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智商测试:科学还是伪科学?

tillich

高级会员

□ 江晓原 ■ 刘 兵

《智商测试:一段闪光的历史,一个失色的点子》 [美]史蒂芬·默多克著 卢欣渝译 三联书店出版 定价:20元

□ 刘兵兄,我发现我们“反科学文化人”中好像很少谈论“智商”之类的话题,也不会像某些喜欢“暴打科普”的人,为了“衬托自己英俊的科学面庞”而动不动说别人“弱智”、“脑残”、“白痴”、“文科傻妞”等等。所以,当你告诉我这本《智商测试》非常好看时,我还略感意外,心想怎么连你也对这个玩意儿感兴趣起来了?等到看了这书,才发现确实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情形似乎与书中所述美国的情形还有相当大的差异。在美国,遇到入学、求职之类的事情,都可能面临智商测试,所以五花八门的“智商培训”班在美国也很多。而在中国,起码在入学、求职之类的事情上还不会遇到智商测试。当然在国内许多杂志上,类似的测试也经常可见,不过那只是让读者做着玩玩的,不会当真。所以在中国好像也还没有见到“智商培训”之类的玩意流行起来。
■ 我想是这样的:当我说此书很好看时,是因为看到此书恰恰是对于智商测试这一颇有科学主义味道的“科学”的深刻反思,而你对我的推荐感到意外,恐怕是把此书又想像成一本鼓吹智商测试的著作了吧?
在此之前,我也曾从别的渠道听说过有人对于智商这件事有所反思,但一时却没有读到相应的材料,而读到此书后才发现,这种反思可以如此有力,对于现在人们通常不会质疑的“智商”概念可以有如此的颠覆。
像智商这种东西,在观念的层面上,我们这里似乎也还是颇为深入人心的,你举的那种动辄说人“弱智”的例子,不就是这样的实际反映吗?另一方面,此书又不是只谈智商,而且还连带地谈及了与此关系密切的标准化考试问题,而这样的考试,在我们这里所产生的危害,可就不只是一般性的问题了。
□ 我们不是提倡“适度讲科学”吗,因此即使你向我推荐一本“鼓吹智商测试”的著作,我也不会感到意外。令我稍感意外的,是以为你在时尚方面又更上层楼了——因为我经常是在那些寄赠的时尚杂志上看到这类测试的。
当然,事实上只要你开始读书的“前言”,你就会知道作者是要对智商测试这件事情进行反思了。本书的原文书名也表明了这一点:IQ:ASmart History of a FailedIdea。中译本译成《智商测试:一段闪光的历史,一个失色的点子》,不能算非常准确,但大体还是传达了作者的主要意思。
智商问题相当复杂,因为这牵涉到伦理道德问题,而且相当难以解决。例如,美国和其它一些国家,都曾经有过允许对白痴或智障患者进行绝育手术的法律,而纳粹德国则变本加厉地推行这方面的法律和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人在第三帝国的领土内对40万人实施了强制绝育……比其它所有国家完成的总数还多。”这种对智障者强制绝育的法律和政策,很容易引导到对智商测试本身的质疑:究竟凭什么可以宣布一个人是智障呢?
■ 如果智商测试是成立的,在应用时也会出现伦理问题,今天更为时髦的基因测试的社会应用也面临着相同的困境。更不用说,这种所谓的“科学”测试,就其基础和可靠性而言,在实证研究上被剥去了以科学名义的装饰之后,它本身又是那么的不确定、不严格,那么的不“科学”。
在书中我们甚至看到,这种学说的起源和发展,本是由于一些心理学家为了自己的饭碗和经费而“建构”出来的。这似乎也提示着一种颇为普遍的“规律”:一但去掉了原先对科学的迷信,而进入到对“科学”本身的具体研究时(在SSK领域这类案例研究尤其众多),人们就会发现,原来想象的那么“严谨”的研究,实际上总有那么多不严谨、不科学之处。
至于你说的当下时尚,也同样折射出对科学的这种在深层意义上的迷信,以致于在表面上看起来不那么科学甚至很有些“伪科学”、“迷信”味道的时尚测试中(如对于性格、命运、爱情等等的测试),却也仍然在外形上大多采用类似的那种标准考试选择题的方式,从而让形式与内容之间呈现出如此尖锐的矛盾。
□ 这里有两个层次的问题。本来,即使智商测试真的是“客观的”、“科学的”,应用时也必然带来伦理道德问题(一些科幻作品中所忧虑的未来世界的“基因歧视”也有类似的伦理道德问题);而一旦认识到智商测试本身就是不严谨不“科学”甚至颇有些“伪科学”色彩,那应用它时的伦理道德问题就更为严重起来了。
这使我想起前几年指导的一位博士生,他曾在论文的初稿中写过这样两句话:“有政治上正确的伪科学,也有政治上不正确的真科学。”这两句话我非常欣赏,可惜他在定稿中却删去了。如果要玩弄概念组合的游戏,我们当然还可以补充另外两句:“也有政治上正确的真科学,更有政治上不正确的伪科学”,这样就全面了。套用上述概念组合游戏,那么智商测试即使是“真科学”,应用起来也很容易陷入政治上不正确的状况,而倘若它其实是伪科学,那就更容易成为“政治上不正确的伪科学”了。
■ 或许,你已经把智商测试定位在政治上不正确了?但不管你怎么定位,从我的阅读感受来说,还是觉得作者试图在告诉人们,经常为我们不加批判地接受甚至于迷信的“智商”本身,连同对它的测试,本来就是相当不科学的。这种本来就不够科学而且在应用中又会带来诸多伦理问题东西,是具备了我们应对之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双重理由的。
此外,我更感兴趣的还包括在此书中由智商测试的话题所延伸出来的讨论,我甚至想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谈由此书引发的对我们现有考试方式的质疑。作者对那种形成于美国的,与智商测试相关的标准化考试,曾有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评论:只有美国人才会发明出这种荒谬的考试方法。
而恰恰是在我们这里,把那种标准化考试发展到了几乎是无以复加的极致。
书中,学术研究的内容,学术的批判和反思都相当有深度。这也让我们联想,如今在我们这里“标准化的学术”大行其道、繁荣昌盛的时候,为什么像这样好读并且更有意义的著作却是凤毛鳞角呢?这与我们在教育和其它领域大力推行和采用那种所谓“科学”的标准化测试和考核方式,是否亦有密切的关系呢?
 

greatwind

知名会员
回复: 【ZT】智商测试:科学还是伪科学?

有一种观点,现在在我心中越来越明晰,那就是不单单是智商是个failed idea,而是整个智商概念更广泛意义上的母体--科学心理学---本身都是一个failed idea。科学心理学的壮大,在我看来是始于一种科学革命这一历史潮流过程中,热情过度高涨的产物。这种产物又被某些经济和政治利益既得体所放大(主要指那些在心理学系混的好像人模狗样的教授们)。最近关注一些号称是新世纪心理学革命的积极心理学的东西(一直一来我对积极和消极的两极分法都不太感冒,但是现在因论文需要不得不关注),居然发现心理学界的玩法非常有意思。一方面,积极心理学致力于批判传统实验心理学,说他们把自我反思的意识排除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结果把人变成动物和机器,而把自由、权利、彼此的责任还原成基因和环境的幻象。实际上,这种批判即使在心理学内部也很悠久了,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存在人本主义本身就是靠这中批判起家的。但是,另一方面,积极心理学的缔造者们提起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时候,常常有一种只是作为历史根源不得不提的感觉,言辞之中对人本主义颇为不屑。他们认为人本主义已经式微(我个人实在不敢恭维这种漠视,并把这种做法当成有意为之),原因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不重视经验数据基础的积累,常常只流于思辨。积极心理学的口号于是就变成,要用客观的、科学的、经验的方法研究主观,以此完成人本主义因自身先天缺陷而未完成的心理学革命。他们把文章和口号都做足了,还不忘了再加上一句:革命之路其修远兮。积极心理学就这样又可以忽悠很多脑袋发热的年轻人了,于是居然在2006年成了哈佛大学最热门的一门课。然而,我认为积极心理学只能算作是心理学本身的一种垂死挣扎。事实到今天,我认为在大方向上发展趋势已经非常明晰,即行为主义的成熟,把一部分心理学划归了生物或行为科学,人本主义的深入,把一部分心理学划给了哲学的应用(就像牧师是对基督教哲学的实践者一样)--这一部分主要针对的是心理咨询领域。而剩下的那一部分,两边都不想去,却两头都想得的那部分,只能被化作伪科学了,这就是积极心理学的归属,和建立在智商和人格测量上的心理学一样。
 

yingjinstein

知名会员
回复: 【ZT】智商测试:科学还是伪科学?

心理学问题比较复杂,需要认真研究才可以做评论。当然现在的心理学现状里有很多不太成熟的地方,但这并不等于说它未来无法摆脱炼金术的阶段而演进为堪和化学类比的成熟科学。
 

greatwind

知名会员
回复: 【ZT】智商测试:科学还是伪科学?

"心理学问题比较复杂,需要认真研究才可以做评论。"
请问yingjingstein如何看出我没有认真研究就做了评论呢?此外,再请问,如何才叫认真研究呢?那么最后问,yingjingstein只是给了一个结论“这并不等于说它未来无法摆脱炼金术的阶段而演进为堪和化学类比的成熟科学”,那么你的证明和推论在哪里呢?我的回帖中,里面有非常具体的观点和推理,yinggingstein的反对能不能具体点儿呢?
ps:我暂时不给yingjingstein感谢或反对,但是我一定会给一个感谢或反对的。希望yingjingstein能针对具体问题给出认真回答。
 

yingjinstein

知名会员
回复: 【ZT】智商测试:科学还是伪科学?

"心理学问题比较复杂,需要认真研究才可以做评论。"
请问yingjingstein如何看出我没有认真研究就做了评论呢?此外,再请问,如何才叫认真研究呢?那么最后问,yingjingstein只是给了一个结论“这并不等于说它未来无法摆脱炼金术的阶段而演进为堪和化学类比的成熟科学”,那么你的证明和推论在哪里呢?我的回帖中,里面有非常具体的观点和推理,yinggingstein的反对能不能具体点儿呢?
ps:我暂时不给yingjingstein感谢或反对,但是我一定会给一个感谢或反对的。希望yingjingstein能针对具体问题给出认真回答。
你这样说话就情绪化了,没有意思了。我的意思无非是说,心理学毕竟是目前在西方如日中天的一门学科,随意否定是危险的。这无非是一种治学态度的表达而已。比心理学看上去更不靠谱的学问多了去了,如人工智能,但对于新思想,乐观其成的态度总比横眉冷对的好。总之不要急着在做科学的人面前露出文人的尾巴。这东西还是多藏着一点好。
 

greatwind

知名会员
回复: 【ZT】智商测试:科学还是伪科学?

“你这样说话就情绪化了,没有意思了。”-----------------如果您的意思是指我的情绪过于冷静了,那么我赞同你的说法。
“心理学毕竟是目前在西方如日中天的一门学科,随意否定是危险的。”----------您对我否定心理学的判断,以及对我情绪的判断都非常的随意。我声明一句,我根本就没有否认心理学,我否认的是科学心理学。鉴于您给出的反对,和对别人文章的解读都非常随意,那么我在强调一句,我反对科学心理学,但是我不反对心理学的科学进取心,这就像哲学也努力把自己做的像科学一样。但是,科学进取心的科学和科学心理学的科学是完全两回事,前者是一种对确定性,明晰性的追求。而后者是一种对自己地位的标榜。心理学家如果注重的是科学的进取心,那么其在现状下就不会自称自己研究的是“科学心理学”,只有那些要通过科学二个字来骗取某种利益的人才会标榜科学两个字。
“这无非是一种治学态度的表达而已。比心理学看上去更不靠谱的学问多了去了,如人工智能,但对于新思想,乐观其成的态度总比横眉冷对的好。”----------首先逻辑上别人道德败坏,不会成为你道德败坏的充分理由。此外比心理学不靠谱的学问多了去了,这一点作为心理学专业出身的我,还真不敢苟同,我看到的是心理学把那些不靠谱的学问都整合到自己的门下,然后还要挂上一个科学的名号。您提到搞的炼金术就被荣格给挂上了光荣的口号,(当然,荣格本人只是给这样一个现象的研究一种正面的意义,这本身并无可厚非,但是荣格弟子们号称沿着荣格却,一路把路走歪,以至于要靠返祖来治病,这是事实)。最后,以心理学为法定专业的我,不更应该关心心理学中的各路邪门歪道么?(现在正在美国如日中天的积极心理学就是其一,但是如日中天要看在什么范围内说,在心理学新生中如日中天,和在心理学教授们如日中天,以及在学术界中---自然科学、哲学等等广义的学术,而非只心理学---如日中天完全是不同的事情。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学新生中是如日中天了,但是在心理学教授里暂且只能号称形成中的第四势力,和前三个势力比起来远没有如日中天。而在整个学术界中如日中天的心理学趋向,还是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而行为主义是闹着要和心理学分家最凶的人,人本主义只在实践上称自己是心理学,学问上则称自己是哲学,精神分析是被科学心理学骂的最凶的,但又是心理学对人文社会学科--哲学、文学、社会学等---贡献最大的一种。而所谓的第四势力积极心理学,不过是靠偷换概念而来的,我不认为他会如日中天)
“总之不要急着在做科学的人面前露出文人的尾巴。这东西还是多藏着一点好。 ”--------到底是谁露尾巴了呢?门缝夹着舒服么?
 

yingjinstein

知名会员
回复: 【ZT】智商测试:科学还是伪科学?

心理学在60年代经历了一个功能主义的转向,尔后真正科学的心理学已经由认知心理学代表。认知心理学目前热得一塌糊涂,和人工智能、语言学和神经科学多有交叉。国内缺乏认知心理学的系统训练,只能搞一些精神分析的破烂,这不等于心理学本身出了问题。你前面说的那些心理学分支,没有一个切中目前的主流,而只是汉语学界贩卖的过时的东西。读心理学还读荣格?拜托,得读司马贺和明斯基。关于现在主流心理学做啥,读读哲学家但尼特的《CONSCIOUSNEES EXPLAINED>也可以知道大概。

另外别拿自己的专业说事。国内的文科要学点东西,都是自学,上课的课程只有干扰作用。
 

greatwind

知名会员
回复: 【ZT】智商测试:科学还是伪科学?

呵呵,看到我希望的讨论是不会有了,我也《随便》说两句。

“心理学在60年代经历了一个功能主义的转向,尔后真正科学的心理学已经由认知心理学代表。认知心理学目前热得一塌糊涂,和人工智能、语言学和神经科学多有 交叉。“------那么我请教这位老师三个问题1.认知和认识两个概念是什么关系。2.行为主义的认识论或认识论的行为主义,指的的是什么?其和认知心理学中的倒退现象有什么关系3.现在认知心理学中最热门的元认知指什么?(换汤不换药的把戏早就有了,如果还看不请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式通过康德的先验论承接到中世纪对上帝的研究,真是枉读了一番哲学,顺便提一句认知心理学的热度和宗教至今在美国的有广泛的市场是有共同社会背景的。实际上,作为对行为主义反动而出现的认知心理学,其和我批判的积极心心理学的背后动机是一样的,都是要脚踏两只船。我还要顺便提一句,认知心理学也曾经要号称自己是第四势力,同时和积极心里学竞争第四势力的还有超个人心理学。在心灵哲学和认识论方面现在发生的革命是把认知心理学打回娘胎行为主义那里去,哲学家谈论的认识心理学,现在是一种行为主义趋向的,包括那个楼上老师提到的丹尼特。而心理学系的认知心理学家,还停留在要对抗行为主义的层面。我想提醒这位老师一件事,就是虽然心理学研究认知,哲学也研究认知,但是两者研究范式绝对不是一回事,并且无论是积极心理学学、认知心理学和是超个人心理学,我还看不出谁能成为法定第四势力,至少认知心理学只能挂在行为主义势力屁股后面而不能自立门派,这在心理学系也已经是不挣的事实了。)
“国内缺乏认知心理学的系统训练,只能搞一些精神分析的破烂,这不等于心理学本身出了问题。”----国内主流心理学80%被认知心理学所把持,你的尾巴又被夹住了,你看看国内最权威的心理学期刊《心理学报》就知道了,应用之类的文章基本找不到,基本全是认知心理学研究范式下的东西。而恰恰是在美国,也就是这位老师鼓出认知心理学盛行的美国,60%的心理学家是临床心理学家。此外,我凭记忆来随便说一个我认为的事实,就是美国已经取消了自然科学基金对心理学的支持,也就是在某种程度上不承认心理学是自然科学。
“读心理学还读荣格?“----------读心理学的还有什么不能读的么?什么东西和心理没关?
“读读哲学家但尼特的《CONSCIOUSNEES EXPLAINED>也可以知道大概”--------呵呵,开书单谁不会?我喜欢的多了,不但丹尼特,还喜欢维特根斯坦、塞尔、平克、丹尼尔。。。。。有用么?我还读罗蒂,最近专心研究布兰杜和麦克道威尔,说这些有用么?首先这些全是哲学家!其次,这些人基本都不乐意被称为心理学家。除了平克要跑到心理学系里瞎混。

ps:以下内容来自yingjinstein在有关德国哲学危机的另一个帖子,我对此帖表达的观点非常赞同,也就是少喊些口号,书名主义,多自己直面问题,用自己的话把具体的论证交待出来,这也是我希望的交流。现在实在看不出来yingjinstein能按自己的所说的去做。难道yingjinstein所希望的讨论就是让我去读丹尼特,而关于这种讨论方式,我只能以让yingjinstein去读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第五章的方式来回应,否则我只能挂免谈牌了。当然,这个种心理现象非常普遍,用大白话可以说是言行不一,用精神分析的专业术语可以说成是行动化,背后承接的是意识和潜意识的冲突,用认知心理学的术语可以说是认知失调,用现代分析哲学的话语可以说这是以言行事和以事立言的双向建构。。。。。。。。yingjingstein你喜欢那种描述呢?你听得懂哪种呢?

“当下问题是啥?实际上这就是美式哲学和德国哲学的差异体现。美国哲学认为,哲学家所关心的事情完全可以用大白话说出来,并且让日常百姓也意识到这是问题。 哲学家不追求那种小圈子里的深刻,哲学家追求的是清晰。比如伦理学的问题,功利主义和义务论之间的差异,美国人就主张从日常的小例子出发理解,而不要动辄 说啥边沁啊康德啊。因为即使世界上没有边沁和康德,这些问题还在那里。
这些问题中有一些的确比较永恒,比如功利主义和边沁的问题,比如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比如共相啊,时间啊啥,也有一些问题比较新锐,比如量子力学中的哲学 问题,进化论中的哲学问题。美国哲学主张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覆盖。比如形而上学、知识论、宗教哲学就处理一些比较老的哲学问题,科学哲学的一些分支处理新 的问题。个别的学者也有做老的问题的,也有做新的问题的。
美国人和德国人之间的最大分歧不在于别的,而在于两个问题:
第一,美国人认为我们要像亚里士多德一样思考哲学问题本身,而不要过多地去思考亚里士多德。
第二,美国人认为我们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哲学思维超越那些圣贤。我们也可以是圣贤。
现在德国哲学的问题是不思考哲学问题,甚至不思考哲学史上的那些问题,他们思考的是:圣贤是如何思考问题的。
我怀疑,即使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圣贤复活,也会认为美国哲学在精神上更接近希腊人。大家得记住,大哲学家之所以是大哲学家,肯定不是因为他们首先是哲学史 家。他们之所以连带地是很好的哲学史家,也往往是因为他们首先是更好的哲学家。 ”
 
由版主最后修改:

yingjinstein

知名会员
回复: 【ZT】智商测试:科学还是伪科学?

楼上说的太乱了,似乎不是为了说论点,而是为了证明自己如何如何。我发帖的目的只是希望别太在议论中夹杂过多的情绪,别太带个人色彩。另外,我就提到了一个哲学家,但尼特,你扯罗蒂干嘛。但是他写的书在哲学圈子里的评价往往是科学内容太多,哲学论证反倒晦涩。读他的书无非可以迅速把握很多学科的大致情况,他本人并不是典型的哲学家。至于把他说成是行为主义,恐怕不妥当,他自己有过一段评论,认为自己只在一个维度上有点像行为主义。此外,他的不少书可以当科幻书和科普书来读。认知主义的兴起的背后动因主要是被人工智能带动的,60年代很多人都认为认知的实质是计算。所以认知主义的实质是计算主义。虽然计算主义现在面临着很大的批评,但仍然很难说一定就错了。
现在吃心理学饭的人是否拿得到资助,我不关心,因为我不吃这碗饭的。但心理学和吃心理学饭的毕竟不是一回事情。明斯基和司马贺的很多著述算是心理学性质的,但是他们主要在计算机学界混饭吃。现在在认知科学大家庭里最热闹的是神经科学,但掺杂了很多神经科学内容的神经心理学也算是心理学。
可能我们的分歧在于,你说的是心理学的现状,而我说的是心理学的发展趋势,而且我心目中的理想心理学乃是处在认知科学大家庭中的心理学。我理想中的心理学训练肯定得包括一定的神经科学的训练和人工智能的编程训练。当然大家可以不赞成我这种把心理学认知科学化的主张,因为这个问题本身还是开放的。
另外你引用我在别的地方说的话,根本看不出能够论证什么东西,好像就是在撒娇一样。
 

greatwind

知名会员
回复: 【ZT】智商测试:科学还是伪科学?

呵呵,讨论了这么多终于看到了yingjinstein的具体论点了。

“我理想中的心理学训练肯定得包括一定的神经科学的训练和人工智能的编程训练。当然大家可以不赞成我这种把心理学认知科学化的主张,因为这个问题本身还是开放的。”---------------对于认知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的编程的重要性我不持任何怀疑态度,但是我质疑的正是为什么要把这叫做心理学的一部分,而且要挂上科学两个字。就拿人工智能来说,本来认知、记忆、编码、信息、存储等等是人用来发明计算机构想出来的,然后认知心理学用这些概念来描述人自身,实际上就是把人等同计算机。问题不在于这种类比是否有用,显然其是有用的。问题在与这种描述能不能说是对心理的研究。首先,在逻辑上是人创造了计算机,然后又自己把自己认同做计算机,这本身就有一个把认识和认识产物混同的危险。其次,即使我们有完备的认知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编程手段,并且可以完全用程序和神经来描述整个的脑部运作,那么是不是就等于我们认识了心理了呢?或者说机器也可以有感情了呢?事实上问题在于,即使我们完全知道了大脑的程序和运作,我们也无法知道其中保含的意义。我们可以复制一个机器,让其在一个刺激输入后,如同人一样的喊出“痛”这个词,但我们却没有勇气去说机器懂了这个痛字的含义,懂得这个痛字含义的是作为人的听者,他听到机器说“痛”,他理解了机器受到了什么刺激。但是我们能说机器像这个人一样理解到了这个刺激了么?罗蒂先生把这个问题称作洛克在说明和证明之间的混淆,也即认知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编程是一种说明运作是如何可能的事情,但是却不能证明心理是什么。证明是一种社会性事物,只能在一种包含文化和历史的社会背景中去在人和人之间完成。用我自己的方式来理解就是,马克思所继承的黑格尔那一部分是正确的,即唯物主义必须要把时间轴纳入自己的理论构建中,才能彻底的完成一种去唯心主义神秘化的使命,也即要把历史和社会发展纳入唯物主义理论建构的范畴。我认为,麦克道威尔那本《心灵与世界》所致力的也是这么样的一种理论构建。他把自然分成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第一自然就是不包括时间轴的自然,第二自然则是人在历史活动中建构的自然。我不否认在第一自然层面的研究的重要性,但是我不认为研究了第一自然就等于研究了第二自然,我更不赞同可以用研究第一自然的方法去研究第二自然。而这些恰恰是可学心理学进取心中的逻辑硬伤。

ps一句:我还是不认为科学心理学家不能理解上述质疑,他们的智商估计大都在我之上。我认为问题还是来自于维特根斯坦的总结:“哲学的困难不是理智上的困难,其要求的不是理解上的弃绝,而是情感上的弃绝。弃而不用某个表达式,可以像忍泪或制怒一样困难。”,对于那种皈依了“科学”二字的心理学家来说(很不幸,大多数理论心理学家--非应用心理学学家--都皈依了科学两个字,正是这种皈依才让心理学从哲学中叛逃了出去,把有关意识问题的研究自然科学化是心理学得以独立存在,而不是回到哲学娘胎中去的唯一理由),也正如维特根斯坦的描述:“至于另一些人,他们的全部本能都是生活在羊群之中,这个羊群创造了这种语言,把它当做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对这些人,你无能为力”。这本身不就又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人的问题,或是心理的问题无法还原为逻辑和符号,很大程度上其是一种饱含感情的信仰问题。而事关信仰的问题解决,其不是靠大脑神经按什么程序来运作,其靠的是他人的意见、同情、理解、奉劝、嘲讽、戏弄、支持、赞美。。。。。也就是靠人与人各自信仰中的碰撞。
 

yingjinstein

知名会员
回复: 【ZT】智商测试:科学还是伪科学?

好吧,总算谈到了一些真正的问题,这就是对于功能主义是否能够给出一种完备的心智理论的问题。这是一个超级的哲学大坑,你说的罗蒂还不是这里面的代表人物。心智哲学里的NED BLOCK ,THOMAS NEGEL, DAVID CHALMERS都认为功能主义的解释无法说明心智的主观感受。对于这个挑战,主张功能主义的FODOR 觉得很无聊,而主张神经科学还原主义的CHURCHLAND 夫妇觉得可以有办法回应。总之,那种编程式的功能主义是否可以建立起一种对机器和人都有效的心理理论,还是在激烈地争议中,根本无法在这里详细展开。我赌功能主义是对的,但是我也没有时间在这里详细说理由。神经科学还原主义可能也是对的,但这种学说无法建立起对于人和机器都适用的理论。
我说的认知科学化的心理学为何还叫心理学?因为我相信心理学有超越于生物学实现机制的某种自主性。这也是功能主义立场决定的。至于为何这种意义上的心理学还得学神经科学,乃是因为我们还是需要知道高阶层的心理表征是如何和神经活动相互联系的。

另外引用维特根斯坦并不能强化你的论证,首先他不是一定的,其次他的话允许多重解读。麦道对于两个自然的区分,其实未必和机器功能主义不相容。智能机器当然也有第二自然,比如机器也可以后天学习,通过后天学习获得一些禀赋。
另外我虽然是职业学哲学的,但是我发现影响我的人和影响你的哲学家根本不同。罗蒂对我有点影响的地方是政治哲学和文化哲学,与之对比,我觉得他对于心智哲学的批评太随意,太不严肃。而且主流学界几乎没有把他的这一部分当回事情的。至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传统,那可以被解读的可能性就更多了,我读黑格尔的《逻辑学》就觉得有很多启发,可以用来照亮人工智能中的知识表征设计。
 

greatwind

知名会员
回复: 【ZT】智商测试:科学还是伪科学?

呵呵,赌博事我就不参与了,这又是一个绝对信仰问题。不过我确信真理是被建构的,而不是等在哪儿等谁去发现的,也就是真理是永远为未来开放的,这是罗蒂教导我的,这是我的一个信仰。如果说罗蒂对你影响大的是其文化哲学和政治哲学,我的感触是他从《哲学与自然之镜》开始,到《偶然、反讽和团结》,再到后期的《铸就我们的国家》是一脉相承的,不理解其认识论,很难把握其政治哲学的坚决性。我个人也从罗蒂的发展脉络中体会到了康德为什么先从《纯批》开始,由认识论一路走到道德哲学,政治哲学---因为我的认识是有关认识论的思考是道德哲学的基础,道德哲学最后要为政治哲学打下基础,而反过来,认识论只有在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中找到自身的意义,单纯的认识论是毫无价值的。

此外,我个人哲学功底着实一般(就如您对心理学的功底我看实在一般一样,不过我的是硬伤,您的是软伤,因为您在哲学层面对心灵问题的思考已经足够了,没有必要去掺和心理学家那些乌七八糟的胡思乱想。当然,前提是您如果对弗洛伊德、拉康和一些人本主义所倡导的治疗学派不感兴趣的话,就像您对荣格这个每本美国标准教课书中都会花一篇去介绍的人物不屑一顾一样。在我认为这些和行为主义一起,是心理学的一个重大贡献,尤其是心理学在丧失了行为主义的所有权以后,我认为留下来的只是临床实践这一块是不可取代的),而且口味也许有些怪异,所以我个人一方面承认学识不足,但另一方面却对评判谁谁谁不是主流方面不太感冒。比如你对罗蒂的评判,显然是够主流的,但是我在麦克道威尔《mind and world》的前言里真真切切的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就是他读了三到四遍《哲学与自然之镜》。而这本书确确实实也算做我哲学方面的启蒙书,我也看过四遍,所以我对麦克道威尔感到特别亲切,也是我特意注意他的书的一个原因。此外,作为罗蒂的学生布兰顿也很有意思,我至少注意到过两次,他在困惑中提到自己不得不返回罗蒂来思考走出自己的困惑,并且这困惑是心智哲学方面的。我想,问题在于论证应该是私人的,讨论也是私人之观点之间的,而私人的观点的发展是一个偶然的综合作用的结果,牵扯到基因、文化、地理,还有您说的那种超越生物层面的自主性--这个在我的话语描述下就是突发奇想,胡思乱想,这是创造性的根源。所以,即使有主流,那么也是一种偶然的主流,也就是非主流的主流。所以论证在最私人的观点,和最公共的逻辑标准之外,不应该存在一个主流之说可以作为另外一个判断标准。尤其是说诸如主流哲学界从来没有把其当成一回事一样之类的话,这就像我认为主流心理学界很少把哲学界从康德起,到据我所知至少有胡塞尔、维特根斯坦和罗蒂明确提出过的一种对经验心理学企图的批判当成一回事,但是这根本不影响心理学家们(比如积极心理学家)号称自己在测量胡塞尔所说的现象,然后还要说上一句虽然胡塞尔本人不太会赞同这种做法,但是科学是发展的。就这样心理学以一种至胡塞尔本人的论证而不顾的姿态,随意的就把人家学问以一个立场性的结论就给发展了。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心理学系大多是在培养自己的学生学习一种羊的语言----不是反思的语言,是教条的语言。而我以一种心理学专业的身份在心理学界提出同样的批判的话,我的命运能比康德、胡塞尔等人好么?这也正是我为什么更愿意在哲学论坛上来讨论这些问题。但是,无论如何,在心理学界我这也是确确实实的不被主流赞同啊!但问题不正是,如果大家都合主流了,那就真河蟹了,河蟹了我们也不就丧失了胡思乱想的自主性了么?
 

yingjinstein

知名会员
回复: 【ZT】智商测试:科学还是伪科学?

我已经说过了,我说的心理学是认知科学大家庭里的心理学,这种意义上的心理学自然得不屑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但能够占据科研前沿的也是这一部分。最近的热门是认知心理学和进化的热门,也就是进化心理学,在美国也衍生出了一个大分支。所以我说的心理学和你学的的确不一样。
另外罗蒂的认识论——罗蒂似乎没有认识论,他自己也不会承认。那些对于心智哲学的批评不是认识论,认识论和心智哲学乃是两个哲学分支。不理解他的哲学的一部分,也不会理解另外的部分——暂且不管这对不对,至少我的意思是:拒绝他思想的一部分,不影响接收他思想的另一部分。你的意思和我想说的意思不搭边。
麦道作为哲学入门,的确够可以的,他的书以晦涩著称,一般在西方学界很少把他看成入门哲学家。另外他的书的中文译本不可看。错得很多。我见过很多很不错的西方学者,都抱怨他的书难懂。呵呵。
读心理学应当注意的哲学家是FODOR 和CHURCHLAND,他们的工作中的有一些是被心理学承认的,如F的心灵模块理论。
 

greatwind

知名会员
回复: 【ZT】智商测试:科学还是伪科学?

话不多说,我只澄清几个你对我观点的误读,就此作罢。
1.我在心理学系学的心理学不但包括人本主义,主要的还包括认知心理学,行为主义,精神分析,甚至还包括算命。
2.罗蒂反对认识论,这正是罗蒂研究认识论仔仔细细踏踏实实的研究结果,正是其对认识论的态度,我是在这一层意义上来谈罗蒂的认识论地。
3.我原文说的不指代不明确,其实我说的是罗蒂那本书是我哲学的入门,不是麦道。


ps:至于麦道有这么难懂么?《心灵和自然》我到没看出来,在这本书里我找到很多彼此认同感---说实在的麦道的观点和俄罗斯维果斯基学派的文化历史学派心理学的观点太神似了。
 

yingjinstein

知名会员
回复: 【ZT】智商测试:科学还是伪科学?

话不多说,我只澄清几个你对我观点的误读,就此作罢。
1.我在心理学系学的心理学不但包括人本主义,主要的还包括认知心理学,行为主义,精神分析,甚至还包括算命。
2.罗蒂反对认识论,这正是罗蒂研究认识论仔仔细细踏踏实实的研究结果,正是其对认识论的态度,我是在这一层意义上来谈罗蒂的认识论地。
3.我原文说的不指代不明确,其实我说的是罗蒂那本书是我哲学的入门,不是麦道。


ps:至于麦道有这么难懂么?《心灵和自然》我到没看出来,在这本书里我找到很多彼此认同感---说实在的麦道的观点和俄罗斯维果斯基学派的文化历史学派心理学的观点太神似了。
读书不是为了寻找认同感而读的,至少读分析哲学的书,关键是看懂里面的论证,论点是啥未必重要。麦道的书被认为是是难的,主要就是认为大家从中重构出论证不是很容易。另外别太把你自己学的心理学当回事情,因为从你的知识背景来看,你不是很懂认知科学。当然,国内也缺乏这方面的教学资源。至于罗蒂,不说了,在美国主流的哲学圈子里多提他的名字都不是太合适。拿他的书做哲学入门是很悲惨的。这仅次于拿黑格尔做哲学入门。
 

greatwind

知名会员
回复: 【ZT】智商测试:科学还是伪科学?

“论点是啥未必重要。麦道的书被认为是是难的,主要就是认为大家从中重构出论证不是很容易”---------呵呵,这句话很关键。我的感觉恰恰是我从你的发言中重构出论证非常困难,但是你观点显而易见。此外,我发现你对我的观点非常在意,而对我的论证总是忽略不记,以至于非常影响你对我观点的选择性解读(就拿你指责我对麦道的认同只是观点性上这一点,真不知你如何选取的你的解读,并且我个人认为从你第一个帖子给我反对时,你一直在进行观点上的反对,而不是论证上的反对)。这在我认为是好为人师的通病,对你的职业习惯我表示同情。

ps:此外,也很感谢你对我的同情,我不但拿罗蒂入门,黑格尔被我看作更进一步的启蒙者,是不是还有比我更惨的状况呢?拜托推荐一下,我好尝试进一步加深自己的悲惨性。无论如何,你对我悲惨性的描述我都很受用,并且你和我这么一个悲惨的人玩了这么久,以让我了解自己的悲惨状况,这种善意我心领了,故此致以深深的谢意。
 

yingjinstein

知名会员
回复: 【ZT】智商测试:科学还是伪科学?

我表达的是西方主流哲学教学的观点。一般哲学入门都会选PETER VAN INWAGEN的《形而上学》什么的,也就是选在世主流哲学家的主流著作。麦道的书是给高阶的阅读的,罗蒂是为了消遣阅读的。黑格尔比较难说,但是学习黑格尔必须放在学习分析哲学基本课程之后,否则很容易被他脑子搞乱。而且据我所知,美国主流哲学家的黑格尔知识非常贫乏。但这无所谓啊,领导哲学发展主流的就是NYU,RUTGERS,普林斯顿的人。
你说我好为人师,好像这些要求都是我提出似的。错了,我只是传声筒,大陆的学生要去美国拿PHD候选人的位子,就得按照人家的规矩来,我只是把我知道的他们的规矩复述一遍而言。
 

greatwind

知名会员
回复: 【ZT】智商测试:科学还是伪科学?

我说好为人师是通病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我自己好犯这病,所以希望这是通病。这事其实可以从另一方面看,至少我从您这里了解到了一些您眼中的美国主流的概况,不管是不是传声筒,您将这声音传过来我已经感到受益。PETER VAN INWAGEN我就没听说过。至于NYU,RUTGERS的领导们会有谁,我还真一个没有想起来,我算是井底之蛙了,希望您能再做一下传声筒,让我能领略一下主流的风范。先行谢过了。
 

yingjinstein

知名会员
回复: 【ZT】智商测试:科学还是伪科学?

我说好为人师是通病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我自己好犯这病,所以希望这是通病。这事其实可以从另一方面看,至少我从您这里了解到了一些您眼中的美国主流的概况,不管是不是传声筒,您将这声音传过来我已经感到受益。PETER VAN INWAGEN我就没听说过。至于NYU,RUTGERS的领导们会有谁,我还真一个没有想起来,我算是井底之蛙了,希望您能再做一下传声筒,让我能领略一下主流的风范。先行谢过了。
PETER VAN INWAGEN 是圣母大学的抬柱哲学家,他的形而上学导论在西方世界影响很大,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也拿其作为教材,效果不错。有北大出版社的译本。以下是版本信息:梵·因瓦根的《形而上学》(第二版,宫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此类教材里比较主流的而且有汉语译本的还是:路克斯的《当代形而上学导论》 (朱新民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知识论方面,我推荐波洛克的当代知识论》(陈真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说到在世的优秀美国哲学家,因为太多了,所以只好随便说一下:心灵哲学方面的金在权(韩国来的,但加入了美国国籍,Kim Jaegwon)、布洛克(Ned Block)、邱琪兰夫妇(Paul Churchland &Patricia Churchland);知识论方面的麦克道威尔(John Mcdowell)、德瑞特斯基(Fred Dretske);宗教哲学方面的普兰丁格(Alvin Plantinga);认知科学哲学方面的福多(Jerry Fodor)和丹尼特(Daniel Dennett);形而上学方面的齐墨曼(Dean Zimmerman),等等(这些哲学家中的很多人,都横跨几个哲学领域)。至于哪些学校的哲学系具体有哪些牛人,各大哲学系的官方网站上可以看到。 关于全世界范围内的哲学系排名,目前还缺乏权威的评议结构。而关于英语世界内的哲学系的评议,民间一般采信“哲学品酒师”网站(http://www.philosophicalgourmet.com/)的评议结果。需要注意的是,在2009年度的总体排名中,美国大学哲学系仍然占据了绝大部分领先的位置。前20位中只有英国的牛津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澳洲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以及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余下十六个位置都被美国人瓜分。排名比较靠前的美国哲学系包括:纽约大学、路特斯大学、普林斯顿、匹兹堡、密歇根(Ann Arbor校区)、哈佛、麻省理工、耶鲁、加州伯克利、加州洛杉矶、北卡(Chapel Hill校区)等
 

greatwind

知名会员
回复: 【ZT】智商测试:科学还是伪科学?

看到您的推荐,真是受益非浅。但是,我还是想回到本帖涉及的主题,还有就是我们引发争论的主题,由您提到的几位哲学家的观点向您请教。我暂时没有可能去读他们的原著,只是暂时在维基百科做一下预习功课,看看他们的主要观点,并抒发一下自己的感想,以希望得到您的批判和指正,进而有利于我下一步的阅读选择。

首先,我想交代一下我理解中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关键差别,和为什么我认为你提到的这些哲学中人的趋向都是把认知心理学打回行为主义那里去。这里要首先强调,认知心理学和认识论,或是认知科学是两回事。我先前提到过认知和认识的关系这个问题,这个答案在我认为是历史性的。虽然认知和认识的英文单词是同一个,但是认识是一个哲学中的名词,心理学中汉译为认知是为了刻意的和哲学化清界限,实际在英文世界里,经过心理学的发展,认识在心理学和在哲学的使用含义也不同,这伴随着心理学的一种取代哲学的企图。下面我谈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关系。科学心理学是从研究意识现象开始的,采用的内省的方法。而行为主义的口号就是意识不可能成为科学的研究对象,所以心理学作为科学之研究可以观察到的外界输入(刺激)和反应。而认知心理学对行为主义不满,认为单单看刺激和反应是不够的,要由刺激和反应来猜测主体内部过程,于是认知心理学又把动机、情绪、记忆结构等行为主义排除的东西从后门迎进来,并且不断的发明各种各样的认知结构,说这是对心理的科学研究。交代完我的理解后,让我们看看我在总体上是怎么看到您提到的这些哲学家总体上是要把认知心理学打回行为主义的娘胎那里去的(切记,哲学有关认知学科的思考和认知心理学不能简单等同):
Kim Jaegwon---He believes that any correct explanation for the nature of mind would come from natural science rather than philosophy or psychology。(注:我说过行为主义是心理学中闹分家最凶的,基本另立门户了。其实平克先生就是一个行为主义的代表,从最广的意义上讲,行为主义的研究策略我认为至今还符合其创立者华生说的一句话,就是科学心理学是生物学。)
Block is noted for presenting the Blockhead argument against the Turing Test as a test of intelligence in a paper entitled Psychologism and Behaviourism。。。。 He is also known for his criticism of functionalism, arguing that a system with the same functional states as a human is not necessarily conscious。。。。。。he has made a distinction between phenomenal consciousness and access consciousness,(这里我不继续引用,但是对其对现象意识和access 意识的区分,我认为和罗蒂对说明与证明的区分,麦道、塞拉斯、布兰顿对对规律的理性空间和规律的自然空间的区分,以及麦道对justification和excuplation的区分有紧密的联系,这种区分在我认为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现在的科学范式还没能把人与人的沟通,文化历史过程外化和量化,其研究层面还只局限于对个体内部神经冲动的建模研究,并没有扩展到在人际间的层面上对神经冲动建模。在现在的这种科学范式下,以功能主义的方式,我认为还不可能解决智力和心灵问题,因为功能主义本身是整体论的,什么时候这种整体论能扩展到整个社会和历史,什么时候才可能用功能主义解释智力和心灵。要达到这一本不是没有可能,所以我认为您赌功能主义是明智的,但是我认为等到了这一天,即使还以功能主义命名的话,那么也完全不同于您现在理解的功能主义。我现在能说的是,要达到这一天,要靠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共同发展才行。我认为戴维森和布兰顿在实用主义语用学的角度下构建的主体间的建构趋向,会为科学范式下研究主体间的神经冲动交互模式提供理论基础。所以,我认为kim少说了一句话,那就是,任何正确的解释,那么首先应该是一种哲学解释,然后只有通过自然科学研究让确定哪种解释可以获得了广泛的认同,成为共识。)
Paul Churchland &Patricia Churchland,这两人人都是eliminative materialism, which claims that everyday mental concepts such as beliefs, feelings and desires are theoretical constructs without coherent definition; hence we should not expect such concepts to be a necessary part of a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humans. Just as a modern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has no need for concepts such as luck or witchcraft to explain the world, Churchland argues that a future neuroscience is likely to have no need for "beliefs" or "feelings". Such concepts will be eliminated and in their place more precise objective phenomena, such as neurons and their interaction, should suffice. He points out that the history of science has seen many previous concepts discarded, such as phlogiston, caloric, the luminiferous ether, and vital forces.(我实在看不出其和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有什么差别,和认知心理学的主张有什么共通,其更应该是鲜明的反对人格、智力、气质测量吧,肯定还会对积极心理学不屑。我说过,行为主义,精神分析是源自心理学的,然后超出心理学对哲学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源自哲学的,是心理学积极接受哲学影响的结果。但是这三大趋向现在和科学心理学的关系都非常微妙)
麦道的故事我就不说了,他的故事我认为我可以说的比上面这些人细的多,这次我只粗略的说。
Fred Dretske这人在维基百科上查到的是他代表externalism,externalism is the theory that the contents of at least some of one's mental states are dependent in part on their relationship to the external world or one's environment。(很显然,行为主义是典型的externalism,因为行为主义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否认人的内在本性,强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家庭环境的决定性。华生哪句最著名的有关一打婴儿的话,我想您肯定知道。而认知心理学是典型的 internalism,本来它的出现就是不满环境决定论,要在刺激反应之间找一个内在本性。在这一点上,我认为维特根斯坦都是行为主义的,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一种语言学下的行为主义。实际上,标准的行为主义代表有两个,华 生和斯金纳,他们是最严格的行为主义。他们都非常关注语言在心理学中的地位,斯金纳某种程度上也致力于一种心理学中的语言学转向,当然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是 维果斯基做的最为出色)
宗教哲学的我先不讲,我对此了解最少,我对宗教的好感是最近才开始有一点点的,以后再说。
Daniel Dennett,你讲他自己说自己是某个维度的行为主义,他的东西我间接了解过不少,直接阅读的没有,说实在的读过一两次,觉得没意思,就像您说的太多的科普性的东西,反而别人对他的评论我觉得不错。我想,在我交代了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差别后,您会显然认同我他会站在行为主义一边反对认知心理学
那我们最后看看Jerry Fodor,这人罗蒂明确批判过,而我又没有读过原著,也许我会受罗蒂的影响而免于公正,但我实在不太喜欢他。Fodor argues that mental states, such as beliefs and desires, are relations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mental representations. He maintains that these representations can only be correctly explained in terms of a language of thought (LOT) in the mind. Furthermore, this language of thought itself is an actually existing thing that is codified in the brain and not just a useful explanatory tool. Fodor adheres to a species of functionalism, maintaining that thinking and other mental processes consist primarily of computations operating on the syntax of the representations that make up the language of thought.(我对福多的认识,基本和罗蒂一致,我认为福多的哲学是最符合认知心理学的口味的,他把信仰和欲望纳入行为主义的范畴,我不知道他在科学和哲学发展的现阶段如何能做的比认知心理学研究认知到研究元认知,再到元元认知,最后到元元元元。。。。。认知的状况能好到哪里去。你喜欢福多我知道,所以我前面问你的问题就牵扯到无限倒退的问题。您对罗蒂无视,但是我实在看不出罗蒂的具体反对福多的论证如何不具威力,这种无限倒退的问题早就反映中世纪讨论上帝的问题中了,要不然上帝也不会出来一个叫玛利亚的妈妈来给自己打圆场。我至少知道维特根斯坦和布兰顿都对福多的这种意图有同样的反驳)

(ps:以上所有英文全部来自维基百科)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