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想法

xenoson

活跃会员
关于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想法

最近有两件事情让我对目前(至少是哲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产生了一些担忧和思考。一件事情是,某哲学刊物收到来自某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的2篇论文,因为跟我的领域相关,编辑让我给评阅一下,看能否发表。我发现这2篇论文的水准确实很低:(1)在一篇小文章里涉及的论域非常广大,对讨论的主题没有切实的理解,更不用说新的洞见;(2)对一手文献和二手研究文献几乎没有任何直接接触,从一些非常不可靠的材料(包括网络材料)出发,从一些“听闻”(hearsay)出发,借助自己的“猜测”和“想象”,没有什么像样的阐释或论证,就大胆地、勇气十足地对一些主题做出武断性的论断,而且(3)在最基本的写作层面上也让人失望:文字表达也很不清楚,语法错误随处可见,篇章结构也缺乏必要的逻辑关联性。

另一件事情是,身边接触到一些刚刚考上博士研究生的年轻朋友,有一些通过交流能看出来很不错的,基本素养很好,但另一些在基本的学术训练上也显得很不足。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1)当他(她)把历史上某个哲学家的思想当作自己的研究领域的时候,往往对当今国际上(至少英语界)对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有些什么重要的研究者、研究文献、主流观点,等等)不了解——如果说这种不了解对于博士研究生而言还属正常的话(因为毕竟处在求学阶段),那么,他(她)“根本没有意识到要去了解”则属于不应该——他(她)以为只要专注于阅读历史上的哲学家的一手文献就足够了(尤其在汉语学界还缺乏多少值得一提的二手研究文献的情况下)。(2)他(她)对自己领域中有什么重要的(国际性)学术期刊没有了解。(3)许多二手研究论文比一些大部头的著作更重要得多,但是他(她)似乎觉得只有著作值得一读,而论文则根本不在他(她)的考虑范围之内。我相信以上几方面只是其中一些表现,可能还有一些不足,譬如,关于学术写作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不足,对于“论证”这件工作本身究竟意味着什么缺乏足够理解,等等。

以上这些情况,可能不是多数博士研究生的情况,我愿意相信(或者说,希望)它是少数人的情况。我也希望这些博士生的导师们真正负起责任来,对学生给予切实的“技能”上(且不说“思想”上)的指导和帮助,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这些弯路我本人多多少少也走过,甚至现在还在走)。我也希望博士生本人,也要在“放养时代”学会自我训练、自我探究。这个时代让人羡慕的是,互联网上能够提供的文献材料真是太丰富了,只要你们懂得利用,知道甄别,不被过多的信息所轰炸,抓住关键的东西,花点苦功夫,多读点外文文献(尤其相关专业领域),你们一定能够做得比前人更好。

最后我想说的是关于上述第一件事情我感受到的一点悲哀。当我把论文的评阅意见交给该刊物编辑的时候,编辑朋友告诉我说,这位博士生的父亲是当地某位官吏,刚好到北京出差,想约这位编辑朋友“见个面,吃个饭”,看能不能把论文还是给发了。这位编辑朋友当然没有去“见个面,吃个饭”。但是,我想,在其他我们所不知道的一些情况里,是不是有许多编辑、主编们很乐意、巴不得去“见个面,吃个饭”呢?如此父亲!如此儿子!如此学术!如此单纯到可爱的“直白”和“执着”!愿主保佑你们,阿门!🤐
 

zbln

会员
回复: 关于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想法

需要在硕士培养阶段就规范起来,系里要发给新生详细的学生指南!!!
 

lxywh

初级会员
回复: 关于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想法

楼主可否说说您是在哪个大学任教?具体教授那个领域的哲学?
 

Enteignung

普通会员
回复: 关于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想法

我的观察倒是,我们对哲学经典原著的阅读还远远不足,这个现象即使在教授中也相当普遍。研究文献的掌握和理解当然重要,但这决不能削限甚至取代对经典原著的独自、深入的阅读。
 

独孤剑

初级会员
回复: 关于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想法

哲学研究需要建立在长期的阅读积累和思考之上,其根本是强烈的兴趣。但是,现在的学生大多以混文凭为目的,急功近利,再加上老师自己也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无心管学生,怎么可能产生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呢?
 

qiangljie

初级会员
回复: 关于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想法

任何一门学科都源于兴趣,更不要说关于思的学问了,哲学从来不需要所有人都来参与。浮躁的大环境不利于哲学的发展。
 

octopus

普通会员
回复: 关于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想法

我觉得楼主的大部分意见都很有价值,我已经收藏了。但是,对于其中的一点,稍有不同意见:那就是只阅读原著而不愿意读二手资料。其实,我觉得的确应该多读原著,只有在此基础上再去读二手资料才不会被误导。对与不对,还请批评指正!

关于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想法

最近有两件事情让我对目前(至少是哲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产生了一些担忧和思考。一件事情是,某哲学刊物收到来自某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的2篇论文,因为跟我的领域相关,编辑让我给评阅一下,看能否发表。我发现这2篇论文的水准确实很低:(1)在一篇小文章里涉及的论域非常广大,对讨论的主题没有切实的理解,更不用说新的洞见;(2)对一手文献和二手研究文献几乎没有任何直接接触,从一些非常不可靠的材料(包括网络材料)出发,从一些“听闻”(hearsay)出发,借助自己的“猜测”和“想象”,没有什么像样的阐释或论证,就大胆地、勇气十足地对一些主题做出武断性的论断,而且(3)在最基本的写作层面上也让人失望:文字表达也很不清楚,语法错误随处可见,篇章结构也缺乏必要的逻辑关联性。

另一件事情是,身边接触到一些刚刚考上博士研究生的年轻朋友,有一些通过交流能看出来很不错的,基本素养很好,但另一些在基本的学术训练上也显得很不足。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1)当他(她)把历史上某个哲学家的思想当作自己的研究领域的时候,往往对当今国际上(至少英语界)对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有些什么重要的研究者、研究文献、主流观点,等等)不了解——如果说这种不了解对于博士研究生而言还属正常的话(因为毕竟处在求学阶段),那么,他(她)“根本没有意识到要去了解”则属于不应该——他(她)以为只要专注于阅读历史上的哲学家的一手文献就足够了(尤其在汉语学界还缺乏多少值得一提的二手研究文献的情况下)。(2)他(她)对自己领域中有什么重要的(国际性)学术期刊没有了解。(3)许多二手研究论文比一些大部头的著作更重要得多,但是他(她)似乎觉得只有著作值得一读,而论文则根本不在他(她)的考虑范围之内。我相信以上几方面只是其中一些表现,可能还有一些不足,譬如,关于学术写作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不足,对于“论证”这件工作本身究竟意味着什么缺乏足够理解,等等。

以上这些情况,可能不是多数博士研究生的情况,我愿意相信(或者说,希望)它是少数人的情况。我也希望这些博士生的导师们真正负起责任来,对学生给予切实的“技能”上(且不说“思想”上)的指导和帮助,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这些弯路我本人多多少少也走过,甚至现在还在走)。我也希望博士生本人,也要在“放养时代”学会自我训练、自我探究。这个时代让人羡慕的是,互联网上能够提供的文献材料真是太丰富了,只要你们懂得利用,知道甄别,不被过多的信息所轰炸,抓住关键的东西,花点苦功夫,多读点外文文献(尤其相关专业领域),你们一定能够做得比前人更好。

最后我想说的是关于上述第一件事情我感受到的一点悲哀。当我把论文的评阅意见交给该刊物编辑的时候,编辑朋友告诉我说,这位博士生的父亲是当地某位官吏,刚好到北京出差,想约这位编辑朋友“见个面,吃个饭”,看能不能把论文还是给发了。这位编辑朋友当然没有去“见个面,吃个饭”。但是,我想,在其他我们所不知道的一些情况里,是不是有许多编辑、主编们很乐意、巴不得去“见个面,吃个饭”呢?如此父亲!如此儿子!如此学术!如此单纯到可爱的“直白”和“执着”!愿主保佑你们,阿门!🤐
 

hechya

会员
回复: 关于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想法

楼主说的是啊,得尽量让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不犯类似方面的问题.....不过确实读经典著作和看二手研究文献得注意度吧,或者不同阶段侧重有所不同....当然到了PHD,则可能是得如楼主说的更加接近该领域目前研究的前沿了,这个可能需要读最近的二手研究文献才能获得吧......
 

孤鸿

初级会员
回复: 关于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想法

作者说“许多二手研究论文比一些大部头的著作更重要得多,但是他(她)似乎觉得只有著作值得一读,而论文则根本不在他(她)的考虑范围之内。”我承认阅读相关二手资料和论文是必要的,但能够说比阅读大部头的著作更重要的多吗???这一点不敢苟同。
 

euguene

普通会员
回复: 关于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想法

多少哲学系的研究生不是科班出身,自学和阅读领域自然相对薄弱,而多少科班出生的研究生不是临考前才看书,现在考研容易,所以找几本缩写本就能过关。无奈呀!
以后考研+哲学申论估计就好多了!
但又会产生招不到学生的状况?!咋办?
 

zjphyy

普通会员
回复: 关于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想法

看到这个主题真的有很多话要说。首先,哲学博士发论文何其难也!我们规定两篇核心或扩展板才能毕业,但只有两篇,即是毕业了也找不到工作,除非你都发在哲学研究或中国社会科学上。关键是怎么去发的问题,马哲沾着党的光,马列毛邓那些杂志也能发,中哲勉强凑个马哲中国化,但总体看来很窄。另一方面,全国这些核心期刊,并不主要是为博士准备的,而是为教授们打造的,水平不同的我们,一起去分割同一块蛋糕,我们肯定很难。其次,要说到博士的质量的。我们得承认,现在的博士水平的确很不好,这首先从招考的时候就开始了,如前面有人说的,哲学考试看几本通识类(简约类)的书就行了,背背关键的,分数挺高,考上博士也很容易,况且现在博士招的也很多。量一上来,必然要牺牲质,于是良莠不齐,于是社会包括以后招聘的大学、录用稿件的期刊社等整体上认为博士不行。除了招考以外,就是博士自身与博导们了。哲学的确需要非常系统的训练,所以很多大学招哲学老师都要求本硕博985,因为信赖这些学校的哲学系培养的学生,很有道理,但也并非千篇一律。其实,现在的哲学博士在本硕阶段假设就是学哲学的,也不一定受到很好的训练,因为安排的课程太多、太杂。读的经典几乎很少,老师上课的内容就是那个阶段那个老师做的课题内容,那些课题内容涉及的东西都是对经典的消化了(这么讲还是指那些真正做学术的),但学生还是需要读一手文献啊,很多时候学生苦于没有教师的指导。所以我们的老师其实也很有责任的, 大学的老师有多少真正带着学生读点经典,还有多少老师有兴趣带学生,有些老师说带第一个的时候还有新鲜感,后来都是放养。学生需要放养,但也需要老师的指导。这个张力怎么平衡的确需要师生的智慧。哲学系的培养体系也是很有问题,没有连续性。哎,太多了,不想说了。
 

始嬴末政

普通会员
回复: 关于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想法

读二手的研究资料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原著,如果直接从原著入手,收获会非常少,对原著的阅读和理解,首先要做好十分细致、扎实的准备才行,盲目阅读,收获寥寥。。
 

wdxiongwei

初级会员
回复: 关于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想法

个人觉得原著或二手得看自己学习的阶段和实际情况
 
回复: 关于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想法

目前的研究生教育的确堪忧,一方面是导师对于研究生放羊式管理,另一方面研究生本身对于学术的不严肃。真正埋首于书本的,追随学术潮流的学生真的凤毛麟角。并不是说要所有人都要进入学术的行当,既然已经进入研究生的学习,起码的基本训练和研究方法应该要掌握,也就是葛兆光先生说的保证学术训练的基本底线,可惜的是这个底线不断地被冲破,因此很多学术问题的拓展基本上就是原地踏步,少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真知灼见,反过来也造成真正的研究者要去学术史中经过千辛万苦才能找寻出对于问题有真正推进的研究。
 

路聪

普通会员
回复: 关于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想法

一般来说,虽然现在大环境浮躁,但是读到博士的人多少还是应该“有点学问”的,因为多少还是受过系统教育、读过一些书的人吧。不知道楼主所说的“毫无逻辑、论证,语言又差的情况是在哪一类的高校啊?
 

小瑜

初级会员
回复: 关于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想法

作为比较文学的学生,同样赞同楼主的看法。私以为,博士的研究视角、对原著文献和其他背景资料的掌握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对于一个宏观领域的精深把握,是建立在深入阅读基础上的。共时与历时的资料都掌握,才能确定自己的研究点究竟是否有价值。至于说原著与论文,个人觉得从原著中找灵感再到论文中找一个背景依托,也不错~
于我们专业而言,更是尴尬:隶属中文系,很多人外语水平不够就只能等待被翻译过来的东西,那样就太过被动。而外语系考过来的,理论水平往往也不行,没有太专业的学术训练。
说到底,尴尬的东西太多,制约学科发展。研究生培养还是大问题~
 

scorates

普通会员
回复: 关于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想法

对楼主反映的现象深有同感。我觉得原因在于很多都是在混文凭而已,真正感兴趣的不会这样
 

belborn

初级会员
回复: 关于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想法

深有同感,首先,原版材料一定要读,但由于国内的培养方式导致许多学生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采用二手材料,这也是无奈之举。
另外,的确存在很多只为文凭不为兴趣的研究生,但这个很大程度上与当前社会就业形势密切相关,
个人认为,研究生培养的确需要重新反思。
 

谈社会

初级会员
回复: 关于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想法

这个时代所谓被社会承认的学术是什么?若回答了这个问题,一切都不难理解了。至于接不接受这一的游戏规则那是个人的事情。我只能说很无奈。因此,读博士某种意义上成了与自己的学术兴趣背道而驰的选择,悲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