处,各位可仅当百科知识阅读即可,不必过于认真:)  
  1、SA-5地空导弹
  
  这是前苏联50年代设计生产的一种地空导弹(见下图),主要用于战略层次的国土防空和要地防空,这幅图来自于红场阅兵,士兵身后的就是丑陋的SA-5地空导弹履带式运输车——注意,这是一套庞大的防空系统,你在图片中看到的仅仅是其中的导弹运输车,它并不能用于发射。一般,这种沉重而恐怖的导弹采用一种绝无仅有的部署方式:地下发射井,这种部署方式一般仅仅用于战略核弹道导弹,它是一个特例,只是后期才出现了一些使用地面发射架的导弹阵地,多数仍被部署在地下深处。今天,只有朝鲜、古巴等少数国家还在使用这一古董级的防空系统,但在当年,它是一种恐怖的武器——他专为当时的美军战略轰炸机群量身设计,大量SA-5被苏联防空军安装上核弹头,这是也是丑陋的SA-5创造的另一个记录,他还拥有即便今天来看也是恐怖的射程:250公里。这一切安排的背后,只为一个目的:在美军的战略轰炸机群中央中央制造一场核爆。因此,在美军当时的计划里,对待SA-5地空导弹导弹阵地的方式也是以牙还牙:使用核弹摧毁,这也是迫使前苏联将SA-5部署于坚固的地下发射井的原因之一。
这是后期使用地面发射架发射方式的SA-5,这种发射方式一般使用常规弹头而非核弹头,估计是怕被人偷走:)。北约给这种当时恐怖的武器取了一个难听的名字:咸猪脚。这种武器的确恐怖,例如下图,咋一看一会以为是在发射卫星:)他没有什么很高的命中精度,因为根本就不需要精度——记住他装着核弹头,严格说根本就不是一中防空系统,而只是把核弹头直接送到美军轰炸机群附近利马引爆的战术核武器。

20061031105127ef680.jpg


2、图-128国土防空截击机(见下图)
  
  图-128国土防空截击机设计生产于60年代,大量部署给前苏联截击航空兵部队,主要作战方向为广大的西伯利亚荒野的天空,准确说是尽可能堵住前苏联庞大防空网不避免的漏洞。他严格和忠实的继承了前苏联武器奇丑无比的传统并发展到顶峰,这件杰作根本就是一只脑袋被人打出一个大包的铝合金鸭嘴兽。其实,从一诞生开始,它就不是一架用于空中格斗的战斗机或截击机,而是一架中型轰炸机,只不过相对失败的设计输给了名满天下的图-16。随后,苏联空军惊讶的发现这架失败的轰炸机竟然意外拥有一架远程截击机所必备的素质:在当时远达近2000公里的作战半径,两吨的载弹量足够应付美军蝗虫一样飞来的B-52战略轰炸机群,宽大的体积可以容纳两个飞行员在漫长和无聊的截击航程中轮流睡觉,再给他装上雷达,则广袤的西伯利亚荒原所匮乏的地面雷达站和作战引导站完全可以不照顾他们,只需要管好腿短的苏-15、苏-9就行了。所以,我们见到下图这架巨大的、没有战斗机基因的“战斗机”的诞生,苏军国土防空军一共装备了数百架,但由于针对性太强,导致用途单一:他只能携带4枚同样巨大的、专为图-128设计的AA-4被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攻击B-52,除此之外他什么也干不了。关于这架“战斗机”的有趣的细节很多,听我慢慢道来。这种巨大的资源浪费,能让人很容易明白苏联为什么会在军备竞赛中被拖垮。

6104405_16590.gif
巨鸟全貌一

6104352_16590.gif

巨鸟全貌二
  
  可以看出,图-128座舱宽大,但其成员的视野很差,尤其是后面的雷达和武器操作手,笨重的机体无法承受空中格斗所需的高过载,因此苏联国土防空军仅仅赋予它一个战术:发现B-52,然后在50公里外迎头齐射全部四枚AA-4导弹,然后立即逃跑,绝不恋战。与其说它是截击机,不如说它是一个空中导弹发射架,苏联空军也曾计划给其配备核弹头:)这种截击机当时较为机密,从未出口,因此即便今天很多人也不认识他,容易把它当作另一个丑陋的巅峰之作——雅克-28截击机。北约给图-128取了一个优雅的名字:提琴手。

6104353_16590.gif


飞行中的图-128,她经常孤伶的扮演一个游击队员的脚色,游弋在寒冷的西伯利亚天空,弥补防空雷达的死角,只是从未遭遇实战,属于“游而不击”的一群。

6104409_16590.gif

这是图-128的一个纪录,下图为其UT教练型,出现了绝无仅有的三座舱设计

6104354_16590.gif



壮的后起落架,根本就是属于一架轰炸机的,无法把它与轻盈的、真正的战斗机或截击机联系起来,不过这种设计配合其高高在上的进气道,令图-128可以在最破烂的野战土跑道上承受猛烈的起降颠簸。

6104407_16590.gif



图-128携带的AA-4中距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特写,只能用于迎头拦射。但在当时,中局弹是一中新生事物,依然较为先进。当然,苏联的电子技术落后,使用电子管依然大量使用,导致其重量大,只能图-128这种怪物才配发射他。

6104406_16590.gif


最后再看一眼:)
  
  在北约眼力,笨重的图-128被耻笑。但是,北约显然是过于轻率了。对于北约而言,从来不会面临前苏联那样广袤的天空,以及西伯利亚百里无人烟的、寒冷、恶劣的、无法部署大量地面雷达站和作战引导站的地面环境,对于负担沉重的苏联故土防空军而言,图-128也许是必须的,而在当年,它所对北约远程轰炸机形成的威慑,也证明了他的价值。不过,尽管有sa-5和图-128些密布苏联领土的怪物,依然无法堵住所有漏洞,以致出现了德国人驾驶简陋的单引擎飞机横穿苏联降落在红场的尴尬一幕,不过,这些恐怖的拦截武器从来就不是为这种玩具飞机为对手的。
  
  最后再看一眼充满暴力的图-128。今天到此为止,下次有空为大家更详细的讲述围绕另一个怪物的传奇故事。

6104408_16590.gif


3、米格-25高空高速截击机
  
  这是一件跨时代的杰作,围绕这个飞行器的设计任务从一开始就超过了其诞生时代的技术能力———与图-128相同,米格-25诞生于60年代,但不同的是,它被不断改进,其子孙米格-31至今仍是继承前苏联衣钵的俄罗斯国土防空军的截击机主力,而非大多数人想像的苏-27系列,警戒着北极熊的天空,北约给了他一个形象的绰号:狐蝠。围绕这架跨时代的飞行器,有着许多传奇:它至今仍是人类仅有的两种闯过热障的大气层内飞行器、创造了无数飞行记录、他的肆无忌惮蹂躏的天空跨越了东欧、中东、日本,围绕它展开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谍报战、甚至被多事的好莱坞拍成流行一时的电影《火狐》。
  是什么让这架丑陋的的飞机拥有如此长的生命力?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是一件超越时代、充满苏式的“粗暴想象力”的杰作——即,用匪夷所思的简单粗暴实现方式,完成一项不可能的任务,甚至这架飞机从里到外就是由各种粗暴的部件组成,从机体材料到电子设备无一不是如此,根本不符合一架敏捷的战斗机要求,但却丝毫不影响他完成帝国赋予的任务,甚至一度让不明就里的北约对其充满恐惧,以屈屈战斗机的娇柔女儿身,笼罩着北约天空,实现了战略欺骗式的威慑。她的成功,应验了一句诸位而熟悉的革命语录:跳出洋框框,走自己的路:)
  这是一架起飞中的米格-25,你可以想象,巨大的双翼的确很像一只展开双翅的蝙蝠,打开加力燃烧室的两台发动机喷吐着火焰,阶梯式的纵列双座舱机头淹没在机翼的投影中。我们就从这里,开始米格-25 的“粗暴”的之旅。
  

6118503_16590.gif


粗暴之一:机体
  从设计之初,米格设计局就面临一项似乎很难完成的任务,那就是用什么材料制造这架飞机。因为其设计要求达到音速三倍!即便在今天,这也是高难度的挑战,因为将不可避免的。面临热障,令飞机天女散花般的空中解体————99%的飞机都使用铝合金,今天也是如此,因为他轻巧坚固,但是很不幸,当温度达到200度时,结实的铝合金就变得像面团一样柔软,而三倍音速的设计要求,必然使机体温度轻松跃过200,如果米格-25用它制造,上天后只会变成一个发着火红光芒的飞蝶。如何解决?首先,苏联人想到了钛合金,他比铝还轻,却更结实,而且高温对他来说就像挠痒痒一样无所谓,但很遗憾,也同样因为这些原因,攻这个钛盾的长矛直到今天人类都还没有磨快,更别说在60年代了,苏联人只能有把握加工一些简单的长条形钛材,用在有限的部位,而更多战斗机外形复杂的钛制零件根本无法加工。粗暴的苏联人不知何来灵感,竟然想到了不锈钢——他们打算用密度高达7.8的沉重钢材来制造一架截击机,而且还要达到3倍音速!最终,这个大胆的妄想成功了,诞生了这架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全钢制战斗机——想象一下,米格-25实质上就是一个能以三倍音速飞行的几十吨沉重钢胚。这个构想是如此的出人意料,以至于北约在米格-25服役很多年后,一直认为这架“啾”的一声从北约雷达上一晃而过的飞机,是使用钛合金制造的,这让他们非常恐惧,这意味着苏联掌握了哪想像的钛合金加工技术,意味着钛材会在各种军事装备上遍地开花,这件然他们恐惧的飞机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以至于很多年北约都笼罩在米格-25的愁云惨雾中,无法设想在随时可能爆发的空战中如何战胜这个梦幻的魔棒,这种恐惧一直持续到某一天的到来——和这一天一起到来的人名叫别连科。
  
  欣赏一下这个整过容后打扮成鸟的钢胚,机头就像被敲凹了一样塌陷下去,两个飞行员分别住在“一楼”和“二楼”,估计需要用楼梯上下:这是没有在其他战斗机上出现过的少见阶梯座舱设计。飞行员视野太差了,加上高速,以至于飞过他的飞行员抱怨说:我像坐在火箭里,只能看见前面,飞快的往前冲,射完就跑,我根本看不见我身后发生了什么。
  

6118500_16590.gif

6118482_16590.gif


粗暴之二:发动机
  为了推动这个沉重的钢坯以三倍音速飞行,设计发动机的团队也必须是一群妄想狂,他们显然也受到了米格设计局的启发,依样画葫芦的同样用大量钢材制造发动机,因为要推动这个钢胚飞出三倍音速所需的推力超过了当时设计师的合理逻辑,很好,也成功了。当装上发动机后,米格-25飞出了难以想象的高速——M3.2,也就是音速3.2倍!飞行员们说,和飞其他飞机不同,他们在座舱里感到很热,汗流浃背——靠,这么快的空气摩擦被加热成烤箱那是合情合理的。于是又一个大胆的天才想了一个办法——修改机体油箱分布,让脾气暴躁的航空煤油变成吸收热量的机体冷却剂!
  
  这是米格-25的发动机在试验中,他被临时装在了一架图-16中程轰炸机下方,那可是大型轰炸机,可米格-25的发动机毫不示弱,依然显得如此巨大!
  

6118502_16590.gif


更直观的让你明白米格-25发动机有多粗暴之二。机体因为发动机高温要严重烧蚀,两台发动之间是减速伞仓,腹部有当时流行的设计——腹鳍。巨大垂尾上的五星机徽分外耀眼。

6118481_16590.gif


粗暴之三:电子管和磁控管
  
   为了配合这个怪物尽快投入使用,苏联人给他装上了各种成熟、简单、可靠的电子设备。在当时电子技术相对落后的条件下,“成熟”两个字就意味着一种东西:那就是电子管。下图是米格-25机头特写,这些电子都设备被安装在这里。大量电灯泡似的电子管设备拥挤在机头,绝对有孵化箱的效果,需要液态氮气瓶制冷。这些电子设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的雷达,因为军方要求米格-25具备强大的独立搜索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因为这是一架截击机,这与苏联相对落后的电子技术形成了矛盾,于是,苏联人开始了发酵面包似的放大设计,即加快进度,于是不经意间制造了一个跨时代的“微波武器”———他们制造了一根功率空前强大的磁控管,这是雷达的关键材料,让这部这电子管雷达的持续发射功率达到了500-600千瓦左右(我想理论上说峰值也许能够接近1000千瓦),这导致了两个严重后果:1、如果在米格-25在100米超低空飞行时这部雷达开机,能够靠电波杀死前方地面1公里内的飞奔的野兔,其原理类似于微波炉,一把飞行的猎枪;2、因为功率太大,这部雷达甚至能够直接“烧毁”来自敌方的电子干扰电波。因此,不得已,苏军规定:禁止在地面维护时启动这部雷达,以免把不慎站在前方的地勤人员“烧死”,或者将大脑烧成精神错乱。
  

6118479_16590.gif
 

wj2002

人文贵宾
回复: 【ZT】落日余晖----追忆红色帝国的暴力美学

粗暴之四:挑衅
  
  
   在1970年前,神秘的米格-25在北约雷达屏幕上就是真实的UFO,他同总是突然出现,迅速消失,如果那时存在哈里波特,那么在北约眼里,只有哈里波特的扫帚才能追上这只“狐蝠”。他创造了无数飞行记录,例如速度、高度、爬升率等等不慎枚举,北约想尽各种办法,展开一轮又一轮的谍报战,依然一无所获。大概在1971年(可能有错误,记不太清了),数架米格-25的侦察型号被苏联秘密部署在了埃及和伊拉克,这些飞机被严格保密,以至埃伊空军都不能靠几年,一切维护由苏联人负责。机会来了,但北约没有想到,这次机会不过是一场水中捞月的羞辱——一架米格-25在某一天,突然出现在以色利天空,以色列人惊讶的发现了雷达屏幕上的以不可思议的高速移动的亮点,立即起飞F-4战斗机拦截,在确认这是一架埃及空军的飞机后,F-4发射了响尾蛇空空导弹,这时,让以色列飞行员目瞪口呆的一幕出现了:这架米格-25打开发动机的加力燃烧室,长长的火舌立即喷涌而出,在已被惊呆的F-4眼前闪着“尾灯”,大摇大摆还不到躲闪的一骑绝尘而去,即便那枚导弹也无法追上,一头栽向天际线,雷达屏幕上显示着敌机速度:M3.2。不过,这架米格-25的代价也不轻,在返回基地后,飞行员被吓出一身冷汗:飞机发动机因为在疯狂的逃跑中过度工作,已被高温烧毁。也许这幅照片最能模拟那名以色列飞行员的感受:看着米格-25在自己眼前的逃之夭夭而毫无办法,处于如此有利的尾追攻击位置而一无所获,对一名战斗机飞行员而言是一种侮辱。
  
  

6118480_16590.gif

他们也许是米格-25曾经的参与者,或者是继承者,他们身后是一架巨大的米格-25,站在这个钢铁巨禽前,是一种荣誉。

6118501_16590.gif

粗暴之五:肢解
  
  
  
  照片中的这个人,名叫别连科,前苏联截击航空兵的米格-25飞行员———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北约因为这个人,终于在1976年掀开了笼罩在自己头上的阴云。
  
  1976年,别连科因为个人恩怨,精心策划,驾驶一架米格-25,逃过昔日同志驾驶的、同样的米格-25的追杀,叛逃西方。当他闯入日本领空时,又一次遭到了追杀——但这一次是日本人的F-4,凭借高速,他再一次在日本的天空躲过一劫,慌不择路的高速迫降在日本涵馆机场,以至于冲出了跑道——不过结实的米格-25毫发无损。
  

6118483_16590.gif

叛逃到日本涵馆机场冲出跑道的米格-25
  
  

6118521_16590.gif

兴奋的日本人,他们在米格-25的淫威下被胁迫多年,需要这种形式的排泄。

6118520_16590.gif

北约如果至宝,美国空军迅速派出专家团飞临日本,将米格-25大卸八块,试图找到他们一直以离开认为的各种神秘技术:钛合金的机体、神秘的发动机、让自己电子干绕设备失效的雷达波。。。。。。然而,结果就像大家现在已经知道的那样,美国人什么也没有得到,因为所有的技术都是那么过时,当他们经过7天拆借后,发现这架让他们恐惧10年的UFO,竟然使用不可思议的不锈钢制造,肚子里塞满了落后的电子管——他们不得由衷的佩服他们的苏联同行的天才设计:这样简陋的材料,制造出了这样一架速度M3.2,机动过载高达11G的跨时代作品,并用它整整欺骗了北约10年。别连科驾驶米格-25的故事,被好莱坞拍成电影,风靡一时,电影中,米格25被描绘成可以通过人脑意念控制的超级的战斗机,足见当时西方对米格-25深深的恐惧。当然,苏联空军为此付出沉重代价,米格-25从此失却神秘的威慑,并耗资巨大的被迫更换了全部苏联空军作战飞机的敌我识别设备。

6118499_16590.gif

米格-25的传奇一生中,出现了许多改型,有些很有意思,例如下图的基于米格-25的超音速客机改进型:)

6118897_16590.gif


今天,40年过去,米格-25的后代米格-31作为截击航空兵的主力,依然翱翔在俄罗斯的天空,继续守卫这这个已被漂白、但依然赤色的帝国。这架米格-31一般人很难把他同米格-25区别开来,它已经不是40年前的米格-25,焕然一新的守卫着下一个10年。
  
  一段长达40多年的米格-25传奇——今天到此为止。
 

wj2002

人文贵宾
回复: 【ZT】落日余晖----追忆红色帝国的暴力美学

四、赫鲁晓夫H-bomb
  
   如果说我们以前介绍的SA-5、图-128、米格—25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业怪物,那么今天推出的,则是一个无法触摸的、有关暴力美学的巅峰之作——和以前不同,这个东西很漂亮。
   H-bomb,是一个组合英文单词,即:氢弹。词头H,可以理解为High的缩写,即“高爆”之意,不过在今天,H还可以被理解为“很嗨”,我们可以把H-bomb解释为“很嗨的炸弹”——氢弹的确是可以让我们都变得都“很嗨很嗨”的炸弹。
  
   从50-70年代,外冷内热的冷战逐渐Hi到了高峰期。美苏不断上演“你有我有全都有” 的游戏———双方都在很认真的玩着这个游戏,不过为了争夺多如牛毛的第一把交椅的很多行为,在今天看来非常有趣,因为很多交椅根本就毫无意义,不过在当时,却是实实在在你死我活的隔空神交,剖析双方的心理,骨子里都是“小儿过家家”的狠角色——如果其中一个在昨天制造了一个镀金马桶,那么隔天另一个必定抬出一个纯金的,迅速填补对手因一时疏忽而留下的、那么一丁点儿的关于马桶的剩余改良空间——我不镀金,我用99.9%的纯金造。以此彻底湮灭对手针对马桶的剩余想象空间。
  
   1954年,美国人Hi出了一颗2500万吨TNT当量的氢弹,他也知道这没什么实战价值,用它在战场上毁掉对手的同时也会毁掉自己:)赫鲁晓夫同志视此为奇耻大辱,他亲自挂帅,直接领导,吃了摇头丸般决定一步到位将氢弹当量的头把交椅直接Hi到“涨停板”,彻底消灭对手的幻想空间——这个涨停板的价位被他提升了400%,直接钉死在1亿吨TNT当量#¥#•¥#¥%#。
  
  1亿手的涨停板买盘给美国人传递了这样一个神交信息:如果你还想坐庄,就来接盘吧:)
  
  如苏联人所料,这个海拔高度与珠穆朗玛峰持平的苏式操盘手基地,绝对没有人任何庄家敢来抢庄——直到今天,操盘的北极熊早已升天,但这个宝座依然没人敢座——在很短的时间里,赫鲁晓夫团队制造出了一个迄今为止威力最大的人造爆炸装置——1亿吨TNT当量氢弹,这颗炸弹的名字和它的威力一样可怕——它被称为为“赫鲁晓夫炸弹”。
  
   我们跳出H-bomb的圈子,更形象的理解一下关于1亿吨TNT炸药的爆炸威力是何场景,因此我们随手拈来一个人人皆知的例子——恐龙。下面两幅示意图是犹家墩半岛,这里有一个外径300公里(第1幅图),内直径10公里(第2幅图,很漂亮的环形“湖”,不过都是海水)的天坑,这个坑经过超级计算机运算的结论,是由一个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后留下的,撞击当量与赫鲁晓夫规划中的涨停板惊人一致——1亿吨TNT当量。这个天坑,被今天的科学家认为是恐龙灭绝的铁证之一:),一般而言每隔上千万年,地球才会被这样宠幸一次。
  
   这颗该死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后,显然忘记了通知赫鲁晓夫同志,让赫鲁晓夫团队忘记了它的巨大威力所带来的尴尬——当摇头丸药效过去后,同志们发现,由于威力太大,这颗炸弹在地球上竟然找不到任何地方可以试验————面对这颗理论计算爆心彻底毁灭半径上百公里,杀伤半径1000公里,综合毁伤效应半径4000公里以上的超级爆竹,即便是东西横贯14000公里的广阔苏联也找不到可以试验的地点。不得已,在起爆它之前,这个大爆竹被减低了威力,降低到5000万吨TNT当量。如果当时苏联人可以登上月球,他们决不会减低威力,而是会将它送到月球引爆,可能会把月亮一分为二,那么结果就是今天的地球也许会有两颗卫星环绕。 最后,爆炸地点被选择在了前苏联的新地岛,投放方式为图-95战略轰炸机空投,起爆方式为空爆。
  

6130662_16590.gif

6130663_16590.gif
  
  我们现在只能找到这张不太清晰的照片,展示这件杰作,它是如此巨大和沉重,以至于需要结实的三脚钢梁支架支撑才能放置,否则有自行坍塌的危险。它外形光滑漂亮,流线型的弹体可以充分减小空气阻力,美丽的外表下,真是应验了一句古话:色字头上一把刀。
  

6140038_16590.gif

6142557_16590.gif

  这是存放在弹体尾部减速伞仓内的两个巨大减速伞(尚未彻底收紧),小的为牵引伞,大的为主伞,主伞面积达到几百平方米。

6140039_16590.gif

  经过理论计算,这颗超级爆竹如果选择合适的地方投方爆炸,会造成如下灾难:1、如果投放在莫斯科上空,会造成以莫斯科为中心半径500公里内的所有城市毁灭;2、如果投放在纽约,则地形的优势会扩大杀伤半径,从纽约到费城相距700公里半径内的所有城市都将不复存在;3、如果投放在美国东海岸,则会造成高达1000米的超级海啸,则电影《后天》中恐怖的水魔会淹没整个美国东海岸的城市——印尼海啸的威力大减都见识了吧,比起这个来是小意思。

  美国人和苏联人对这种疯狂的毁灭竞赛都有责任,须知美国人2500万吨的TNT和苏联人5000万吨的TNT不过是两个50不笑不小100步的玩意儿,都吃错药了——对比今天,人类的核武库已经仅仅使用10-100万吨之间TNT当量的核弹头就足够了——由此你就可以就此想象当时的疯狂。
今天,这颗独此一家别无分号的炸弹已经很难找到清晰照片,不过一摞不太清晰的宝贵资料被保存到今天,记录下了它来去匆匆的一生。
  1961年冬天的一个凌晨,前苏联远程航空兵基地,直径几米、长度十几米的赫鲁晓夫炸弹被艰难的装上了一架被专门改装过的图-95“熊”式战略轰炸机——这颗炸弹太大了,以至于图中这架庞大的远程轰炸机弹仓也无法容下它,只能改装后挂在机腹下。
  当太阳升起后,一场人类迄今为止最Hi的爆炸将会如期而至。
  

6130697_16590.gif

图-95载着在这颗炸弹艰难的爬升——这架轰炸机本身就是一件奇怪的武器,在苏联人发现他们当时难以解决上万公里作战半径的轰炸航程所需后,他们后退一步,在喷气时代选择了螺旋桨发动机——不过,这种发动机不是普通的螺旋桨发动机,而是当时才出现不久的涡桨发动机,每台发动机上复杂的、独特的、相互反向旋转的双层涡桨,用较低的成本赋予了图-95超长的航程、巨大的载弹量、巡航时间、以及高亚音速的速度。请仔细看,这颗“赫鲁晓夫H-bomb”就挂在该机机腹下(红线标明处),弹尾的黑色部分,是减速伞仓,以使这颗沉重的炸弹能楼稳定到达目标上空,其作用与神州飞船降落时使用的减速伞一样。

6130664_16590.gif


飞行员驾驶着这架图-95飞向新地岛。驾驶舱里布满了苏式特色的机械仪表,眼花缭乱,让人满眼充满硬朗的质感。此时,飞机即将飞临目标新地岛上空。

6130666_16590.gif

数分钟后,图-95已经抵达目标区上空。飞行员戴上了护目镜,苏式户护目镜、头盔、呼吸器配合在一起,形象非常恐怖和压抑,同时也很像一只绿头苍蝇。

6130667_16590.gif

舱的投弹手准备就绪,和飞行员不同,他的样子让人不感恐惧,而是可爱:很像一只猩猩。

6130698_16590.gif

接到指挥中心指令,图-95立即抛下了这个无法通过机场安检的货物,调转航向,以最大速度逃离爆心——留给他的时间很少,他必须跑得足够快。沉重的“赫鲁晓夫H-bomb”落下,减速伞迅速释放:图中蓝线标明处为首先释放的牵引伞,她的作用是拉出巨大的主伞——主伞的面积数百名米,如果靠资助打开,很难避免缠成一团打不开的意外。图中红线标明出就是已经被牵引伞拉出的主伞伞包。

6130699_16590.gif

主减速伞成功打开,赫鲁晓夫H-bomb稳定的飞向新地岛预定距离面4000米的爆心。

6130700_16590.gif

按照计划,赫鲁晓夫H-bomb将在目标区上空4000米被引爆。图-95载机上的机械指挥仪装置嘀嗒作响,缓缓指向零位,那也是也是预定的起爆时刻——在可能的核辐射下,苏式简单的机械指挥仪也许是最可靠的————他将担任最后一根稻草,完成赫鲁晓夫亲自改变的、每隔上千万年才宠幸地球一次的概率和壮举。

6130701_16590.gif

硬朗的机械指挥仪终于归零——赫鲁晓夫H-bomb在目标区上空4000米准时起爆,一个人造太阳开始迅速裂开,由于亮量太高,爆心周围的天地在感光胶片上显得如同黑夜。

6130721_16590.gif

一秒钟后,“黑夜”不再,第一步裂变起爆过程完成,一道绚丽的天空闪光——氢弹不能被直接引爆,必须首先完成一个原子弹似的裂变起爆,依靠这个爆破造成的瞬间高温(上亿度)高压,实现核聚变——这第二步才是真正的氢弹爆炸。

6130722_16590.gif
 

wj2002

人文贵宾
回复: 【ZT】落日余晖----追忆红色帝国的暴力美学

爆心收缩,周围又塌陷和暗淡下来了,第一步裂变起爆完成了,他将立即早就高温高严的极端环境,由此引发的核聚变即将到来——也就是真正高潮将开始。

6130723_16590.gif

第二步高潮如约而至,第二次更加通亮的天空闪光夹杂着各种致命的射线、粒子、核尘暴、冲击波,砸向四面八方,一切变得如同白雪皑皑的西伯利亚荒般雪白透亮——此时你需要一副墨镜,然后就是等死。

6130724_16590.gif


这一刻,架设在700公里外城镇的摄像机拍到了同步的画面,天空犹如日出被照得发红,一场绚烂的核烟花。城镇安静的迎来黎明,也将随后迎来末日,居民们已被提前疏散。

6130725_16590.gif


此时,图-95已经飞出爆心区200公里以上,不要以为他已经安全了——以30万公里/秒从200公里外爆心飞溅而出的光粒子,正在迅速扑向这架巨大轰炸机的驾驶舱。漆黑一片的驾驶舱,只能模糊看到驾驶员的轮廓——他穿着沉重的防护服,等待这一刻的来临。

6130727_16590.gif


第一批光粒子夹杂着各种射线的闯入驾驶舱,飞行员的头顶上方已经迅速被照得发红,像一块迅速烧红的钢板。

6130728_16590.gif


随后,光子风暴的主力扑面而来,座舱变得透亮,驾驶员即便戴着苍蝇一样的护目镜,依然不得不屈服——他下意识的低下了头回避这200公里外耀眼的光球。随后赶来的冲击波,即便经过了几百公里的颠簸和消耗,依然还保有足够力量将巨大的图-95轰炸机搅得上下翻飞,几乎失控。

6130729_16590.gif


现在,让我们回到4000高空处的爆心,几百公里外的摄像机记录下了接下来发生的一幕。请注意,“赫鲁晓夫H-bomb”是在4000米高空被引爆,但是,巨大的能量迅速冲向地面,当他砸到坚硬的地壳,迅速被弹起,激起巨大的、致命的核风暴和核尘埃,一柱擎天又射回苍穹,即将与刚才看到的、位于4000米高空雪亮的火球——也就是爆心汇合,爆心的亮光已经隐约可见;而另一股力量则向四面八方肆无忌惮的扩散,似乎核弹是在地面被引爆。

6130730_16590.gif


核烟云从地面拔地而起,不断扩散,爬高,最终回到他的出发点——与4000米高空的爆心重新融为一体。注意,地面已经不复存在,你在照片下方中看到的墨绿色背景不是地面或者海洋,是以60公里/小时速度向四面八方滚动的、迅速扩散的核风暴和核尘埃,地壳早已被淹没在这场风暴中。

6130731_16590.gif


蘑菇云的先锋,终于冲出爆心下方致命核尘埃形成的、厚重的、暗无天日的核地狱,并射流般的穿出了云层,重见天日。

6130735_16590.gif


直径上百公里的蘑菇云已经完全跨上云层,与日同辉,核尘埃此时也已经飞上云霄,遮天蔽日,云层上空已经不在蔚蓝,变得昏暗,只有太阳还能显示他的一丝光芒,这也意味着这场盛宴进入高潮,即将结束,留下的,将是一个方圆数百公里的死寂世界,以及纵深数千公里的余波,部分地区将在更长的时间里笼罩在这场爆炸的遗害中。

6130736_16590.gif


这是事后拍摄的新地岛爆心地面,整个新地岛已经被夷为平地:在4000米高空爆心的下方地面,被来自空中的巨大的冲击能量隔空砸出一个直径超过3公里的大坑——注意,本质上,这不是这颗炸弹直接在地面爆炸产生的,而是在4000米高空爆炸后裹挟着巨大能量的空气砸出来

6130737_16590.gif


在高空俯拍的爆心地面,中心像一个陨石坑,方圆几十公里的地面已经塌陷。这是资料中记载的一段文字,从一个很小的局部描述了这场爆炸的惨状:“就在那道映亮了天地的白色光芒中,试验区内3米多厚的冰层被熔化,躲在200公里之外地下室里的试验人员随着一声撕心裂肺的闷响被震了起来,顿感地球末日的来临,有的经不起这强烈的刺激而神经失常。为试验而放在爆区内的坦克被炸得七扭八歪,建筑早已荡然无存。 爆区内做试验的动物,总数达15000头,当时还活着的寥寥无几,大批死亡的动物连皮毛都找不见了。特别是在200公里之外试验人员地下掩体之外的那几个大铁笼子里的一些猩猩们,脑浆飞溅,肝肠涂地的惨状,让人不忍卒睹。”
  意外的是,即便是上千公里外的苏联城市,也出现了大面积的停电和通讯中断,事后苏联政府不得不进行了规模不小的城市搬迁工作,一些地方被宣布为永久无人区。方圆4000公里内的苏军通讯完全中断,无数雷达、电子设备、军用装备被爆炸产生的高能粒子直接“烧毁”、空中指挥彻底瘫痪。更让人意想不到的,爆炸直接波及到了美国:远在美国阿拉斯加和格陵兰岛的“北约北美防空防天司令部”的大量电子系统也受损,警戒雷达无法操作,通讯中断。
  
  这是人类历史上动物死亡最多、最惨烈的一次核爆炸——这颗“赫鲁晓夫H-bomb”摇头丸的确Hi到了极点,以至于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再来第二次——这个涨停板永远封死在5000万吨TNT当量,永远属于苏联人。
  

6130738_16590.gif


全世界的地震监测站在爆炸发生的同一刻,都记录下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刻——这种巨大的爆炸根本无法遮掩,而且从一开始就不想遮掩。
  
  赫鲁晓夫对这次爆炸非常满意,事后,他在公开场合忍不住得意地宣称,苏联还有更大的家伙,只是我们不想试验,因为我们不想把自己房间的玻璃窗全部都震碎。
  
  以下是“赫鲁晓夫H-bomb”在新地岛的爆心示意图,第一幅图爆炸亮光处为爆心。第二幅圆圈内为半径数百公里的彻底毁灭区。
  

6130739_16590.gif

6130743_16590.gif


“赫鲁晓夫H-bomb”的故事今天到此为止,以后有空介绍一个比较和平的怪物,这几天太暴力了:)

---------- 帖子增加于 20:49 ---------- 之前的帖子发布于 20:47 ----------

经过理论计算,这颗超级爆竹如果选择合适的地方投方爆炸,会造成如下灾难:1、如果投放在莫斯科上空,会造成以莫斯科为中心半径500公里内的所有城市毁灭;2、如果投放在纽约,则地形的优势会扩大杀伤半径,从纽约到费城相距700公里半径内的所有城市都将不复存在;3、如果投放在美国东海岸,则会造成高达1000米的超级海啸,则电影《后天》中恐怖的水魔会淹没整个美国东海岸的城市——印尼海啸的威力大减都见识了吧,比起这个来是小意思。

美国人和苏联人对这种疯狂的毁灭竞赛都有责任,须知美国人2500万吨的TNT和苏联人5000万吨的TNT不过是两个50不笑不小100步的玩意儿,都吃错药了——对比今天,人类的核武库已经仅仅使用10-100万吨之间TNT当量的核弹头就足够了——由此你就可以就此想象当时的疯狂。

巴伦支海,其东部尽头就是新地岛,这个岛相对于俄罗斯领土国土而言应该位于其西部,是个冰川岛。苏联虽然领土广大,但是是个内陆国家,海岸线很短,新地岛是其主要岛屿之一,也因此俄罗斯整死不回还日本北方四岛。
  
  俄罗斯另一个著名的核试验场是萨哈林岛,靠近日本的鞑靼海峡附近,如果这颗炸弹在萨哈林岛试验,也许会上演日本沉没:)
 

wj2002

人文贵宾
回复: 【ZT】落日余晖----追忆红色帝国的暴力美学

五、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永不消逝的致命电波
  
  
  赫鲁晓夫H-bome的威力超过了我的想象——善良的我已经知情识趣的回避了一些关于这个牛魔王的细节,例如对他造就的恐怖核尘暴的形成过程的详细图文解说:我仅仅使用了一张图片。但是即便是这样,斑竹依然在前天和昨天分两次将本贴挂上了社区和这个论坛的首页置顶涨停板——本应对此不感兴趣的女斑竹们也Hi了。我的社会责任感驱使我今天必须让诸位爷喷张的血脉收缩一下,用奈诺的鼻清喷剂收缩一下血管。因此暂时搁置一下原有的魔王计划,在今天的先摆上一道筋骨相连的清蒸骨肉食谱,以防各位因今天不慎过火的菜单而郁郁寡欢的面对周末的餐桌。
  
  正如大家已经知道的,美苏手里各自都攥着类似“赫鲁晓夫H-bome”这样虎视对方的大杀器,因此一个很坏的结果出现了——在那个“大规模核突袭”理论统治的时代,双方都很快患上了强迫症:他们永远认为自己是不安全的,睡觉前总要去再观察一下是否有小偷正在攀爬上自家的窗户,尽管之前他们已经检查了至少三次,这是典型的强迫症。其实我们多数人都有这种强迫症,这是精神病的一种:)——他们随时想知道对方趁自己睡觉时,正在干什么偷鸡摸狗的难看勾当。
  
  于是,一场耗资巨大的竞赛开始了,双方精心建造了一大堆令人叹为观止的、辐射致命电波的“超级长波雷达基地”——我们当然不能把它们仅仅称为雷达,而是必须称为“超级雷达基地”,因为他们实在太大了,甚至他们的名字都是“某某级”这样类似于航母的命名规则,有些核心的雷达基地根本就是一座小型城市:周围以公里为计量单位遍布的雷达发射阵地、雷达接收阵地、发电厂(这些怪物都是难以想象的电老虎,有些根本就健在发电站旁边:))、制冷站(发热太大,需要专门的制冷中心冷却)、后勤生活和维护设施、警戒兵营……..等等,城市中央则是巨大的控制中心,雷达由几百名训练有素的专家同时操作。这些雷达基地的作用在于:在可能像下雨一样抛撒而来的核弹头到来之前、甚至在对方核导弹发射之初,就能让自己提前知道,也许仅仅是提前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但这宝贵的时间已经能够在蘑菇云中劈开一个绿色的时间通道,让自己闲庭信步的步向早已挖在地下深处的、为核冬天准备的隐蔽所。
  
  由于这些雷达基地的隐秘性,有些从诞生之初到结束使命一生都没有怎么露面,而另一些作为一个国家拱卫国门的前哨,至今都还在使用。因此关于他们的详细情报非常稀少,则本章节的内容将可能又是一个少见的揭秘之旅。这些超级雷达基地隐蔽在丛林、山川,安静、永不停歇的工作着(其中重要性不能允许他们宕机)——那里的黎明静悄悄。
  
  为了加深各位理解,我们再次随手拈来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手机,各位一定有电梯里手机信号消失或者中断的经历,这是由于手机使用高频率短波长信号造成的,否则我们的手机从根本上就不能造得这么小。在此,请回忆一下高中二年级物力课本的中关于“波的衍射和反射”章节,从这里我们知道,抛开爱因斯坦那枯燥的、关于波的速度、频率、波长之间关系的公式,我们从中剥离出与本章节相关的部分,将其简单描述为:波长越长的波,克服地球50公里曲面造成的距离限制的能力越强、穿透障碍物的能力越强,同时也因为这个原因,其发射和接收天线将是巨大的,否则长波长的电波将轻松穿越天线而不能被天线俘获————由此你就可以知道,本章中用来监视对方万里之外核弹发射信号的雷达们,就是不得不使用这种长波的雷达,它们都是使用米波级,也因为相同原理,他们必须花费巨资、被造得非常巨大。如果我们的手机也想使用这样的无处不在穿透力极强的长波信号,那么我们的手机必定会有一个一个几平米面积的天线架,每个人用手推车载着手机游走四方:属于我们的随身雷达接收站:)。
  
  这是一个典型的长波雷达或长波通信天线阵列,用于接收长波的信号的天线阵一眼望不到头。
  
  

6167688_16590.gif


60年代开始,前苏联开始建立起强大的、分为两层的远程预警网,第一层位于太空,使用卫星;第二层,位于地面,使用本章节所讲述的超级米波雷达基地。这个庞大的预警网,亦可不停的监视全球,拱卫苏维埃,是真正的“千里眼”。以下是前苏联的远程预警指挥结构图,从图中可以清楚的知道,本章节所要介绍的这些地面远程预警雷达网是最重要的传感器之一。

6167689_16590.gif


一、早期的雏形:鸡巢级
  
  万丈高楼从地起,这些前苏联的超级雷达基地都是从初期的雏形不断积累、演变,最终成型,我么先来回忆一下他们的幼儿期模样,那时他们还不那么巨大,只是具备了一个以后长成胖子的胎盘。
  由于年代久远,在当时又是属于绝对机密,因此现在已经没有关于他们的详细信息,只能留下一些模糊的影像,好事的北约依然给他们起了各种稀奇古怪的名字。
  
  鸡巢级远程警戒雷达基地全貌,那时他还不算太大,仅仅是刚刚跨进暴力美的门槛而已,而且监视范围有限,还不能称为真正的远程预警雷达。
  
  

6167690_16590.gif


鸡巢级远程警戒雷达基地的核心:鸡蛋级远程预警雷达,照片中红线标明处有两个人,可作为其大小参考

6167691_16590.gif


二、步向成熟的暴力雷达——真正的超级远程预警雷达基地建立
  
  从67-70年,经过长期的技术积累,前苏联逐步建立了起强大的全球远程导弹来袭预警雷达网,形成了钢材坟场级、鸡笼级(包括德涅斯特河级、第聂伯河级、加瓦级)、伯朝拉级。
  
  1 暴力雷达杰作之一:钢材坟场级长波超视距雷达基地
  
  这级雷达基地的确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钢材坟场,它是一种超长波、超视距远程导弹来袭预警雷达。他由总设计师楼库兹明负责研制,于1970年进行了针对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导弹目标的成功性能测试,并开始部署,由著名Dnepropetrovsk机械厂负责具体建造工作。
  在该雷达基地中,其雷达发射阵地天线宽210米, 高85米,面积近1.8万平方米;接收阵地天线宽300米,高135米,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不愧为巨大的钢铁坟场,也许要对搭建这个名叫雷达的钢铁脚手架的Dnepropetrovsk机械厂的工人们,采取必要的“中国式的欠薪”手段,才能促使他们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任务,而且完工后站在高处讨薪也将非常容易——因为他实在太高太高了。
  
  这是站在他发射天线阵地顶部拍摄的照片,有两个证据证明了他的暴力:1、请观察雷达顶部遍布的红色警报灯,那显然是为雾天的飞机准备的“闪烁信号宝宝”:),它以告诉飞机:“我知道我很高,你丫的别撞我”;2、请观察其下方松树林的相对高度来向想象他的伟岸。纺锤形的尖椎物应是发射单元。
  
  

6167692_16590.gif


为这一级暴力雷达服务的一共有26部发射机,同时工作,每一部发射机都和两层楼一样高,因此需要为每一部发射机建造单独的住宅——在阵地上每隔15米建立一个发射机房,我想发射房机里面一定装有比米格-25截击机那可以杀死野兔的雷达所用的、更厉害的磁控管:)———你只需要知道它的作用范围就知道了:建设在前苏联的三个“钢材坟场级”雷达基地,监视了整个美国、中国和其他方向的可能来袭导弹,他们可以可靠的发现万里之外的导弹发射早期信号、尤其是集群式发射的大规模饱和核导弹攻击。
  
  下图为前苏联境内三个“钢材坟场级”雷达基地及其警戒范围示意图。图中清楚地显示,设在基辅和莫斯科附近Komsomolsk的两个基地以交叉预警火力飞越北极,对准美国人,另一个莫斯科附近nikolaeyev的基地对准了中国——在任何人眼里,这两个国家都是最具威胁的,不过,对准中国的基地,是其中功率最小的,也难怪,那时候咱们的核导弹不像今天这么有力量,我们的行情还不够呢:)。三个基地覆盖了这两个国家主要的核导弹发射场。图中的专业词汇“Over-the-horizon radars”意思是“超地平线雷达群”,也即远程预警雷达。
  

6167781_16590.gif


第一个“钢材坟场”基地于1971年部署,他除了进行超视距弹预警,还提供一些写中波的远洋导航信号,为海军和空军的远程航行服务。
  
  下图为“钢材坟场”基地的核心阵地,即发射天线阵地(相对较小者)和接收天线阵地(相对较大者)。请对比照片中的基地建筑物窗户,由此判断这些建筑物至少有6层以上高度,但在这个带电的钢铁脚手架面前却是显得如此矮小:)。
  

6167782_16590.gif


隐蔽在静谧丛林中的一刻不监视地球的“钢材坟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6167783_16590.gif


再次从““钢材坟场””顶部俯瞰丛林,找点“中国式讨薪”的映像(注:绝无对农民工不敬之意,请原谅我“黑色”吧)

6168611_16590.gif
仰视““钢材坟场””,他像一个屏障,捕获着穿透力极强的核导弹发射长波信号,正所谓天网恢恢——你的手机想不想试一下:)

6167784_16590.gif


仰视““钢材坟场”

6167785_16590.gif

“钢材坟场”天线的底部,图中红线处是一个人:)这个人的担子太大了,他暴露在这永不消逝的慢性自杀雷达波下,不过幸好站在旁边,他最好不要走到了天线前面——对这种作用范围远大万里、功率异常强大的低频超长波辐射,其危害是非常大的,不过这是后话。

6167838_16590.gif

2 暴力雷达杰作之二:鸡笼级长波远程预警雷达基地
  
   “钢材坟场”是强大的,但是它有一个缺点,不能与我们前面提到的远程预警网的第二层、也就是卫星预警网协同工作,因此它是一个独立的封闭地面预警系统——虽然他已经很暴力了,但是还是不能称为真正的远程预警系统,直到几乎同时出现的“鸡笼级”的开始部署,从而构成了一套苏联真正意义上的、最早的远程超视距核导弹来袭预警系统,包,即完整的、可以协同工作的地面预警雷达网和太空预警卫星网。
  1967年开始部署的“鸡笼级”,一共部署在在6基地,即俄罗斯共和国的科拉半岛基地和伊尔库茨克附近的米设廖夫卡基地、拉脱维达共和国的skrunda基地、乌克兰共和国的mukachevo基地、塞瓦斯托波尔基地、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巴尔喀什基地。以下是苏联的“鸡笼级”远程预警超视距雷达基地部署网示意图。他的主要监视目标依然包括中国,呵呵。
  “鸡笼级”基地的控制范围是恐怖的:他可以监视距离5000公里的地面目标和高度3000公里的深层太空目标!例如,可以用来监视一下火星叔叔马丁的生活状况:)
  

6167839_16590.gif
 

wj2002

人文贵宾
回复: 【ZT】落日余晖----追忆红色帝国的暴力美学

该级雷达的六个基地根据建设时期的不同(这种雷达基地部署也许要跨越5-10年时间才能最终完成,因为耗资巨大、建设周期冗长),存在一定的技术性能、部署规模、任务功能的差异。“鸡笼级”较为独特一点的在于,它不是单一的一种雷达组成,而是多种雷达的混合体———北约统称的“鸡笼级”的任何一个雷达基地,实际上都主要是由德涅斯特河级、第聂伯河级、加瓦级这三种雷达基地的所混合组成的。
  
  1、“鸡笼级”基地中的“德涅斯特河级”阵地
  
  这是“鸡笼级”基地中天线面积5000平方米的大型直线天线阵地,由苏联科学院雷达电子研究所(NIRI)研制,总设计师Yu.Polyak,如下图所示。“鸡笼级”这个柔弱的名字的确非常形象,样子的确很像一个现代化的养鸡场:中间是鸡场管理大楼,两旁是鸡舍:)。再度提醒一下,这幅图仅仅是“鸡笼级”基地中的一个“德涅斯特河级”雷达阵地,而非基地全部:)。
  在该型基础上,Mints雷达电子研究所( RTI )使用当时先进的脉冲压缩技术,经一步改进了该级雷达,改进后该级雷达称为“德涅斯特河- M级”,使其精度、分辨率被大幅提高。
  

6167840_16590.gif


2、“鸡笼级”基地中的“第聂伯河级”阵地
  
  这是“鸡笼级”基地种天线面积2500平方米的大型Y型天线阵地,如下图所示。1969年,Mints雷达电子研究所( RTI )在德涅斯特河-m基础上改进了信号处理方法,特别是相干积累脉冲处理,能更有效地控制雷达天线的辐射模式和增强抗噪性能,形成了第聂伯级及其改进型第聂伯M级。
  

6167841_16590.gif

3、“鸡笼级”基地中的“加瓦级”阵地
  这是“鸡笼级”基地中天线面积830平方米小型Y型天线阵地,是其中最小的小弟弟。发展该级阵地,是为了解决建立在北极区的“鸡笼级”基地,因极光等导致所获得的信号有很大噪音的问题,它是单纯的接收中心,配备了一个大孔径相控阵天线。
  

6167842_16590.gif

除了以上三个主要级别外, “鸡笼级”的基地中还附带有执行其他功能的附属子级雷达阵地,它们包括:
  
  4 . “鸡笼级”基地中的“Henroost级”阵地
  
  以下是该级阵地模拟图全貌
  

6167893_16590.gif

以下是该级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天线阵地

6167894_16590.gif

5 . “鸡笼级”基地中的“Toproost级”阵地
  
  以下是该级发射天线阵地,请对其旁边的基地建筑估计大块头
  

6167895_16590.gif

以下是该级接收天线阵地,请对其旁边的基地建筑估计大块头

6167896_16590.gif

6. “鸡笼级”基地中的“Tryadd级”阵地

6167897_16590.gif

在实战基地部署中,以上六种雷达阵地中的几种被混合在一起,共同组成了了一个庞大的“鸡笼级”远程预警雷达基地,在基地中,某种雷达阵地可能不止一个,而是可能存在N个。例如“德涅斯特河级”阵地在其一个基地中就多达八个!这么多不同的超级雷达阵地聚集在一个地方,因此某些“鸡笼级”庞大到如同一座城市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下图是一个“鸡笼级”基地的一部分,红线处是其中的四个“德涅斯特河级”阵地,绿线处是一个“第聂伯河级”阵地,黄线处是基地建筑群,兰线处是一个水力发电站——这个耗电巨大的“电老虎”基地,干脆就建在了电站旁边,整个基地面积根本就是一座城市,呵呵。
  

6167945_16590.gif

下图是另一个“鸡笼级”基地的一部分,仅仅是一部分而非全部:)

6167946_16590.gif
 

wj2002

人文贵宾
回复: 【ZT】落日余晖----追忆红色帝国的暴力美学

靠“钢材坟场级”、“鸡笼级”和太空卫星预警网提供的早期预警信息支持,苏联在一些重要城市周围的部署了一些非常初级的第二层战术预警系统,这些系统依然庞大、丑陋,因此不表不快:)
  
   A. 第二层战术预警系统之“顿河级”雷达基地,他是体形巨大的数字式相控阵雷达基地,属于直接指挥早期初级拦截弹的导引雷达。
  

6167998_16590.gif

顿河级”雷达基地俯视

6168185_16590.gif

B.第二层战术预警系统之“狗窝级”雷达基地,北约因形而名的风格,和他的样子很贴切,像个狗笼:)

6168186_16590.gif

C.第二层战术预警系统之“猫窝级”雷达基地,这也是大型数字式相控阵雷达

6168200_16590.gif

D. 鲜为人知的griffon——巨大、丑陋、原始的苏联早期导弹拦截器
  
  Griffon是两极液体燃料拦截器,长16.5米,射程超过250公里,以来袭敌方核导弹为拦截目标,实施高轨道拦截,体形巨大——如你所料,按照苏联的粗暴习惯,每一枚导弹都被装上了核弹头:)在当时,它是一种先进的“苏联盾牌”。
  

6168201_16590.gif

罕见的Griffon是两极液体燃料拦截器组图,样子很像SA-2,也就是我们常从过捏电视看到的“红旗-2”地空导弹,但是却体积大了不止一倍,用途也完全不同:)

6168217_16590.gif

6168218_16590.gif

6168219_16590.gif

这是Griffon的发射方式模型,这个模型为我们展示了他当年的雄姿

6168280_16590.gif

这是Griffon当年发射方式的真实记录,一箭刺苍穹

6168281_16590.gif

是Griffon拦截器被拖入仓库中,地面铺设的好像是钢轨,沉重的拦截器似乎是在轨道车上从仓库机动到发射阵地。

6168282_16590.gif

3 暴力雷达杰作之三:伯朝拉级长波相控阵远程预警雷达基地
  
  “鸡笼级”已经较为完善,但他依然存在问题:“鸡笼级”预警网未能覆盖苏联北部和西北部,留下了核弹来袭的“绿色通道”,也不能监视来自美国本土的导弹发射。因此,苏联在“鸡笼级”的基础上,开设建设新一代的“伯朝拉级”相控阵远程预警雷达基地。
  “伯朝拉级”在苏联称为达利亚尔级,它是苏联的第一种数字化相控阵预警雷达,由Mints雷达电子研究所( RTI )于70年代开始研制,功率巨大,发射天线面积1200平米,接收天线面积1600平米,工作在米波探测距离5500公里,可在复杂干扰环境中工作,能同时处理50个太空高轨道目标,跟踪20个复杂目标,对来袭核导弹的预警时间长达10-25分钟。
  下图是“伯朝拉级”基地部署模拟图
  

6167947_16590.gif
 

wj2002

人文贵宾
回复: 【ZT】落日余晖----追忆红色帝国的暴力美学

1980年,“伯朝拉级”基地开始建造,原计划建造在苏联全境建设7个基地,即:俄罗斯的伯朝拉基地、阿塞拜疆的gabala基地、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巴尔喀什基地、拉脱维亚共和国的skrunda基地、乌克兰的mukachevo基地、俄罗斯共和国的伊尔库茨克附近的米设廖夫卡基地和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基地。
  俄罗斯共和国的伯朝拉基地、阿塞拜疆共和国的gabal基地均在1985顺利完工;而位于俄罗斯共和国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基地,因美国抗议违反反导条约而中止建设;其他四个基地因苏联解体而在1991年全部停止——其中,哈萨克斯坦的巴尔喀什、俄罗斯伊尔库茨克附近的米设廖夫卡、乌克兰的mukachevo留下了三座未能完工的残骸,而拉脱维达的skrunda基地的被该国于1994年彻底拆除。
  
  下图是苏联计划中的、但因苏联解体未完成的“伯朝拉级”基地预警网示意图,这个庞大的预警网完全覆盖红色帝国全境,几乎没有留下缝隙。
  

6167948_16590.gif

“伯朝拉级”基地的核心阵地俯视,左为接收天线阵地,右为发射天线阵地

6167949_16590.gif


伯朝拉级”基地的核心阵地,请注意地面的汽车,以估计其巨大的体积

6167992_16590.gif


“伯朝拉级”基地的核心阵地模拟图全貌,在那个没有计算机成像的年代,设计师用这种方式实现梦想。

6167993_16590.gif


这是苏联境内出现故障的“伯朝拉级”基地,天线阵地正在起火燃烧——很可能是过热,这些天线发热量太大了,简直就是天然的暖气,需要专门的制冷站为其降温——疯狂的雷达王。

6167995_16590.gif

这是位于阿塞拜疆的gabala城的“伯朝拉级”基地,苏联解体后,作为不可或缺的远程预警网的一部分,俄罗斯租用了该基地,用于监视美军在印度洋和中亚的活动。前段时间,围绕这个基地,美国和俄罗斯大打出手,这个基地称为国际新闻关注的焦点,阿塞拜疆在美国的授意下以环境问题为由,威胁取消俄罗斯租约——这虽然是一个借口,但这些暴力雷达对生物的致命威胁却是不争的事实。

6167996_16590.gif

这些长波远程预警雷达由于功率巨大,长波辐射强烈,穿透力强,因此都是致命的慢性杀手,长期暴露于其下,会逐渐造成人体细胞慢性电离损伤,干扰遗传特性、破坏神经及内分泌系统、性功能、生殖功能、心血管系统,削弱免疫系统——人体免疫系统一但被逐渐摧毁,就像会出现百病缠身的状况,就像是没有艾滋病毒的艾滋病。例如,这个部署在阿塞拜疆的gabala的“伯朝拉级”基地,被当地人视为生活中的阴影,在这个以前风景如画的山谷,甚至一些树木都死于电磁辐射,当地所生产的水果无法销售,因为人人都知道它们来自“辐射区”。对于操作这些雷达的士兵来说,是很无奈的,不过他们有一定防护,并且控制中心都远离辐射危险区,而这些致命的电波永远都不会停息——只要苏联存在一天,他们都会在背后默默的保护着这个帝国。

这些长波远程预警雷达由于功率巨大,长波辐射强烈,穿透力强,因此都是致命的慢性杀手,长期暴露于其下,会逐渐造成人体细胞慢性电离损伤,干扰遗传特性、破坏神经及内分泌系统、性功能、生殖功能、心血管系统,削弱免疫系统——人体免疫系统一但被逐渐摧毁,就像会出现百病缠身的状况,就像是没有艾滋病毒的艾滋病。例如,这个部署在阿塞拜疆的gabala的“伯朝拉级”基地,被当地人视为生活中的阴影,在这个以前风景如画的山谷,甚至一些树木都死于电磁辐射,当地所生产的水果无法销售,因为人人都知道它们来自“辐射区”。对于操作这些雷达的士兵来说,是很无奈的,不过他们有一定防护,并且控制中心都远离辐射危险区,而这些致命的电波永远都不会停息——只要苏联存在一天,他们都不会放弃这个帝国。
  
  

6167996_16590.gif
 

wj2002

人文贵宾
回复: 【ZT】落日余晖----追忆红色帝国的暴力美学

六、砸碎在拜科努尔的月球梦想——没有科罗廖夫的未尽篇章
  
  
  
   如果你足够暴虐,也就是尚未被眼前这个上半身长满疥疮,下半身穿着超短裙、身高100多米,臀围20多米、体重近3000吨的、推力4000多吨的、纯金属的、已经充分膨胀的避孕套所吓倒,那么,就请先服用一剂三硝酸甘油脂制剂(注释:三硝酸甘油脂,黄色液体,极不稳定的烈性炸药,先后因为有过直接炸穿诺贝尔的耳膜、在好莱坞大片《垂直极限》中将男主角连续炸得人仰马翻的出色表现,而两战成名——同时,它用于制造早期的心脏病药物:)),以防你的心脏击断肋骨或击穿胸腔。服药后,就可拉动鼠标跟我继续——这是我的诚实忠告。
  
   这个避孕套的真实名字,叫做“N1登月火箭”,它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强悍的火箭,差点就被淹没在历史的故纸堆中——本篇将用来自前苏联的档案资料共计180余张图片,为你揭开N1的秘密。
  

o.gif
1961年,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苏联人在与美国人那场旷日持久的冷战足球赛的上半场,一脚冷射,将一个布满棱角、扎着马尾巴、会唱歌和放音乐的哥萨克美女铁球踢向了太空——这场球赛,从此找到了新的G点或是Hi点,这就是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太空从此不再是人类的处女,第一滴血流向了苏维埃的温床,整个人类也就此开始触碰一个崭新的领域,苏维埃用这血红的成就,宣告了太空时代的来临,一股来自一个更大的石球——也就是整个地球的顶礼膜拜和崇敬,让苏联人自成年后,第一次体验到了那种从脚跟涌向脑门然后又喷出体外的强烈快感——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苏联人自从初尝之后,覆水再难收,新的G点一再被强壮的苏联人触碰:人类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第一次太空行走、第一个女性宇航员、第一个空间站…..凡此种种,每一次都将太空G点推向新的高潮,而每个高潮总是以红色苏维埃的名字开头,他们被各种光环笼罩,以至于那段时期赫鲁晓夫的光头总是在联合国大会的讲台上泛着耀眼的光芒。
  
   我们必须承认,在太空G点这一领域及其对应的这一时期,美国人和苏联人的feeling完全相反,作为另一个男人,也就是美国人,眼看着苏联人一次次的彻夜狂欢,自己却门前冷落车马稀,整天忍受着来自北约盟国充满疑惑的、目光朝向腰部以下三角区的怀疑目光———他们感到了一种作为男人最难以忍受的侮辱,被自己人打死的肯尼迪仰天长叹:“这些都是对美国民族的侮辱。”非常符合逻辑的,美国人开始在自己家里,卧薪尝“哥”——也就是日以继夜的吞服伟哥,以期迅速变得和对手一样强壮——他们打算越过已经被苏联人临幸过的地球G点,通向更深处——美国终于直接宣布了他们的登月计划,他们希望嫦娥这个地球Fans的第一次,能够顺理成章的纳入自己跨下。
  
   躺在地球温床上的苏联人,很快看到了美国人那颗“登月伟哥”绚丽的外包装,以及药丸所蕴含的巨大能量,他们决意开始吞服——1964年,苏联的登月伟哥“H1-N3计划”开始实验室制造,并广泛用于针对苏联政界和航天界的临床医学试验。
  
   苏联的登月计划在当时是最高机密,甚至该计划结束后,这个秘密依然被紧紧捂住,直到苏联解体后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被揭开。如果这是一场赌局,并且如果世人在当时能够知道苏联的红色计划,那么,所有赌徒都会压注给苏联:在辉煌的过去面前,没有人会怀疑苏联人会第一个登上月球。但是,对于已经足够强壮的苏联人而言,登月伟哥的威力其实已经在悄然发挥着相反的副作用,那条通往G点更深处的通道,对心脏已经过度跳动的苏联而言,也许一开始就是致命的心脏痉挛剂。
  
   围绕苏联登月伟哥的核心,就是鲜为人知的N1登月火箭——我们熟悉苏联的能源号、质子号等等火箭,但是我们多数人都不知道N1,它是一个秘密。它是人类有史以来尺寸最大、重量最重、推力最强的多级并联、五级串联超级火箭,真正的火箭霸王——建议你再看一下本篇开头对他庞大尺寸和丑陋外表的粗略描述,这一宝座至今无人超越——这也是符合逻辑的,因为这枚火箭的设计初衷并不是被用于登月,而是飞向火星。
  
   如果说登月是苏联人的伟哥,那么N1这个霸王,则是这颗红色药丸中包裹的核心有效成分,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N1命运,从一开始就将注定苏联那登月计划的命运。
  

o.gif


1、恢宏的苏维埃N1火箭登月梦想
  
   照片中的这个人,是苏联功勋科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科罗廖夫——准确的说,他不仅属于苏联,还属于全人类,他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有限的几位太空科学家之一。他是N1火箭的总设计师。看得出来,他很忙,两个耳朵同时听电话似乎已经习惯,的确是“起得比鸡早、干得比驴多”(绝无不敬之意),他早早的来到这个世界,是苏联的幸运,让苏联的航天毫无悬念的走在了冷战的前端,然而,也因为他过早的来到这个世界,他也将不得不过早的离开——这是达尔文所安排的定律。
  
   作为N1火箭的总设计师,科罗廖夫却在N1火箭真正开始设计制造前的1966年溘然长逝,他的逝世,是整个N1火箭发展中的灾难性损失,在这关键的时刻,他身后只留下了一个构想中的设计框架,却把重要的经验、创造、才干、领导能力永远的深埋到了地下。用我们熟悉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科罗廖夫同志的逝世,是我dang,我军、我国人民的重大损失…….”——这句话在此时此刻是严肃的。
  
   当我们现在回望这段历史,则科罗廖夫的离去,是整个登月计划中难以估量的损失。
  

o.gif

苏联登月计划的部分核心科学家,中间为科罗廖夫,他是核心的人物,照相当然坐在主席台。

o.gif
科罗廖夫去世后,其第一助手瓦西里.巴甫洛维奇.米申接替他的岗位,继续领导N1火箭设计工作。从照片中显示的火箭喷管来看,他应该是站在一枚“质子”号的火箭发动机后面,他似乎很帅:)

o.gif
这是恢宏的苏维埃登月计划构想图,整个计划由两枚火箭完成,一枚是质子号,另一枚就是N1火箭,图中略去了质子火箭的作用,它负责运送载有两名宇航员的宇宙飞船,与霸王火箭N1运送的、最核心、也是最沉重的登月舱和月球轨道舱,在绕地轨道上会合,宇航员从宇宙飞船进入N1火箭运载的月球登陆舱,然后N1将载着这两名宇航员正式开始登月之旅。
  
  苏维埃“H1-N3”登月计划的图解说明如下:
  
  1、N1火箭运载着的登月舱和月球轨道舱从战略火箭军所属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
  
  2、N1火箭进入绕地轨道后,第1、2、3级脱落,进行绕地飞行,此步骤中图中省略了质子号火箭运载的宇宙飞船与N1火箭对接送来两名宇航员的过程。
  
  3、N1火箭第4级点火,脱离地球飞向月球
  
  4、N1火箭第4级脱落,第5级点火,转向后进入绕月轨道
  
  5、N1火箭第5级脱落,有效载荷舱进行绕月飞行
  
  6、同上
  
  7、N1火箭有效载荷舱释放出登月舱,而月球轨道舱继续绕着月球转圈
  
  8、登月舱进入登月轨道
  
  9、登月舱在月球着陆
  
  10、登月舱在月球进行各种苏联人才知道的活动,比如埋下地雷留给随后赶来的美国宇航员——赫鲁晓夫H-bomb是埋不了的,太重了,一个人不行
  
  11、登月大概4小时后,登月舱飞离月球地面,再次进入绕月轨道:一道月球快餐
  
  12、登月舱与一直绕着月球转圈的月球轨道舱重新对接汇合
  
  13、同上
  
  14、登月舱脱落,月球轨道舱点火脱离月球,飞回地球
  
  15、月球轨道舱开始反向制动
  
  16、月球轨道舱进入绕地轨道,发动机脱落,只剩下着陆舱
  
  17、着陆舱进入着陆轨道
  
  18、着陆舱着陆,两名宇航员返回地球
  

o.gif

N1霸王火箭承载在苏联人恢宏的登月梦想,即将启航,一段悲壮的历史将拉开序幕。

o.gif
2、登月舱的研制和无人探测器发射
  
  
   作为的登月伟哥的一部分,也就是N1霸王火箭最终要在月球上生下的那猪仔——即登月舱,其研制必定将在N1火箭研制之前就开始了。苏联人使用早已驾轻就熟的“联盟”宇宙飞船直接改造完成轨道舱和登月舱——成熟的男人最可靠,谁也不想两个去月球埋地雷的宇航员买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车票。这是登月舱,一幅找打的长相。
  

o.gif


再看看这个狭窄的单人登月通道:装下一个人的确是够拥挤的,厕所别指望了,顶多配个痰盂。按照计划,宇航员仅仅在月球上呆四小时,因此他长达38万公里行程的旅行箱将会很小,这个舱不需要多大。

o.gif


正在进行设备测试的登月舱

o.gif


这是登月专用的宇航服,右图中那块胸前的方形物体是一个可收放的控制台,需要时可以展开,用于方便的调整宇航服的各种工作参数——宇航服就是营造一个小地球,让宇航员在里面泰然处之的蹂躏嫦娥。左图是宇航服的背面,红色的是氧气瓶,背箱下方是一个类似坐垫的东西,这个设计还是很人性化的。

o.gif



宇航员登上登月舱进行测试

o.gif
 

wj2002

人文贵宾
回复: 【ZT】落日余晖----追忆红色帝国的暴力美学

登月舱内部,装修简单

o.gif


登月舱的反推力火箭试验,这个动作估计是为了着陆瞬间将登月舱牢牢钉入月球表面

o.gif


这是另一个重要部分——轨道舱的释放试验,轨道舱将一直绕月飞行,当登月舱完成任务从月面返回月球轨道后,与这个轨道舱会合,然后返回地球。
  
  这个试验,模拟N1火箭释放轨道舱到绕月轨道的过程,小推力火箭互相反向工作,分开N1火箭的轨道舱整流罩。
  

o.gif


 N1火箭的轨道舱整流罩打开

o.gif


N1火箭的轨道舱整流罩被抛弃,轨道舱释放完成

o.gif


登月舱研制进展顺利,同时,对于月球的提前环境探测也随之展开,对于即将到来的登月计划而言,预先的数据准备工作是必须的。这是无人探测器的降落方案试验,按照方案,探测器被包裹在一个充气皮囊中,抛向月面。

o.gif


充气皮囊砸落到地面,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月面着陆

o.gif


充气皮囊稳定后,自动爆裂,以这种方式释放出其内的探测器

o.gif


 随后,蜘蛛般的探测器展开,开始环境探测——例如射线、温度、湿度等等,并将探测结果发回地球。

o.gif


这是另一个更加深入的月球机器人探测舱,它发射后完成了任务并成功返回地球

o.gif


3、 N1火箭发射场建设
  
  
  既然准备养猪,当然要先修好猪圈——N1霸王火箭的发射场同步开始了设计施工工作。理所当然的,发射场被选在了战略火箭军下辖的面积数百平方公里的拜科努尔宇宙航天发射场,在这个位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的航天圣地内,将新建一片N1霸王火箭这头肥猪的专用猪圈,只因他太大太重。这是世纪人员在研究发射场的局部模型,也就是核心的发射塔架部分。
  

o.gif
“军用专家”和“民用专家”在一起探讨发射场设计图:)

o.gif

设计很快完成,浩大的猪圈土木施工开始了。这是N1霸王火箭的专用猪圈正在紧张施工中。整个发射场一共有两个固定发射架,两个固定避雷塔,一个可以在两个固定发射架之间移动的工作勤务塔——猪圈很高级,猪在里面不怕雷击的。

o.gif
 

wj2002

人文贵宾
回复: 【ZT】落日余晖----追忆红色帝国的暴力美学

建设完成的猪圈中心建筑之一:N1火箭的其中一个总装厂房

o.gif


这是施工中的N1火箭的巨大一号发射井,其周围有三个导流槽——火箭发射时排出的、能量巨大的高温高压燃气将从这三个导流槽中被导出,最上方的那一个导流槽两侧是火箭运载车的专用轨道,组装好的火箭将沿着这条轨道被安放到发射井上。图中的密密麻麻的小黑点是施工人员。这个大小同在的场面,类似于一个蚁窝中忙碌的工蚁。

o.gif

这是美国军事卫星当时拍摄的N1火箭发射场一角,当偷窥成为双方的习惯,就变得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没有关系,也无关双方都很高的教养

o.gif


4、火箭发动机研制
  
  按照五级串联的设计要求,N1火箭一共要使用多达5种不同型号、共计43台的液体燃料主发动机,以及一台固体燃料的逃逸发动机,加上若干小型姿态控制发动机——这头肥猪的肚子里一共有超过60个会吐火的猪仔。要让这么多发动机在一起协同可靠的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今天,我们已经可以直接使用单台的大推力火箭发动加上数量有限助推器,可靠性与当时不可同日而语,但在当时,由于单个燃烧室输出大推力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之道,也只能采用在这种方案————此时,科罗廖夫又浮现在脑海里,如果他在世,则也许有研制单燃烧室大推力发动机的可能。这是火箭发动机正在图纸设计中。
  

o.gif


这是第二级火箭发动机工程样品——型号NK43

o.gif


这是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工程样品——型号NK39

l.gif


以下是三幅火箭发动机在试车台上的测试组图,由于时间紧张,苏联人没有建立专用的发动机试车台,而是直接使用现有的试车台。

o.gif

o.gif

o.gif
发动机的全部研制工作也很快完成了。这是设计师骄傲的和最重要的第一级火箭发动机合影——型号nk-33。此时此刻,他没有想到,紧迫的设计时间、仓促的测试实验,成为困扰N1霸王火箭的心脏病。

o.gif
5、N1火箭研制
  
  
  从一开始,N1火箭的设计、甚至整个登月计划都和苏联红军战略火箭军紧密相连——在那个年代,航天航空的几乎每一个重大计划都是出于军事目的,同时,得到军方的支持也就意味着强大的政治、资金保证。这是科罗廖夫去世之前,与战略火箭军的将军们一起散步,就N1火箭的研制进行沟通。
  

o.gif
这是N1霸王火箭的总体结构设计图,,这枚火箭是唯一种使用多达五级窜联的火箭,同时,其第一级的30级并联设计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说明如下。
  
  左图:外部结构图
  
  1、总高度:105米
  
  2、最大直径:23米
  
  3、起飞重量:2825吨
  
  4、最大起飞推力4620吨
  
  5、第一级高度:30米
  
  6、第二级高度:20米
  
  7、第三级高度:12米
  
  8、第四级、第五级、有效载荷舱高度:43米
  
  右图:内部结构图
  
  1、第一级使用30台NK-33发动机并联同时工作,单台推力154吨,总推力4620吨,这一推力让N1座上火箭推力之王的宝座至今无人超越——粗浅的理解,也就是可以推动超过3000吨的总重量垂直飞天。
  
  2、第二级使用8台NK-43液体燃料发动机并联同时工作,单台推力180吨,总推力1434吨
  
  3、第三级使用4台NK-39液体燃料发动机并联同时工作,单台推力40吨,总推力160吨
  
  4、第四级使用1台NK-31液体燃料发动机并联同时工作,推力41吨
  
  5、第五级使用1台RD-58液体燃料发动机
  
  6、绿色部分的有效载荷舱分为两层,下层装载登月舱,上层装载轨道舱,舱顶是一个宇航员紧急逃逸塔,类似于我们发射神舟飞船的运载火箭的逃逸塔,由数台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推动。
  
  7、图中蓝色圆球为液氧箱,红色圆球为煤油箱——这枚火箭的全部液体火箭发动机都使用这些燃料和氧化剂,在今天看来,这种燃料是非常环保的,而且无毒,不同于以前的剧毒肼基火箭燃料,这在当时是较为超前的设计。甚至在科罗廖夫去世前的最初方案中,还计划谁用推力更大、更超前的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
  
  很清楚,N1火箭的设计指标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是是惊人的,它是当之无愧的火箭之王。
  

o.gif
设计师们在讨论设计方案

o.gif


这张图片,显示了这个设计组中存在女性设计师,而且似乎是美女:)

o.gif
 

wj2002

人文贵宾
回复: 【ZT】落日余晖----追忆红色帝国的暴力美学

这是在苏联中央工程研究所进行动态测试的N1火箭模型

o.gif


召开圆桌会议讨论技术问题可意营造一种平等讨论的气氛,也许可以把幻想变成现实

l.gif


N1火箭的第2级的动态测试。可以看到用于保护保护低温液氧氧化剂的隔热板。

o.gif


在没有计算机设计技术的年代,完成这枚霸王火箭所需的设计图纸数以万计,人海战术是不可避免的,在常人眼中特殊的精英科学家,在这里显得平常,因为太多了。这是一组设计师的工作组图,第一幅是设计师们在集体工作,后两幅是制图员们的工作场景——她们一般都是女性,因为细心。

o.gif

o.gif

o.gif


N1的风洞模型试验,风洞试验主要用于火箭的气动外形设计——不过结果还是很丑

o.gif


这是测试中的微型姿态控制发动机,姿态控制发动机用于调整火箭的飞行姿态,例如飞行方向等。

o.gif


以下是一组N1火箭模型的试验组图。1967年, N1火箭设计工作全部完成,此时拜科努尔的火箭发射场也基本建设完成,发动机研制结束,登月舱、轨道舱、宇航服研制进展顺利,似乎万事具备了——N1霸王火箭正式开始制造,一枚令人激动的霸王火箭即将诞生。

o.gif

o.gif

o.gif
 

wj2002

人文贵宾
回复: 【ZT】落日余晖----追忆红色帝国的暴力美学

o.gif

6、N1火箭的分段制造和总装
  
  按照制造方案,N1的制造将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N1分成若干部分,在位于萨马拉的重型工业基地制造。第2阶段:通过铁路网,讲制造完毕的火箭分段部件,分别运送到拜科努尔火箭发射场的总装厂房进行总装——苏联广袤平原和庞大铁路网,让通过铁路运输尺寸巨大的N1火箭部件变得可能。
  
  第一阶段:在位于萨马拉的重型工业基地分段制造N1火箭部件。
  
  这一组制造中的火箭燃料箱组图
  
  

o.gif

o.gif

o.gif

批量制造中的火箭发动机

o.gif


N1火箭第二级正在吊装入壳体

o.gif

这组图片是N1火箭第一级的结构框架制造

o.gif

o.gif

o.gif


30台火箭发动机以并联形式,逐一装配到N1火箭的第一级中,正在安装喷管分流装置

o.gif

装配完成的N1火箭第一级

o.gif

N1火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正在同一厂房同时制造中

o.gif


N1火箭的第一级制造过程特写,图中第三层工作面的左边白点是一个人——这那里是在造火箭,分明就是在厂房中再建一座楼房。

o.gif

N1火箭的第一级底部调装

o.gif

制造完成的N1火箭有效载荷舱的一部分
 

wj2002

人文贵宾
回复: 【ZT】落日余晖----追忆红色帝国的暴力美学

o.gif

第二阶段:通过铁路将分段制造完成的N1火箭部件运往拜科努尔宇宙航天发射场总装
  
  火箭分段制造完成后,将使用特殊的专用列车,通过铁路分别运往发射场的总装厂房进行总装——火箭、铁路、机车等等体现的强大重工业,让N1成为可能,这种运输过程也是令人震撼的。
  
  这组图片是铁路运输中的N1火箭有效载荷舱组图
  

o.gif

o.gif

这是一组运输中的N1火箭逃逸塔组图,一旦出现问题,宇航员将通过它逃命,其上的四个喇叭状物体是固体燃料逃逸火箭发动机。

o.gif

o.gif

o.gif

这是位于拜科努尔宇宙航天发射场的其中一个N1火箭总装厂房,霸王列车的终点之一。

o.gif


N1火箭第一级正在发射场总装厂房吊装

o.gif


货运列车驶入厂房,这似乎是一列运输小型火箭部件的列车——他不从大门进入,而选择了小小的狗洞

o.gif

吊装到水平装配车上的N1火箭第一级,30台NK-33发动机并联在一起,犹如一个壮观的金属马蜂窝——在火箭发射时,他们将一起工作。在庞大火箭第一级面前,地面的工作人员渺小得如同工蚁。该级总推力4620吨。

o.gif
货运列车在厂房内卸货,奇怪的车型呈梯形,旁边是形象压抑的槽灌

o.gif
吊装到水平装配车上的N1火箭第二级,8台NK-43发动机并联在一起,注意装配车右侧工作台的工作人员,他们在这个老二面前同样微不足道。该级总推力1434吨。

o.gif
吊装到水平装配车上的N1火箭第三级,4台NK-39发动机并联在一起。该级总推力160吨。

o.gif
N1火箭第1、2、3级水平组合完毕,正在吊装到总装工作台,进行细部的装配和测试。如果让你一个人孤单的在这个厂房中对这个圆脑袋的庞大怪物,你会不寒而栗的
 

wj2002

人文贵宾
回复: 【ZT】落日余晖----追忆红色帝国的暴力美学

o.gifN1火箭第1、2、3级吊装完成,开始细部组装和测试。

o.gif
这组图片中,N1火箭的第4、5级及有效载荷舱的一部分正在水平移动,与工作台的第1、2、3级结合,最终组成一枚长百米、重数千吨的终极梦想火箭。

o.gif
现在,你眼前的就是第一枚组装完成的N1火箭,他安静的躺在总装厂房内的举行运载车上,即将亮相。

7、 第1枚N1亮相,实箭发射试验准备工作开始
  
  1967年底,第一枚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的N1火箭,完成全部水平测试工作,终于亮相——当然,这种亮相是秘密进行的。
  
  总装厂房大门徐徐打开,阳光斜洒在巨大的火箭上,昭示着登月计划新阶段的开始——他将从这里沿宽大的钢轨,被运往发射塔,然后起竖。
  

o.gif
躺在巨型运载车上亮相的N1,厂房大门一开,他首先展示了他的超短裙。

o.gif


这是用于牵引这个近3000吨庞然大物的机车,这种同样很有暴力美的机车,对于70年代的人应该不陌生——他是我们国内的DF-3型内燃机车的苏联仿制原形,在80-90年代广泛使用在我国的铁路网,例如成昆铁路、成渝铁路等等,牵引N1火箭运载车一共需要四台这样的机车,总功率近7000多马力。机车司机悠闲的探出头来张望着——这种激动人心的时刻,谁都想露露脸,即便是这种保密下的小范围。旁边站满了参与仪式的工程人员。

o.gif
两条铁轨的每一条上,都是这样窜连在一起的两部机车。

o.gif
兴奋的科学家将香槟酒砸向N1火箭运载车,完成秘密的剪彩仪式

o.gif
酒瓶带着科学家的希望被砸碎,一个新的阶段开始了

o.gif

砸碎的酒瓶,也砸开了在场每个人的笑容

o.gif

群被下令远离轨道,N1睡美人即将启航

o.gif

巨大的苏维埃车轮开始缓慢启动,准备碾碎美国人的登月伟哥

o.gif
 

wj2002

人文贵宾
回复: 【ZT】落日余晖----追忆红色帝国的暴力美学

N1运载车徐徐离开总装厂房——这个避孕套的尺寸太夸张了,长得让人恨啊。

o.gif继续向其缓缓移动的N1巨型运载车,四部机车的牵引结构此时清晰可见

o.gif粗壮的的N1腰部,注意图片下方运载车平台上的人员以及图片左边N1火箭上方的人员。垂直的圆柱是巨型液压臂。

o.gif
N1运载车徐徐驶入“人字形”轨道的变轨点——这是一个类似詹天佑建设的京张铁路的结构,不过他不用于爬坡,而是转向:另外四部机车已经从另一个方向挂接上运载车,将牵引方式从刚才的“拉动”变为“推动”,将N1推向发射架

o.gif让人恨得咬牙切齿和窒息的、并且由恨生爱的N1火箭,满脑疥疮

o.gif
让人恨得咬牙切齿和窒息的、并且由恨生爱的N1火箭,满脑疥疮
  

o.gif
 

wj2002

人文贵宾
回复: 【ZT】落日余晖----追忆红色帝国的暴力美学

N1巨型运载车缓慢推进,向我们面前撞来,碾碎一切的帝国主义堡垒的气概——左边有个排雷的

o.gif

目空一切的巨无霸即将从我们头顶蔓延而过…………..

o.gif
现在,N1运载车彻底淹没了我们——我们现在是在运载车底部:现在,你感到压抑吗?

o.gif

N1运载车滑过我们的头顶的天空,在四台机车汗流浃背推动下隆隆而去,大地已经颤抖——邪恶的苏维埃火箭

o.gif
N1运载车再次变道,准备进入发射塔轨道区

o.gif
巨大的液压臂在火车机车数千马力发动机的巨大轰鸣中和压力输出中,被注入液压油,火箭开始起竖。注意液压臂上方的工作平台围栏,此位置是用于人员站立之用,你可就此估计这个液压臂的恐怖尺寸——这就叫超级重工。

o.gif

请君入瓮的时刻终于到来——N1运载车即将抵达巨大的发射井

o.gif
N1运载车驶抵发射塔,开始进行起竖作业,这是在运载车周围的起竖引导观察员,戴着苏式坦克帽——军方的影子无数不在。

o.gif

睡美人缓缓起竖,在他面前,周围的一切都是渺小的

o.gif

戴着同样苏式坦克帽的操作人员在运载车起竖控制室内进行火箭起竖作业

o.gif

继续目空一切的爬升

o.gif
霸王与环抱他的运载车的一部分,终于起竖并坚挺的站立起来,

o.gif

从底部仰视这个105米高的避孕套

o.gif


从发射井中仰视这个105米高的避孕套,底部的30多枚爆炸螺栓将火箭紧紧箍住,发射点火时,他们将自动爆炸释放火箭。
 

wj2002

人文贵宾
回复: 【ZT】落日余晖----追忆红色帝国的暴力美学

o.gif

第1枚N1火箭起竖后的发射场远景,从左一开始依次是:2号N1发射塔、2号避雷塔、移动勤务塔、已经起竖好N1火箭的1号座发射塔、1号避雷塔。
  
  第1枚火箭没有进行发射,仅仅用于垂直状态的电气测试。
  

o.gif
随后,第二枚N1火箭很快被制造出来,他用样没有发射,仅仅用于综合发射演练



这是两枚N1同时起竖在两个发射塔上进行测试的场景

从一枚N1顶部眺望另一枚N1——想起一句话:等咱卢布多了,造两个N1,用其中一个撞掉另一个。

o.gif
8、第1次N1火箭发射试验
  
  
   1969年2月21日,基于第1、2枚N1的各种测试、演练完成后,第3枚N1被起竖到发射塔,即将在当天进行第一次发射试验。
  
  这是前来观看处女航的红军战略火箭军的将军们,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烟花表演。
  

o.gif
莫斯科时间1969年2月21日,第三枚N1在拜科努尔准时点火,这是从地下掩体潜望镜中拍摄的点火瞬间,炙热的高温高压燃气从发射井周围的三个导焰槽喷涌而出

o.gif
同上

一名火箭设计师正在从地下掩体通过潜望镜观察N1发射——他们也害怕这个霸王火箭躯体上几千吨钢铁、液氧、煤油的一旦意外爆炸的威力。

o.gif
N1升空——它的第一级太丑了,30台NK-33在超短裙下燃烧的画面让人压抑

o.gif

---------- 帖子增加于 21:19 ---------- 之前的帖子发布于 21:18 ----------

很不幸,第一枚N1升空后65秒,由于发动机控制系统故障,导致第一级30台发动机无法稳定工作,发动机翻脸比翻书还快,推力输出如同一张娃娃脸,说变就变,忽大忽小,强烈震动导致液氧管破裂,危险的液氧泄漏,引发爆炸,第三枚N1被炸成碎片散落在发射塔的周围方圆30公里的区域,但登月舱完整和成功的着陆了——不过,着陆点是地面而非月面。

o.gif
9、第2次N1发射试验
  
  在修改发动机控制系统设计后,第5枚N1很快被制造出来(第4枚N1制造完成后,被意外损毁未能发射,最终被拆解),并于莫斯科时间1969年7月3日开始第二次发射——这又是强大重工的力量展示,苏联人在短短5个月内竟然制造完成了两枚巨大的N1。但这次,却成为了N1霸王火箭所有发射试验中最惨烈的一次。
  

o.gif

莫斯科时间1969年7月3日,第5枚N1准时点火

o.gif

火箭开始徐徐加速,向上窜动

o.gif
就在这一瞬间,这枚N1的一个液氧泵发生爆炸,火箭变成一团火球

o.gif
火球开始扩大,图中右上角的小火球是已被引爆的火箭头部,他正在爆炸中向下垮塌

l.gif

火箭彻底倒塌,N1瞬间成功完成了从一枚善良的火箭到一颗由几千吨钢铁和高能燃料构成的恶棍炸弹的转变,将整个一号发射场彻底夷为平地。这是N1试验中最惨烈的一次爆炸。

o.gif
 

wj2002

人文贵宾
回复: 【ZT】落日余晖----追忆红色帝国的暴力美学

10、第3次N1火箭发射试验
  
  习惯于在烈火中永生的苏联人很快制造出了第6枚N1,由于1号发射场被彻底炸毁,这次发射只能在2号发射场进行。
  

o.gif

莫斯科时间1971年6月27日,第6枚N1点火升空

o.gif

 第六枚N1升空,倾斜是正常的,这是设计中的飞行姿态

o.gif

很快,N1的精神病再次不期而至,由于制导系统故障,这枚N1突然犹如炮弹般开始旋转,重量巨大的火箭在旋转中产生的过载让箭体迅速分崩离析,一场漂亮的夜空烟花。

o.gif


11、第4次N1火箭发射试验
  
  1972年11月23日,经过重大改进,第7枚N1再次被起竖到发射场,苏联人开始第四次尝试,事后证明,这不过又是一次将“爆炸进行到底”的重复作业——当莫斯科东正教大教堂的圣光在十月革命后被彻底浇灭后,上帝就一直在生气,后果就是这么严重。
  

o.gif

竖立在发射塔的乳白色第7枚N1,样子很像俄罗斯东正教教堂

o.gif

这是全部四次发射试验中飞行时间最长的一次,可能是因为这枚火箭的涂上白漆后长得像东正教堂:持续了100多秒,但最终第1、2级再次因为震动发生爆炸,火箭化为灰烬。

o.gif

o.gif

o.gif

12、遗弃和纪念
  
  第7枚、同时也是N1发射试验连续第4次失败后,苏联人终于彻底放弃了这枚霸王火箭,战略火箭军也看不到将其改造成超级导弹的利用价值,N1超级火箭计划被终止拨款,这实际上也宣告了苏联“H1-N3”登月计划的无果而终。
  
  如果没有科罗廖夫的过早去世、以及苏联政界例如赫鲁晓夫想让光头更亮的急功近利,导致苏联航天界对N1拔苗助长,依托苏联当时的航天技术,N1火箭是不应这样草草的收场,留永远的遗憾——一曲未能谱完的登月篇章。
  
  N1计划结束后,被严格保密了20年,直到90年代中期,世人才逐渐知晓这个曾经存在的火箭霸王。
  
  这是今天被遗弃在拜科努尔发射场的N1火箭发射场遗迹
  

o.gif
当年汇聚最聪明大脑的发射场建筑群,早已人去楼空

o.gif
这是一组散落在发射场方圆几十公里的前后四枚N1火箭爆炸残骸组图

o.gif

o.gif

o.gif

o.gif
 

wj2002

人文贵宾
回复: 【ZT】落日余晖----追忆红色帝国的暴力美学

是一组当年利用没有发射的N1火箭部件建造的各种发射场设施组图:包括水管、凉棚等等

o.gif

o.gif

o.gif

o.gif
不过,类似于我这种记住N1的人还大有人在:)这是一组国外的N1火箭迷,他们正在进行一场N1火箭模型发射狂欢——这种方式,也算是一种对这段功败垂成的未尽篇章的纪念。

o.gif
不过,类似于我这种记住N1的人还大有人在:)这是一组国外的N1火箭迷,他们正在进行一场N1火箭模型发射狂欢——这种方式,也算是一种对这段功败垂成的未尽篇章的纪念。

o.gif

o.gif

o.gif

o.gif


随便加点哈,算是狗尾续貂:
  N1是Korolev开始设计的,但是在火箭定型之前由于心脏病去世,也是直到他去世之后在美国的Von Braun才知道他最大的竞争对手的名字。
  之前Korolev设计的火箭很多采用的是Politburo设计的火箭发动机,而Von Braun则负责设计了美国初期所有的火箭箭体及发动机。Politburo和Korolev之间有不少的恩怨。在斯大林时代,他们两人就已经是朋友并在工作上共事。但是在大清洗时期,Korolev因为Politburo的告发被关进了Gulag集中营。而把他从集中营里面放出来的也是Politburo:在二战尾声,苏联人也想抓到Von Braun并取得他的技术和资料。当时负责整理收缴上来的德国火箭实体和资料的人就是Politburo。当红军方面的负责人问Politburo还需要什么人手时,他推荐了Korolev。后来Korolev使用Politburo的发动机成功的把Gagarin和Sputnik等送入了太空。
  在后来,他们因为使用火箭燃料的问题上又发生了分歧。但是在设计N1火箭的时候Korolev还是先想到了Politburo,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合作失败,Korolev转而向Glushko寻求发动机,最初的计划是使用24台发动机。也就是后来用在N1上的堆BT烤肉机。
  然而没多久Korolev就去世了,如果可以假设的话,凭他的才华和经验,应该可以把N1弄得更可靠一点。但是在推力不够的情况下用30台并联这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却让N1从一开始就种下了失败的种子。
  Korolev去世后他的助手Vasily Mishin接手继续设计,但是他显然和Korolev远远不在同一级别上,苏联太空计划的参与人纷纷向上级抱怨Vasily Mishin的野心,粗鲁和无知.
  
  以上资料源自bbc纪录片space race。一共三级,讲述Von Braun和Korolev的故事,verycd上有下载

---------- 帖子增加于 21:26 ---------- 之前的帖子发布于 21:23 ----------

全人类做出过贡献的才能称之为伟人
  而就其为人类航天史做出的贡献来说
  显然科罗廖夫和布劳恩都是
  布劳恩曾为纳粹战犯,科罗廖夫也曾因莫须有罪名流放西伯利亚
  
  德国人赫尔曼·奥伯特是与齐奥尔科夫斯基和戈达德齐名的宇航事业先驱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把欧洲大部分火箭研究者团结在自己周围,并与他们一起从事火箭研制和发射的实践,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1925年,13岁的冯·布劳恩看了奥伯特的《飞往星际空间的火箭》一书后,对火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立即通过另一名著名火箭研究者威利·勒的介绍,成为奥伯特的学生。
  
  1930年,布劳恩到柏林理工学院上学时,立即加入奥伯特领导的“宇宙航行协会”,利用业余时间协助奥伯特进行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成为奥伯特的助手.1932年,德国负责领导固体火箭研究的沃尔特·多恩伯格陆军少将发现,布劳恩具有非凡的创造才能,同时认识到液体燃料火箭具有重要的军事潜力,便把还是大学生的布劳恩调到自己手下从事液体火箭研究。
  
  1933年开始,在布劳恩的领导下开始研究A系列火箭。他们很快就研制出A-1火箭,但在试验时爆炸了。1934年12月,两枚改进后的A-2火箭发射成功,射高为2.5千米。
  
  到1937年4月,布劳恩领导的火箭研究小组已拥有118名年轻的工程技术专家,平均年龄26岁。他们在迁往新建成的佩纳明德火箭研究中心后不久,进行了A-3的试验发射,但遭到了失败。改进型A-5于1938年夏发射成功。布劳恩随即给A-5加上控制系统。1939年秋天,第一枚受控的A-5火箭发射成功。在此后的两年中,共成功地发射了25枚。在此基础上,他们研制了新的受控火箭A-4。1942年10月3日,A-4火箭首次发射成功,飞行速度达到2千米/秒。如果循此前进,用多级火箭就可达到克服地球引力所需要的宇宙速度。
  
  可是,德国只看重A-4的军事价值,特别是在他们图穷匕现的时候,更幻想以这种秘密武器来挽回战场上的败局,便以德文“复仇”一词的第一个字母V,将A-4改名为V-2,并下令每天生产30枚。从1943年1月到1945年4月,共生产6000多枚V-2。
  
  1944年9月8日,德国开始向英国伦敦和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港等地发射V-2导弹。到1945年3月27日为止,共发射4000多枚,给英国等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生命财产损失。
  
  在战时,布劳恩还为德国研制了V-1飞航式导弹,瀑布、莱茵女儿等地空导弹,X-4、HS-298等空空导弹,HS-293等空地导弹。布劳恩还计划给A-4加上弹翼,命名为A-9,使射程增加到1000千米。 A-9加上助推器形成A-10。用A-9、A-10组成多级火箭,射程可达到4800千米,能飞越大西洋。
  
  布劳恩也计划将A-9改为A-9B,用它作为垂直发射、滑翔降落的重复使用的载人飞行器。他还设想把A-11、A-10和A-9B组合成飞船,载人绕地球飞行,同时用A-12、A-11和A-10运送人和物,建立永久性的空间站。
  
  但上述一切均因德国战败而终止。布劳恩本人在法西斯投降前5个月就看到形势不妙,便于1945年初带领火箭研究小组的126名专家,连同100枚完整的V-2导弹和1000多吨的研究资料和设备向美军投诚,然后来到美国。
  
  战后,布劳恩领导了美国弹道导弹武器计划的实施,在V-2的基础上先后研制成功红石和丘辟特导弹。但这个美国“二等公民”的才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苏联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美国用于发射卫星的火箭却屡试屡败。布劳恩临危受命,将单级的丘辟特导弹改装成4级的航天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了美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为与苏联载人航天竞争,美国又启用布劳恩,让他参与把“雷神”、“大力神”和“宇宙神”中程和中远程导弹改制为同名的航天运载火箭,实施“水星”和“双子星座”载人飞行计划。但由于美国失去的时间较多,最终还是把载人航天“第一”让给了苏联。为此,美国人痛定思痛,决定执行阿波罗号计划,首先送人上月球。憋足了劲的布劳恩,承担了研制发射“阿波罗”载人登月飞船的运载火箭——土星5号的艰苦任务。
  
  阿波罗号飞船重达50吨,要将这样重的飞船送上月球,对运载火箭的要求是前所未有的,地面起飞推力需要3×10的7次方牛。但布劳恩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土星5号火箭的13次发射,每每成功。
苏联著名火箭和航天系统总设计师,苏联科学院院士,载人航天的开创者。1906年12月30日生于日托米尔,卒于1966年1月14日。
  
    1924年毕业于敖德萨建筑职业学校,1924年进入基辅工业学院,1929~1930年先后从莫斯科高等技术学校和莫斯科飞行员学校毕业。科罗廖夫于20年代末结识齐奥尔科夫斯基,有志于火箭研制。1932年他领导喷气推进研究小组开始研制液体火箭,1933年8月发射苏联第
  
  
  
  
  
  
  一枚液体火箭。同年9月,喷气推进研究小组与气体动力实验室合并为喷气科学研究所,科罗廖夫任副所长。1942年担任特别设计局的发动机副主任设计师,设计和制造战斗机使用的液体火箭助推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作为总设计师组织仿制德国 V-2火箭,随即领导近程和中近程弹道导弹的研制工作。还利用弹道导弹改装成探空火箭,把科学探测仪器和动物送入太空,为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飞船提供太空环境资料。科罗廖夫从1953年开始领导研制P-7洲际弹道导弹,1956年又将P-7导弹改装成“卫星”号运载火箭,使苏联在1957年8月和10月先后成功发射世界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见“人造地球卫星” 1号工程)。在他的领导下又陆续研制出“东方”号运载火箭、“联盟”号运载火箭、“闪电”号运载火箭等,并用这些运载火箭先后发射了世界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号飞船、第一个月球探测器、“金星”号探测器和“火星”号探测器以及“上升”号飞船、“联盟”号飞船、“电子”号卫星、“闪电”号通信卫星等航天器。
  
    科罗廖夫于1957年获列宁奖金。他还获得列宁勋章3枚和荣誉勋章1枚。月球背面最大的环形山以科罗廖夫命名。

---------- 帖子增加于 21:28 ---------- 之前的帖子发布于 21:26 ----------

全人类做出过贡献的才能称之为伟人
  而就其为人类航天史做出的贡献来说
  显然科罗廖夫和布劳恩都是
  布劳恩曾为纳粹战犯,科罗廖夫也曾因莫须有罪名流放西伯利亚
  
  德国人赫尔曼·奥伯特是与齐奥尔科夫斯基和戈达德齐名的宇航事业先驱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把欧洲大部分火箭研究者团结在自己周围,并与他们一起从事火箭研制和发射的实践,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1925年,13岁的冯·布劳恩看了奥伯特的《飞往星际空间的火箭》一书后,对火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立即通过另一名著名火箭研究者威利·勒的介绍,成为奥伯特的学生。
  
  1930年,布劳恩到柏林理工学院上学时,立即加入奥伯特领导的“宇宙航行协会”,利用业余时间协助奥伯特进行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成为奥伯特的助手.1932年,德国负责领导固体火箭研究的沃尔特·多恩伯格陆军少将发现,布劳恩具有非凡的创造才能,同时认识到液体燃料火箭具有重要的军事潜力,便把还是大学生的布劳恩调到自己手下从事液体火箭研究。
  
  1933年开始,在布劳恩的领导下开始研究A系列火箭。他们很快就研制出A-1火箭,但在试验时爆炸了。1934年12月,两枚改进后的A-2火箭发射成功,射高为2.5千米。
  
  到1937年4月,布劳恩领导的火箭研究小组已拥有118名年轻的工程技术专家,平均年龄26岁。他们在迁往新建成的佩纳明德火箭研究中心后不久,进行了A-3的试验发射,但遭到了失败。改进型A-5于1938年夏发射成功。布劳恩随即给A-5加上控制系统。1939年秋天,第一枚受控的A-5火箭发射成功。在此后的两年中,共成功地发射了25枚。在此基础上,他们研制了新的受控火箭A-4。1942年10月3日,A-4火箭首次发射成功,飞行速度达到2千米/秒。如果循此前进,用多级火箭就可达到克服地球引力所需要的宇宙速度。
  
  可是,德国只看重A-4的军事价值,特别是在他们图穷匕现的时候,更幻想以这种秘密武器来挽回战场上的败局,便以德文“复仇”一词的第一个字母V,将A-4改名为V-2,并下令每天生产30枚。从1943年1月到1945年4月,共生产6000多枚V-2。
  
  1944年9月8日,德国开始向英国伦敦和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港等地发射V-2导弹。到1945年3月27日为止,共发射4000多枚,给英国等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生命财产损失。
  
  在战时,布劳恩还为德国研制了V-1飞航式导弹,瀑布、莱茵女儿等地空导弹,X-4、HS-298等空空导弹,HS-293等空地导弹。布劳恩还计划给A-4加上弹翼,命名为A-9,使射程增加到1000千米。 A-9加上助推器形成A-10。用A-9、A-10组成多级火箭,射程可达到4800千米,能飞越大西洋。
  
  布劳恩也计划将A-9改为A-9B,用它作为垂直发射、滑翔降落的重复使用的载人飞行器。他还设想把A-11、A-10和A-9B组合成飞船,载人绕地球飞行,同时用A-12、A-11和A-10运送人和物,建立永久性的空间站。
  
  但上述一切均因德国战败而终止。布劳恩本人在法西斯投降前5个月就看到形势不妙,便于1945年初带领火箭研究小组的126名专家,连同100枚完整的V-2导弹和1000多吨的研究资料和设备向美军投诚,然后来到美国。
  
  战后,布劳恩领导了美国弹道导弹武器计划的实施,在V-2的基础上先后研制成功红石和丘辟特导弹。但这个美国“二等公民”的才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苏联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美国用于发射卫星的火箭却屡试屡败。布劳恩临危受命,将单级的丘辟特导弹改装成4级的航天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了美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为与苏联载人航天竞争,美国又启用布劳恩,让他参与把“雷神”、“大力神”和“宇宙神”中程和中远程导弹改制为同名的航天运载火箭,实施“水星”和“双子星座”载人飞行计划。但由于美国失去的时间较多,最终还是把载人航天“第一”让给了苏联。为此,美国人痛定思痛,决定执行阿波罗号计划,首先送人上月球。憋足了劲的布劳恩,承担了研制发射“阿波罗”载人登月飞船的运载火箭——土星5号的艰苦任务。
  
  阿波罗号飞船重达50吨,要将这样重的飞船送上月球,对运载火箭的要求是前所未有的,地面起飞推力需要3×10的7次方牛。但布劳恩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土星5号火箭的13次发射,每每成功。
苏联著名火箭和航天系统总设计师,苏联科学院院士,载人航天的开创者。1906年12月30日生于日托米尔,卒于1966年1月14日。
  
    1924年毕业于敖德萨建筑职业学校,1924年进入基辅工业学院,1929~1930年先后从莫斯科高等技术学校和莫斯科飞行员学校毕业。科罗廖夫于20年代末结识齐奥尔科夫斯基,有志于火箭研制。1932年他领导喷气推进研究小组开始研制液体火箭,1933年8月发射苏联第
  
  
  
  
  
  
  一枚液体火箭。同年9月,喷气推进研究小组与气体动力实验室合并为喷气科学研究所,科罗廖夫任副所长。1942年担任特别设计局的发动机副主任设计师,设计和制造战斗机使用的液体火箭助推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作为总设计师组织仿制德国 V-2火箭,随即领导近程和中近程弹道导弹的研制工作。还利用弹道导弹改装成探空火箭,把科学探测仪器和动物送入太空,为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飞船提供太空环境资料。科罗廖夫从1953年开始领导研制P-7洲际弹道导弹,1956年又将P-7导弹改装成“卫星”号运载火箭,使苏联在1957年8月和10月先后成功发射世界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见“人造地球卫星” 1号工程)。在他的领导下又陆续研制出“东方”号运载火箭、“联盟”号运载火箭、“闪电”号运载火箭等,并用这些运载火箭先后发射了世界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号飞船、第一个月球探测器、“金星”号探测器和“火星”号探测器以及“上升”号飞船、“联盟”号飞船、“电子”号卫星、“闪电”号通信卫星等航天器。
  
    科罗廖夫于1957年获列宁奖金。他还获得列宁勋章3枚和荣誉勋章1枚。月球背面最大的环形山以科罗廖夫命名。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