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矢不动”和“飞鸟之影”

罗北山

普通会员
《庄子<天下篇>》介绍惠施学派的时候有“飞鸟之影,未尝动也;鏃矢疾飞,而有不行不止之时”这样一句话,堪称与古希腊埃利亚派哲学家芝诺的“飞矢不动”的命题相媲美。不过中西哲人各自表述的关于运动中的矛盾的这两个命题,其实是很不一样的。

芝诺的“飞矢不动”广为人知,对于它的解释也比较一致,主要是说飞矢若占据空间,则必然不动,若运动,则不能占据空间。由于飞矢之占据空间是一个直观的事实,因而飞矢的运动乃是假象。芝诺由此而捍卫了他的老师巴门尼德关于存在是不动的著名学说。

然而“飞鸟之影未尝动也”这个命题,往往被人误解,以用来比附芝诺的“飞矢不动”。人们认为,惠施提出的这个命题,只不过以另外的例子揭示了运动中的矛盾,因而片面地发现了运动的辩证法,但是究其实质,不过是一种诡辩论云云……

我对这样的解释不能够认同,尤其不能同意说惠施的这个命题属于诡辩论的说法。为了说明人们对于这个命题容易产生的理解的错误,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命题本身究竟说了些什么。

首先,“飞矢不动”和“飞鸟之影未尝动也”虽然都是对运动的否定性表述,但是两者表述的对象是不同的。“飞矢不动”说的是那个被认为是处于运动中的物体本身,即“飞矢”,而“飞鸟之影未尝动也”说的却是运动着的物体——飞鸟——的影子。一般说来,当我们谈论某个东西的运动或不动的时候,这个东西之所是乃是不重要的。但是这首先必须承认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有一个东西。或者说,有某个东西存在,某物必须是。在“飞矢不动”中,必须承认飞矢存在,或有一个飞矢;在“飞鸟之影”中,则必须承认影子的存在。

初看起来,对这两个东西的存在设定,是没有问题的,飞矢存在,飞鸟之影也在。可是,在承认了这样一个前提之后,我们还得进一步地分析,这两个东西的存在,其意义是一样的吗?飞矢之在与飞鸟之影的存在,两者间有什么区别没有?显然,是有区别的。这个区别在于,飞矢大致上可以说具有持续性的存在,或曰实体性的存在。它具有历时间中的同一性。飞鸟之影,则只具有依附性的存在,或者相当于非实体性的存在,不具备同一性(在一定条件下)。

当然,这里说的“实体性存在”和“非实体性存在”,“持续性的存在”和“依附性的存在”,只是在一般的意义上说的,尤其是在飞矢和飞鸟之影的比较中说的。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外一个方面在于,飞矢的存在与飞鸟之影的存在,当它们被放置在运动的条件下的时候,两者的不同。

飞矢的存在,由于相比较而言的实体性特点,当其被放置在运动中的时候(这里是指机械运动),它的存在、它的同一性,是不受影响的。飞矢从这一处移动到那一处,飞矢还是同一个飞矢,它的存在没有改变,它的同一性是保持着的。

可是飞鸟之影的存在,当它被放置在运动中的时候(机械运动),它本身就不具备同一性了,它本身就不“在”了。这是相对而言只有非实体性存在或曰依附性存在的影子不同于一般物体的地方。我们知道,影子是光受到空间内某一不透明的障碍物的阻断之后形成的无光区域,它的存在是受到空间的严格限制的。或不如说,影子只具有一定空间内的存在。在此空间内,它可以是历时性的,离开这一空间,它必然消失。不过,必须分辨出,这里所说的影子的空间性存在,不是就影子自身的形状而言的,而是就影子的处所而言的。因此,严格一点,与其说影子具有空间性的存在的特征,不如说影子具有处所性的存在的特征。影子,本质上只是处所性的存在。比如,甲物在A处,由于光在A处受阻,于是A处便形成甲的影子。而当甲物离开A处的时候,光得以照耀该处,影子也就不在了。由于甲物离开A处,却必定还在某处(比如B处),因此,它也就在该处(B处)再次阻断光,并在该处形成影子。可见,影子的存在,是不能够放置在运动中来谈的,影子是非运动的。

由此我们来考察“飞鸟之影未尝动也”的命题,我们发现,它所揭示的,乃是我们日常的感官经验的假象,而非运动本身的矛盾。飞鸟之影所以会有运动着的假象,乃是因为飞鸟不断地在形成影子。一个影子形成了,旋即因为飞鸟的离开而消失;另外的影子在新到达的处所形成,旋即又因飞鸟的再次离开而消失。如此无量鸟影的产生和消失,刹那刹那,便形成了鸟影的运动假象。实则此鸟影非彼鸟影,单个的飞鸟之影从来没有运动。“飞鸟之影未尝动也”的道理,我们其实也经常在日常生活中的其它事物上看到,比如霓虹灯上移动着的文字,其实不过是无数盏小灯以一定的方式,相继闪灭照成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古代惠施的“飞鸟之影未尝动也”的命题,表面上看去表达了和芝诺的“飞矢不动”命题同样的意思——揭示运动本身的矛盾,实则另有含义。芝诺为了维护存在之不动,不惜片面夸大物体运动中的悖谬,我们可以视之为一种诡辩。惠施的飞鸟之影的洞见,却是穿透日常经验的假象,让我们看到了事情本身真正的情形。两者的意义是不容混淆的。

最后还要补充一点。惠施的飞鸟之影的命题虽然不是直接揭示运动的矛盾(间接地,这个命题还是可以进一步引伸到运动的悖论,兹不详),他的另外一个命题——“鏃矢疾飞,而有不行不止之时”——却和芝诺的飞矢不动有着惊人的相似。唯一不同之处在于,惠施没有维护巴门尼德关于存在不动的义务,因此能够比较全面地看问题,所以他说疾飞的簇失,一方面固然是“不行”,另一方面却也是“不止”。这就比芝诺单方面说不动要客观得多。
 

laizicaomu

初级会员
回复: “飞矢不动”和“飞鸟之影”

坦率的说,没看明白.
依我的看法,飞鸟之影所以未动,还是因为其只是依附性的,未获得本体意义的存在.所以我们可以将惠施的这个说法与柏拉图的理论相互比较,至于是否能和芝诺比较,怎么比较,我在你的文字中没怎么看明白.
 

罗北山

普通会员
回复: “飞矢不动”和“飞鸟之影”

附记:

有影子没运动,有运动没影子:

如果说,物体运动的反面是物体停止,而物体停止恰恰意味着物体“在”某处的话,那么,影子的存在,恰恰是物体“在”某处的证明,也是物体停止于某处的证明。因此,影子的存在是与停止相关,与运动相悖的。

这里面也隐含着运动的悖论:

如果说影子是物体的反映,那么影子不动则反映了了物体的“在”某处。可是影子既然不动,则它的运动的假象便只不过是感官所不易察觉的间断性。而物体是运动的,运动是连续的,影子又是物体的反映。那么,影子也应该反映物体的运动,因而反映连续性。可是影子是不动的,是(其运动假象)间断性的存在。因此,运动本身就有间断性和连续性两个背反的方面。运动是矛盾的。

附记2:
      
关于影子在运动中的的非同一性:
      
设想一个影子进入阴影的场景如下:
      
一个人站在洞穴的外头,只需向前迈进一步就能进入洞穴。洞穴外是烈日当空,这个人的影子就在洞穴外的地面上。现在这个人进入洞穴,是否他的影子也进入洞穴呢?
    
如果影子在运动中有同一性的话,那么必须设想影子也一同进入洞穴。可是事实却是,当那个人离开他在原先的处所,而进入新处所(洞穴)时,影子消失了。影子的消失并不是视觉中的消失,而是因为洞穴遮蔽了阳光,使之不能照耀在那个人的身上。因此在洞穴内,该人没有影子(而不是看不见影子)。 而若没有洞穴的遮蔽,表面上是同一个影子的运动,也不过是不同影子的接力赛。
    
这个例子大致可以说明影子在运动中的非同一性。

附记3:
  
我们经过一排路灯。
  
当我们驻足时,由于光源很多,于是影子重重叠叠。这些重重叠叠的影子的处所和一个光源下,在运动着的我们所形成的影子移动的表象可能是重合的。

附记4:
    
设想一个间断性出现空隙的天花板。阳光照射进来,照出房间里的人的影子。 现在这个人开始在房间里奔跑,由于天花板是间断性透光的,好比一个斑马线, 那么这个人的影子,就会突然在此处,突然在彼处。
  
影子在此状况中运动了吗?
 
由版主最后修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