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讨论】生与死的哲学

Iris Garcia

普通会员
其实这本是我一门课程的作业,教授让我们找一些年迈的或者有过濒死经历的人聊聊对生死的看法,我身边大多是年轻人且没有这样特殊的经历. 虽然看过一些关于濒死者谈论生死的体验的文章,但是没有引发实感。虽然有亲人亡于自杀,可是那时我太小,实在说不出太多感受,而我自己更是未曾有过生命危险。
所以,我就想到在这里发出这条贴,希望有经历,有想法且愿意的朋友和长辈们能来谈谈你们对生死的理解。我在这里谢过了~

这门课名为philosophy of life and death. 每节课前读一两个哲学家的文章,课上围绕着文章展开讨论,当然重点就是其中关于生与死的问题.

到现在第九周了,读到的文章有:柏拉图的Phaedo, 印度的Upanishad(只读了Katha Upanishad), Montaigne的"That to study philosophy is to learn to die", 孔子论语中的一些比如"未知生,焉知死""慎重,追远,民德厚矣." Stoic 的一些代表比如Epictetus,Hedonism的Epicurus,叔本华的一些摘录(其中印象很深的是“Those who do know may see children as innocent offenders sentenced, not to death, but to life”)顺带提及了一下尼采(大概因为他是很著名的无神论者,其无神论的有名程度和叔本华的悲观程度不相上下), David Hume的 ESSAYS ON SUICIDE (自杀不是对神,他人或者自己的背叛), Zen stories, 这个周谈到William James的两篇文章: What makes a life significant 和Is life worth living? 现在正在读乌纳穆诺的the Tragic Sense of Life.

如果你没有濒死体验,若是有以上没有提到的,觉得值得一读的文章,也请出来分享分享感受吧~只要是认真思考过生死的问题,愿意的话,也来谈谈你的理解吧...
 

文耕

封禁用户
回复: 【请教·讨论】生与死的哲学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易經》。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气。”“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莊子》
“生寄也,死歸也。”——《淮南子》
傳統中國文化是樂生的哲學,在她濫觴的時刻起就表現為強烈的對生死的達觀。後來佛家的“空”觀和“無常”更是加劇了人們對此生的有生命存在為基礎的人世的把握。
如何看待死亡其實本質上是如何看待生存的問題,所以孔子才說“未知生,焉知死”。從人的生命體質的盛衰上來看,女子七變,男子八變,老而意志皆衰,悲從中來,多數人想以能夠抓得著的身邊物事填補本能的對於生之將逝的空虛,所以“君子三戒”中才有“老而戒之在得”。得之反意是棄,拋棄不能掌控的一切,輕鬆的面對衰頹,死亡,這是何等的人生智慧啊。
 

南方ifeng

初级会员
回复: 【请教·讨论】生与死的哲学

可以看看《存在与时间》第二篇的第一章:向死存在。海德格尔将死亡与此在的整体存在、本真本己性联系起来论述,或许有些启发。
 

Iris Garcia

普通会员
回复: 【请教·讨论】生与死的哲学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易經》。
我不太能理解这句话,能否解释一下呢?
 

文耕

封禁用户
回复: 【请教·讨论】生与死的哲学

原文解释:(阴阳变化)生生不已叫做易,成(天)象为乾,效(地)形为坤,穷极蓍策之数预知未来叫做占,通达变化的叫做事,阴阳(变化)不可测度叫做神。
阴与阳的无穷变化生出天地、万物。易就是研究天地、万物生生不已,无穷变化的。对生的研究本来就暗含对死的探讨,只是两者都高度概括于阴阳的消长起伏之中。以此为滥觞,先秦各家才各自发挥易的某方面内容,进而演绎出灿烂的中华文明。道家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也。
纠正一个错误:此一句出自《易传》。学易者应从《易传》学起。
 

Simbaxx

初级会员
回复: 【请教·讨论】生与死的哲学

生与死的问题可能是最为困扰人类的终极问题之一,暂且不考虑对于死亡的体验能否达到,如果可以,这种体验也将是一种私人的事件,对于没有这种体验的人是不能“真正”领悟这种体验的,可能关键在于将这种体验表达出来的语言是“私人性”的,语言确实不能是一个完全“公共性”的领域,如果不存在这种“私人性”的语言领域,那么“理解”应该不会出现偏差。个人意见,还请指正。
 

mfkdddzl

普通会员
回复: 【请教·讨论】生与死的哲学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哈根教授在网络上的视频可以看看。呵呵。但是,他谈的更多的是自由意志,人格同一性以及身心问题。不知能否对你的疑惑有解答。假如,你是要了解濒死经验,估计心理学的作品更能给你帮助吧。比如《人的意识》里面,有一章专门讨论濒死经验。

更新描述或封面

作者: [英]布莱克摩尔
译者: 耿海燕 / 李奇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 2008-01
页数: 372
定价: 45.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01961764
 

关子萌

普通会员
回复: 【请教·讨论】生与死的哲学

生与死的问题可能是最为困扰人类的终极问题之一,暂且不考虑对于死亡的体验能否达到,如果可以,这种体验也将是一种私人的事件,对于没有这种体验的人是不能“真正”领悟这种体验的,可能关键在于将这种体验表达出来的语言是“私人性”的,语言确实不能是一个完全“公共性”的领域,如果不存在这种“私人性”的语言领域,那么“理解”应该不会出现偏差。个人意见,还请指正。
我觉得这里说的生死应该不是像“爱情”那样纯粹个体体验式的概念,而是由死亡出发探讨生存意义这样的目的,就是可能很大程度上是有伦理指向的,这是我对题目本身的理解,具体到个人,我是一个非常关注个体体验的人,对生命等的探求也是在自己的个体生命体验的思索基础上做出文字表述的,所以对题目本身不是很关心,就像看着同一部哈姆雷特却能产生无数个哈姆雷特一样,没有标准说哪个是本来的王子,只能判断每个人的王子是否为“真”,“真”的判断就是海德格尔式的问题了,“真”的基础上才有“善”和“美”,对笔者而言生命的价值问题也是这个套路,本人纯属哲学爱好者,荒谬之处,还望指正。
 

Iris Garcia

普通会员
回复: 【请教·讨论】生与死的哲学

生与死的问题可能是最为困扰人类的终极问题之一,暂且不考虑对于死亡的体验能否达到,如果可以,这种体验也将是一种私人的事件,对于没有这种体验的人是不能“真正”领悟这种体验的,可能关键在于将这种体验表达出来的语言是“私人性”的,语言确实不能是一个完全“公共性”的领域,如果不存在这种“私人性”的语言领域,那么“理解”应该不会出现偏差。个人意见,还请指正。
你的意思是说,因为体验是私人性的,语言也不能让没有体验过死亡的人真正明白死亡……吗?
 

木头桩子

普通会员
回复: 【请教·讨论】生与死的哲学

你可以看看南怀瑾著述的《人生的起点和终站》,这本书主要就是讨论生死问题的,讲得很透彻,主要是佛家的看法。
 

意识内容

初级会员
回复: 【请教·讨论】生与死的哲学

可以看看《存在与时间》第二篇的第一章:向死存在。海德格尔将死亡与此在的整体存在、本真本己性联系起来论述,或许有些启发。
这个就别推荐了吧,海德格尔把这段故意写得很难懂,其实呢,花了很多时间后发现,没什么新意。

---------- 帖子增加于 14:14 ---------- 之前的帖子发布于 14:13 ----------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哈根教授在网络上的视频可以看看。呵呵。但是,他谈的更多的是自由意志,人格同一性以及身心问题。不知能否对你的疑惑有解答。假如,你是要了解濒死经验,估计心理学的作品更能给你帮助吧。比如《人的意识》里面,有一章专门讨论濒死经验。

更新描述或封面

作者: [英]布莱克摩尔
译者: 耿海燕 / 李奇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 2008-01
页数: 372
定价: 45.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01961764
耶鲁大学哈根教授的这段视频我也看过,个人认为,不值得推荐。

---------- 帖子增加于 14:21 ---------- 之前的帖子发布于 14:14 ----------

你的意思是说,因为体验是私人性的,语言也不能让没有体验过死亡的人真正明白死亡……吗?
简单说就是这个意思,Simbaxx 所说的很明显受到维特根斯坦的影响,你可以看看维特根斯坦的著作,他的著作很少,言简意赅
 

pengpeng32927

初级会员
回复: 【请教·讨论】生与死的哲学

个人认为:在正常的教育体系中,应该包含人生观和人死观的内容。很明显的人生观是关于人的生存的价值判断,在这个判断中教会我们如何合理的或者科学的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生存。其最终目的不过是教育人们更好地活着。而这种“好”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但是,总体上这种人生观的教育于人是又意义的。
至于人死观则是人生观的必要补充,它教会人如何面对死亡。怎样对自己即将结束的或者迟早要结束的生命作出评价。
个人认为在讨论生与死的哲学之前先弄清楚这个问题是很必要的,至于找到有过快要死亡的生命体验的人,这个本身意义不大。因为每个人的独特的生命体验喝价值认同势必会直接影响一个人对死亡的态度。
一点浅陋之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