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人为什么会觉得空虚

小鸭子

普通会员
回复: 【原创】人为什么会觉得空虚

怎么说呢,首先感叹于LZ的拷问吧。很有意思。但是有一点我想说的是,中国的语言环境本就和外国的语言环境不一样,中国的诗歌翻译成英文我们读起来会怪怪的也是如此。所以,我理解中的意义,就包括了value,use,significance等。就比如楼主所参加的考试,于眼前而言,似乎没有意义,但是,又何尝没有意义?进入普林斯顿的意义,可以与进入国内某些大学的相比较,便可以看出来。你可以感受不同层次的精神文化的熏陶,可以接受不同于国内的对于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你可以以此为路径到达不一样的世界,这便是它的意义。这其实也是楼主第二条中所说的,追求享乐,追求自己天赋和激情的迸发,而这些事情,并不是在哪里都可以做得到的,不是吗。
这只是从很实际的方面来说。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就有关于我是我所是的观点了。关于摆脱人生的空虚,我有一个法子,却一直不愿意去实践,因为实践的后果,就把我自己变成了一个不平凡的人。平凡的人在日常生活之中,有许多琐碎而可笑的烦恼;然而,一个真正不寻常的人是无法同人群融合的。许多少年人想成为伟人英雄等不平凡的人,却不知这样的人无法在人群中逍遥自在。于是,少年人成年后,有一些当了隐士逃离闹世,享受独处;也有一些成为庸人;还有一些人耐着性子在俗人中过活。但是,即使是隐士,也需要靠着社会提供的生活资料与工具来生存,这样还是达不到精神上的完全独立。这是一种无奈……与其如此,不如大隐隐于市
我不敢同意楼上的观点。昨夜与一位朋友讨论有为还是无为,他便是典型的大隐隐于市,追求一种在人世中逍遥快活的人吧。如果所有的人的目标都在于能与人和谐相处或是过得逍遥自在,不说别的,单从大家都关注的精神层面的追求来说,何以提升?满足于个人小小世界的快活,也实在是微小的很。精神层面的独立,要如何独立?难道和他人没有干系,可以不受他人的影响,便是独立吗?如果每个人都如此这般,世界何以进步,文明如何发展?限制了人类的进步,便如井底之蛙,再多也只能看到头顶上那片小小的天空,这般的逍遥快活也没什么意义。需要依靠社会提供的生活资料与工具来生存就是无法独立吗?我以为,精神上的独立,便是明白自己的责任与价值,有独立与自主之能力。
当然,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正如人是无法独居的,个人无法与社会割裂开来,追求的意义与价值也便与社会紧密相联,社会的责任便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肩上。甜本身便与苦相伴而行。所以,我觉得,追求真正有价值的事情的过程本身就有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一直追求意义和价值的意义,还不如实实在在的做些能做的、该做的事情,就是去实践,但求问心无愧而已。




---------- 帖子增加于 08:50 ---------- 之前的帖子发布于 08:45 ----------

我以为,真正的哲学应该使人更好的生活。而如果一味的做些抽象的探讨,这种精神层面上的提升,不要也罢!太多的时候我们都习惯于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了。
 

伐木工兮

知名会员
回复: 【原创】人为什么会觉得空虚

仿佛纠缠精神集中或放松没什么大意思。企图通过澄清一个概念就能定义艺术那是天方夜谭。
但在我看来,老海同样犯着这样的毛病。“真理自行置入艺术作品”。真理当然指的是存在之真理。道理固然深刻,可也有其致命的弱点:一,用现象学的方法,悬置了艺术家;二,因此又悬置了技术。所以艺术品成了一个孤零零的东西,它仿佛从社会中完全独立了出来,它仿佛在一个没有人的世界中仍然是艺术品。而真理当然也就是“自行置入”,却不是被艺术家或者欣赏者置入,到头这真理竟不知是谁之真理?或者说,这真理竟不是人的真理。毕竟,“此在”仅仅是窥视存在的窗口,远不是存在的真理本身。
所以,对海德格尔来说,梵高的画究竟画的是不是农鞋,当然对他来说完全无关紧要。甚至那究竟是一幅画还是一双真正的鞋都不重要。对他来说,只要对一个对象(是不是艺术品不重要)还原回它的存在就够了。但他断言通过存在就已经找到了艺术的根源,这恐怕没有什么说服力吧??
老海自有其伟大之处,我这是只是试图指出他的片面之处,如有不妥请指正。
 

ryanch123

活跃会员
回复: 【原创】人为什么会觉得空虚

仿佛纠缠精神集中或放松没什么大意思。企图通过澄清一个概念就能定义艺术那是天方夜谭。
但在我看来,老海同样犯着这样的毛病。“真理自行置入艺术作品”。真理当然指的是存在之真理。道理固然深刻,可也有其致命的弱点:一,用现象学的方法,悬置了艺术家;二,因此又悬置了技术。所以艺术品成了一个孤零零的东西,它仿佛从社会中完全独立了出来,它仿佛在一个没有人的世界中仍然是艺术品。而真理当然也就是“自行置入”,却不是被艺术家或者欣赏者置入,到头这真理竟不知是谁之真理?或者说,这真理竟不是人的真理。毕竟,“此在”仅仅是窥视存在的窗口,远不是存在的真理本身。
所以,对海德格尔来说,梵高的画究竟画的是不是农鞋,当然对他来说完全无关紧要。甚至那究竟是一幅画还是一双真正的鞋都不重要。对他来说,只要对一个对象(是不是艺术品不重要)还原回它的存在就够了。但他断言通过存在就已经找到了艺术的根源,这恐怕没有什么说服力吧??
老海自有其伟大之处,我这是只是试图指出他的片面之处,如有不妥请指正。
艺术很难定义是对的,但关于海德格尔的艺术观这两点您恰好说反了。海既没有悬置艺术家,也没有悬置技术,相反,他正是循着尼采的思路,从艺术家,艺术创作过程来看待艺术品的。“真理”这个翻译很成问题,实际上是“真”。“真自行置入艺术作品”。亦即艺术家的创造状态,艺术的创造过程这种源初性的“真”“自行置入”作品,保留在作品形态中;欣赏者不叫“欣赏”或“体验”(海反感“体验”这个词),而叫“保存”,是对存在的保存。此在也不是窥视存在的窗口,“存在”不是与此在分离的被观看的某样东西,应该说此在的生存方式就是“在-世界-之中-存在”。
 

伐木工兮

知名会员
回复: 【原创】人为什么会觉得空虚

艺术很难定义是对的,但关于海德格尔的艺术观这两点您恰好说反了。海既没有悬置艺术家,也没有悬置技术,相反,他正是循着尼采的思路,从艺术家,艺术创作过程来看待艺术品的。“真理”这个翻译很成问题,实际上是“真”。“真自行置入艺术作品”。亦即艺术家的创造状态,艺术的创造过程这种源初性的“真”“自行置入”作品,保留在作品形态中;欣赏者不叫“欣赏”或“体验”(海反感“体验”这个词),而叫“保存”,是对存在的保存。此在也不是窥视存在的窗口,“存在”不是与此在分离的被观看的某样东西,应该说此在的生存方式就是“在-世界-之中-存在”。
我实在看不出来海德格尔是从艺术家、艺术创作过程出发的。如果ryanch兄能给点文本论证,在下不胜感激。他的出发点毋宁是:从现有的艺术品出发。这才是走向艺术品本身吧?再说他对技术极其憎恨(对人道主义也极其反感),他怎么会对技术感兴趣呢?即使感兴趣,他也是在批评技术,什么座架啊图像时代啊。当一个艺术家把设计好的一台会呜呜冒烟的机器送到展览馆时,当沃霍尔把一大堆肥皂盒运进画廊时,海德格尔定会愤怒:这是什么玩意?!

“保存”似乎有翻译成“葆真”的。对存在的保存,这样说来存在倒像是一个东西可以保存起来似的。保存存在这种话我觉得几乎就是疯人疯语了。
 

巫仪

高级会员
回复: 【原创】人为什么会觉得空虚

我觉得海德格尔说的那个“艺术必须从艺术家创作的角度来把握”其实是强调了它的生命力。

但我想说的是:这也同时狡猾地暗中规定了它的视角必须是“陷于美之中”的,而非用分析的方法(比如弗洛伊德或苏俄形式主义)来解释它的,这和他的另一原则“要将别人视为形式的东西看作内容”是一致的。

R君,继续那个喜剧的问题:
喜剧依凭的“喜剧性”不在其主题(Theme)之中。悲剧里的感情,都是作为感情本身出现的。而喜剧里的情节和主题是弱化的,反而一个又一个的“笑”的场景才是喜剧的核心。比如在《威尼斯商人》、《驯悍记》、《爱的徒劳》中,男女主人公的感情如果换了,换成“纯洁的友谊”也完全可以构成“笑”的场景。所以“喜剧性”所依靠的力量不在于“主题”之中。
 
由版主最后修改:

ryanch123

活跃会员
回复: 【原创】人为什么会觉得空虚

我实在看不出来海德格尔是从艺术家、艺术创作过程出发的。如果ryanch兄能给点文本论证,在下不胜感激。他的出发点毋宁是:从现有的艺术品出发。这才是走向艺术品本身吧?再说他对技术极其憎恨(对人道主义也极其反感),他怎么会对技术感兴趣呢?即使感兴趣,他也是在批评技术,什么座架啊图像时代啊。当一个艺术家把设计好的一台会呜呜冒烟的机器送到展览馆时,当沃霍尔把一大堆肥皂盒运进画廊时,海德格尔定会愤怒:这是什么玩意?!

“保存”似乎有翻译成“葆真”的。对存在的保存,这样说来存在倒像是一个东西可以保存起来似的。保存存在这种话我觉得几乎就是疯人疯语了。
木兄可参见海德格尔《尼采》一书中的分析。

“艺术家的存在就是一种生产能力(Hervorbringen-konnen)。而‘生产’意味着:把某种尚未存在的东西设置入存在中。在生产中,我们仿佛寓居于存在者之生成,并且能够在那里清澈地洞识到存在者之本质。由于这里的关键是要把强力意志揭示为存在者的基本特征,所以,我们必须在成问题的东西最清晰地显示出来的地方着手来完成这项任务。这是因为,一切澄清活动必须由明入暗,而决不是相反。”(P75)

“但尼采艺术观的关键恰恰就在于:他要从艺术家角度来认识艺术及其全部本质,而且是有意识地、明确地反对那种从‘欣赏者’和‘体验者’角度来表象艺术的艺术观。尼采的艺术学说的一个主导命题就是:必须从创造者和生产者出发、而不是从接受者出来来理解艺术。”(P76)

“根据那个被拓宽了的艺术家概念,艺术是一切存在者的基本事件;存在者就其存在着而言乃是一个自我创造者、被创造者。但我们知道:强力意志本质上是一种创造和毁灭。所谓存在者的基本事件是‘艺术’,这无非就是说:存在者的基本事件是强力意志”(P77)

“‘艺术是生命的真正使命,艺术是生命的形而上学活动……’‘生命’不仅指狭义上的人类生命,而且可以与叔本华意义上的‘世界’等同起来的。尼采这句话听起来是叔本华式的,但它的意思已经是反叔本华的了。”(P77)

“尼采是‘在生物学上’来把握美的,这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问题还在于,在尼采那里,‘生物学的’,Bios[生命]、“生命”(Leben)意味着什么。尽管有种种字面假象,它们却并不意指生物学所理解的生命。”(P125)

“ 伟大的艺术及其作品……它们以作品方式使存在者整体的存在敞开出来,并且把这种敞开状态(Offenbarkeit)保存在作品中”(P90)
——可见保存的不是什么固定物的存在,而是活生生的敞开状态,也就是创造过程中的强力意志或者说生命。

“在他看来,艺术作品的作用无非是在享受者那里重新唤起创作者的状态。艺术的接受就是对创作的重新实行。尼采说:‘——艺术作品的作用乃是对艺术创作状态即陶醉的激发’。(《强力意志》,第821条)”(P128)

“若用公式来表达,我们可以说:凡充溢抑制自身而成简约处,就有伟大的风格。”(P148)
——这是与弗洛伊德/荣格的根本不同之处了。按照精神分析,“抑制”或“压抑”是社会文化等外界因素对自我人格心理产生的作用,而尼采和海德格尔则把艺术的抑制看成“自行抑制”。自行抑制是最高的强力,也是最大的自由。所以荣格和尼采的这两种学说虽然看似相近,却是不可调和的。

“尼采之追问艺术,并非为了把艺术描写为一种文化现象,或者把艺术描写为文化的一种表达,毋宁说,尼采是想通过艺术和对艺术之本质的刻画来显明强力意志是什么。”(P82)

“艺术本身就是立法……不可穷尽的和有待创作的东西就是法则。那种把风格消溶于单纯的感情奔腾中的艺术,从根本上误解了人们在发现法则时的不安;在艺术中,惟当法则为达到公开的作用而浸淫于形态之自由中时,这种法则的发现才能成为现实的。”(P143)

---------- 帖子增加于 11:52 ---------- 之前的帖子发布于 11:12 ----------

我觉得海德格尔说的那个“艺术必须从艺术家创作的角度来把握”其实是强调了它的生命力。

但我想说的是:这也同时狡猾地暗中规定了它的视角必须是“陷于美之中”的,而非用分析的方法(比如弗洛伊德或苏俄形式主义)来解释它的,这和他的另一原则“要将别人视为形式的东西看作内容”是一致的。
对!
“艺术家——我们眼下可以把这个名称理解为审美状态的标记——对待形式,与形式发生关系,并不是把形式当作那个还表达出某个他物的东西。艺术家与形式的关联乃是为形式本身之故对形式的热爱。”(P130)

“‘美’是那种最直接地走向我们并且迷惑我们的东西。由于‘美’作为存在者遭遇我们,它同时也使我们出神,使我们进入对存在的观看。‘美’就是这种在自身中对立者,它参与最切近的感官假相同时又提供到存在之中;它是既令人迷惑又令人出神的东西。所以,正是‘美’把我们拉出存在之被遗忘状态,并且把存在观看提供给我们。”(P217)

假象之为假象越是闪烁地、明亮地被觉知到,则作为假象之来源的存在就能在假象中明亮地显露出来。按其最本已的本质来看,‘美’乃是感性领域中最能闪耀者,最能闪光者,以至于它作为这种光亮同时也使存在闪闪发光。存在是那种东西,人在本质上总是已经预先维系于它,已经为之出神。”(P217)

R君,继续那个喜剧的问题:
喜剧依凭的“喜剧性”不在其主题(Theme)之中。悲剧里的感情,都是作为感情本身出现的。而喜剧里的情节和主题是弱化的,反而一个又一个的“笑”的场景才是喜剧的核心。比如在《威尼斯商人》、《驯悍记》、《爱的徒劳》中,男女主人公的感情如果换了,换成“纯洁的友谊”也完全可以构成“笑”的场景。所以“喜剧性”所依靠的力量不在于“主题”之中。
悲剧是“最高的艺术形态”,悲剧的对立面不是喜剧,而是一般的艺术。悲剧实质上是康德的“崇高”,崇高与优美相对。优美体现为想象力、知性和判断力的作用,但知性只能把握有限对象,把握不了无限对象,于是唤出了人的更高的能力理性,这就是崇高。

悲剧中的感情不是悲情(海引用尼采批评亚里士多德把悲剧弄成“激发恐惧和怜悯的情感这两种“沮丧的情绪”,P270),不是“情绪”的感情(这属于“欲求”),而是“激情”。“激情不仅是一种感情而已”(P52),激情属于意志。

悲剧的力量也不在其主题。
“激情把我们置回到我们的本质之中,把我们解放和释放出来,使我们回到我们的本质基础之中”(P51)

“根本上,悲剧与道德没有任何原始的关联。‘谁要是在道德上欣赏悲剧,他就还得提高几个档次’。悲剧性属于‘审美性’(das Asthetische)。而要澄清这一点,我们就必须阐明尼采的艺术观。艺术乃是‘生命’的‘这种’‘形而上学活动’。艺术决定存在者整体如何存在,在何种意义上存在。最高的艺术乃是悲剧艺术;因此,悲剧性属于存在者的形而上学本质。”(P271)

“悲剧性本身的确包含着恐惧,但它不是作为激发恐惧的东西,可以使人通过向‘听天由命’的逃遁、通过对虚无的渴望来逃避恐惧。相反地,这种恐惧是受到肯定的东西,而且是在它与美的不可改变的归属关系方面受到肯定的东西。悲剧存在于恐惧作为美所包含的内在对立面而受到肯定的地方。伟大和崇高与深度和恐惧是共属一体的;一方越是原始地被要求,另一方就越可靠地被获得。”(P271)
 

巫仪

高级会员
回复: 【原创】人为什么会觉得空虚

人不能这么狡猾,用词、论述都得老实一些。

要是海德格尔在《尼采》和《林中路》里说的话都是真确的,那么我还要问:究竟是“求假象的意志,求幻觉的意志是更深刻的,人不可能凭借真理活下去”的观点对呢,还是“艺术是无蔽”的观点对呢?

换句话说,真和美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是唯美派的“艺术即是说出美丽的不真的东西”呢,还是浪漫派的“美即是真,真即是美”呢?这种基本问题上居然能理不清,也算是服了。

再说一些:无论哪门子的哲学,它所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即是“还原”。形而上学是最终形式的还原,因为它直接将“多”还原为“一”。这种还原性是哲学的命脉,否则哪怕换了再多的概念都没有在深度上进步,没有达到更深刻的境地。“出离”也好“入迷”也罢,这些词真的比“酒神”、“日神”更加具有“还原性”么?那干嘛要发明新概念呢?干嘛呢?

要是把哲学史上这种“重复的概念”全扫清,恐怕真理就出来了。海德格尔说真理即是无蔽,但是他自己的语言难道不是在遮蔽什么么?要是他老实一些,就沿用前人的概念,又有何不可呢?为什么《艺术作品的起源》中他硬是只字不提浪漫派的“美即是真”呢?要是我也这么发明一套理论,这算不算是学术抄袭呢?

在自己发明的概念迷宫里绕来绕去以回避分析和夷平式、拆散式的分析,这不是语言暴政是什么?

---------- 帖子增加于 01:11 ---------- 之前的帖子发布于 01:06 ----------

悲剧的力量当然是完全是借助主题发挥的。这样说吧:你不信可以把《安东尼和克里奥帕特拉》给改成“纯洁的友谊”试试看。
可是喜剧呢?《仲夏夜之梦》里的人要是不相爱,只是好朋友,完全可以嘛!

请问这又如何解释呢?

说到底,是因为悲剧有一种唯一性的,必然性的倾向。它太过于借助整体的结构,整个悲剧从头到尾必须完全配合,严丝合缝,并在“隆隆的必然性中驶向毁灭”;而喜剧不必要。喜剧的精神本身就是反对这种必然性、严丝合缝的。所以你尽可以改喜剧,把爱情换成友谊完全没问题,但要是改悲剧就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彻底重写了!
 

ryanch123

活跃会员
回复: 【原创】人为什么会觉得空虚

人不能这么狡猾,用词、论述都得老实一些。

要是海德格尔在《尼采》和《林中路》里说的话都是真确的,那么我还要问:究竟是“求假象的意志,求幻觉的意志是更深刻的,人不可能凭借真理活下去”的观点对呢,还是“艺术是无蔽”的观点对呢?

换句话说,真和美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是唯美派的“艺术即是说出美丽的不真的东西”呢,还是浪漫派的“美即是真,真即是美”呢?这种基本问题上居然能理不清,也算是服了。

再说一些:无论哪门子的哲学,它所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即是“还原”。形而上学是最终形式的还原,因为它直接将“多”还原为“一”。这种还原性是哲学的命脉,否则哪怕换了再多的概念都没有在深度上进步,没有达到更深刻的境地。“出离”也好“入迷”也罢,这些词真的比“酒神”、“日神”更加具有“还原性”么?那干嘛要发明新概念呢?干嘛呢?

要是把哲学史上这种“重复的概念”全扫清,恐怕真理就出来了。海德格尔说真理即是无蔽,但是他自己的语言难道不是在遮蔽什么么?要是他老实一些,就沿用前人的概念,又有何不可呢?为什么《艺术作品的起源》中他硬是只字不提浪漫派的“美即是真”呢?要是我也这么发明一套理论,这算不算是学术抄袭呢?

在自己发明的概念迷宫里绕来绕去以回避分析和夷平式、拆散式的分析,这不是语言暴政是什么?
不是狡滑,是说不可说之境。“求假象的意志,求幻觉的意志是更深刻的,人不可能凭借真理活下去”和“艺术是无蔽”这两句话都是对的,因为“无蔽就是遮蔽”,“真理就是非真理”。用尼采的话说,“真理就是假象”(P238)
真和美不是“并肩而立”,美是伴随着真自行置入艺术品而一同产生的。
“这门子哲学”就是要突破形而上学思维,克服形而上学。
不是“重复概念”,是“解释学循环”。
和浪漫派的“美即是真”一点关系都没有。
也不是夷平式、拆散式的分析,不是语言暴政,而是“解构”,是源始地“居有”。

---------- 帖子增加于 12:33 ---------- 之前的帖子发布于 12:18 ----------

人不能这么狡猾,用词、论述都得老实一些。

要是海德格尔在《尼采》和《林中路》里说的话都是真确的,那么我还要问:究竟是“求假象的意志,求幻觉的意志是更深刻的,人不可能凭借真理活下去”的观点对呢,还是“艺术是无蔽”的观点对呢?

换句话说,真和美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是唯美派的“艺术即是说出美丽的不真的东西”呢,还是浪漫派的“美即是真,真即是美”呢?这种基本问题上居然能理不清,也算是服了。

再说一些:无论哪门子的哲学,它所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即是“还原”。形而上学是最终形式的还原,因为它直接将“多”还原为“一”。这种还原性是哲学的命脉,否则哪怕换了再多的概念都没有在深度上进步,没有达到更深刻的境地。“出离”也好“入迷”也罢,这些词真的比“酒神”、“日神”更加具有“还原性”么?那干嘛要发明新概念呢?干嘛呢?

要是把哲学史上这种“重复的概念”全扫清,恐怕真理就出来了。海德格尔说真理即是无蔽,但是他自己的语言难道不是在遮蔽什么么?要是他老实一些,就沿用前人的概念,又有何不可呢?为什么《艺术作品的起源》中他硬是只字不提浪漫派的“美即是真”呢?要是我也这么发明一套理论,这算不算是学术抄袭呢?

在自己发明的概念迷宫里绕来绕去以回避分析和夷平式、拆散式的分析,这不是语言暴政是什么?

---------- 帖子增加于 01:11 ---------- 之前的帖子发布于 01:06 ----------

悲剧的力量当然是完全是借助主题发挥的。这样说吧:你不信可以把《安东尼和克里奥帕特拉》给改成“纯洁的友谊”试试看。
可是喜剧呢?《仲夏夜之梦》里的人要是不相爱,只是好朋友,完全可以嘛!

请问这又如何解释呢?

说到底,是因为悲剧有一种唯一性的,必然性的倾向。它太过于借助整体的结构,整个悲剧从头到尾必须完全配合,严丝合缝,并在“隆隆的必然性中驶向毁灭”;而喜剧不必要。喜剧的精神本身就是反对这种必然性、严丝合缝的。所以你尽可以改喜剧,把爱情换成友谊完全没问题,但要是改悲剧就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彻底重写了!
相反,我倒认为喜剧依赖于情节,悲剧不依赖于情节,至少依赖情节的悲剧领会还没有达到最高境界。
《威尼斯商人》难道不因为环环相扣才妙趣横生。缺乏情节的逗乐子那是滑稽戏。
悲剧却让我们在情节之外领会到更多,领会到命运、存在,这个意义上的“升华”。
比如空虚,无事可做、生活没有目的的空虚还属于情节中的(有内容)悲剧。
当空无一物的“空虚”,没有任何对象的“无”袭来,这才唤出本真的悲剧意识。
哲学就是这种悲剧意识的升华。哲学和悲剧都是思存在者之存在的。

海德格尔说,没有对“无”的领会,就根本不可能入哲学之门(借此对LZ表示赞佩)。
 

巫仪

高级会员
回复: 【原创】人为什么会觉得空虚

和浪漫派的“美即是真”一点关系都没有。

相反,我倒认为喜剧依赖于情节,悲剧不依赖于情节,至少依赖情节的悲剧领会还没有达到最高境界。
《威尼斯商人》难道不因为环环相扣才妙趣横生。缺乏情节的逗乐子那是滑稽戏。
悲剧却让我们在情节之外领会到更多,领会到命运、存在,这个意义上的“升华”。
比如空虚,无事可做、生活没有目的的空虚还属于情节中的(有内容)悲剧。
当空无一物的“空虚”,没有任何对象的“无”袭来,这才唤出本真的悲剧意识。
哲学就是这种悲剧意识的升华。哲学和悲剧都是思存在者之存在的。
我倒觉得浪漫派的“美即是真”说的完全就是“美必然揭示着某种真”,这种揭示和海德格尔的去蔽是一回事。如果不是,还愿闻其详。

我上一帖没说悲剧依赖情节,我说悲剧依赖“整体配合”和“严丝合缝”。情节是情节,图式是图式(pattern),二者不一样。而“主题”(theme)是和图式紧密相连的,而非和情节相连的。

而喜剧并不依赖图式,也就不依赖主题,它并没有如悲剧一般,从主题中获得形式的依托我没说悲剧的原始力量来自于主题,我只是说:悲剧在其主题中获得了“形式的依托”。而事实上“主题”这个观念本身就是“反情节”的,文学史上著名的故事先行和主题先行之争不就是这么来的么。
而为什么一般来说主题先行的文学都是比较“倾向于”悲剧性的,而故事先行的文学,则一般比较“不那么悲剧”呢?这不也说明了我的观点么?
 

ryanch123

活跃会员
回复: 【原创】人为什么会觉得空虚

我倒觉得浪漫派的“美即是真”说的完全就是“美必然揭示着某种真”,这种揭示和海德格尔的去蔽是一回事。如果不是,还愿闻其详。

我上一帖没说悲剧依赖情节,我说悲剧依赖“整体配合”和“严丝合缝”。情节是情节,图式是图式(pattern),二者不一样。而“主题”(theme)是和图式紧密相连的,而非和情节相连的。

而喜剧并不依赖图式,也就不依赖主题,它并没有如悲剧一般,从主题中获得形式的依托我没说悲剧的原始力量来自于主题,我只是说:悲剧在其主题中获得了“形式的依托”。而事实上“主题”这个观念本身就是“反情节”的,文学史上著名的故事先行和主题先行之争不就是这么来的么。
而为什么一般来说主题先行的文学都是比较“倾向于”悲剧性的,而故事先行的文学,则一般比较“不那么悲剧”呢?这不也说明了我的观点么?
济慈“美即是真,真即是美”,以及他的诗人性格即无性格(沉浸在“兴致勃勃的”状态中,而一切对立的东西都“同样无害”地归结于沉思),伟大的艺术家必须“无个性"这样的观点,从“失我才得到本真的我”这个意义上与海德格尔是有相通之处。至理相通吧,海为什么引荷尔德林不引济慈,不得而知。
但有一点,我觉得他们的看法其实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济慈的“真”指客观化。艺术模仿现实时把对象身上的丑恶、痛苦这些都拿出来摆到了对面,我们从中游离了,进入一种观照状态,反而能从这种状态中得到审美快感。这个意义上的“真”。
而海德格尔的“真”是指活生生的创造活动的这种实事,他和尼采都首先不是从欣赏、体验的、游离的角度看艺术的。相反,海德格尔的此在是不能同世界分离的。此在越热切地入世,寓物而居,就越真。

如果说图式、主题不是故事情节,那么我觉得你的解释就更有说服力一些。因为一般的故事文学是跟着情节走,沉浸于其中;而悲剧会引人反思,悲剧会逼问价值,逼问选择。有选择意味是图式化、结构化的。悲剧是否以悲收场倒不重要。
不过在我看来,悲剧的形式还不是第一等的,第一等是“无”。红楼梦倒不在于爱情末果之悲,而在于“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伐木工兮

知名会员
回复: 【原创】人为什么会觉得空虚

但我想说的是:这也同时狡猾地暗中规定了它的视角必须是“陷于美之中”的,而非用分析的方法(比如弗洛伊德或苏俄形式主义)来解释它的,这和他的另一原则“要将别人视为形式的东西看作内容”是一致的。
我觉得巫仪君这个说得很正确。
海德格尔要求我们全都在面对艺术的时候在入迷中保存存在,丝毫不让我们跳出来运用自己的理性去分析它,他觉得一运用理性这个东西马上就丢掉了存在,把艺术对象化成了一个固定的东西。
在这种状态妙是妙啊,可这种沉迷于幻觉的状态碰到外在一个“恶”的世界时,就没辙了。当恶的世界不断侵凌过来,毁掉了我们艺术的假象,如何再求假象?跟恶的世界战斗?还是顺从恶的世界算了?
R兄用《尼采》来说海德格尔是对的,可是你用这本书既说老海又说尼采,我不认为尼采的观点等于老海的观点,老海六经注我得太多了。
 

ryanch123

活跃会员
回复: 【原创】人为什么会觉得空虚

我觉得巫仪君这个说得很正确。
海德格尔要求我们全都在面对艺术的时候在入迷中保存存在,丝毫不让我们跳出来运用自己的理性去分析它,他觉得一运用理性这个东西马上就丢掉了存在,把艺术对象化成了一个固定的东西。
在这种状态妙是妙啊,可这种沉迷于幻觉的状态碰到外在一个“恶”的世界时,就没辙了。当恶的世界不断侵凌过来,毁掉了我们艺术的假象,如何再求假象?跟恶的世界战斗?还是顺从恶的世界算了?
R兄用《尼采》来说海德格尔是对的,可是你用这本书既说老海又说尼采,我不认为尼采的观点等于老海的观点,老海六经注我得太多了。
“根据那个被拓宽了的艺术家概念,艺术是一切存在者的基本事件;存在者就其存在着而言乃是一个自我创造者、被创造者。但我们知道:强力意志本质上是一种创造和毁灭。所谓存在者的基本事件是‘艺术’,这无非就是说:存在者的基本事件是强力意志”(P77)

:D木兄若把海狐狸的出迷仅当成艺术论可就把他看扁啦。他说的可是个神学概念。物和用具要通过艺术品来领会的。存在者的基本事件就是“艺术”,这是打上引号的。神这位伟大艺术家创世造物时把祂自己入迷到每一个存在者当中作为那个聚集着的它给出(聚精会神啦),所谓道成肉身。
海狐狸跑得快嘛甚至快过了尼采的鹰和蛇你怎么能不服他呢。他根本不在乎别人能不能跟上他。
 

maxfire

普通会员
回复: 【原创】人为什么会觉得空虚

生命的本质就是挣扎,艰难的求生,世界上所有的生命莫不如此,人也不例外。世界上大部分人都还在生存上挣扎……但无需挣扎的人还是会免不了想些问题

---------- 帖子增加于 11:40 ---------- 之前的帖子发布于 11:36 ----------

呵呵,我热恋时幸福的都不关心意义的问题了。只想着能和她一起生活,一起看书看电影旅游画画散布,就很满足了。恋爱中的人都如此吧。爱情虽然不算是什么有意义的事,但是是人身心最深的需求吧

---------- 帖子增加于 11:46 ---------- 之前的帖子发布于 11:40 ----------

最近挺寂寞的,说不定会写一篇……不过最近忙了点

---------- 帖子增加于 11:51 ---------- 之前的帖子发布于 11:46 ----------

不知道楼主是不是认为空虚与荒诞是近义的。LZ的文章很有深度,提出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让我感到十分惭愧,我可以给LZ推荐一本书:托马斯·内格尔《人的问题》,里面收录了一篇关于荒诞的文章,还有探讨死亡与其他人类社会问题的文章,LZ也许会感兴趣。
其实专业哲学原著我很多都读不进的……还是不用惭愧了。谢谢推荐,下次遇到看看

---------- 帖子增加于 11:53 ---------- 之前的帖子发布于 11:51 ----------

这个主题让我想起了海德格尔哲学里的几个主题:烦、畏。。。最近,我也时常在想: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感觉到空虚的存在的呢?回忆古代遗留下来的典籍,其中的主题少见有以“空虚”为题的,似乎是从近代(现代)的工业社会开始吧,或是启蒙之后,人类开始感觉到了空虚。到了海德格尔,将它作为一个严肃的哲学主题来进行沉思,但是海德格尔离开我们已经几十年了,但他所思考的烦与畏却至今仍未有答案,人类愈加的空虚了。。。。
语言是思考的框架,以前没人发明这个词这个概念,人就不会去想。也许有感觉但也是通过别的形式说出来

---------- 帖子增加于 12:03 ---------- 之前的帖子发布于 11:53 ----------



---------- 帖子增加于 12:04 ---------- 之前的帖子发布于 12:03 ----------

剔除贪婪本身也是一种你所言的强力意志,在我看来依然是一种贪念。
说的不错。不过说很容易,有时候有那样的状态也不难,难的是真的能有那样的境界,能够长久的维持。但又有另一个问题,就像巫说的“ 如果楼上真做到了,那么死前会不会后悔觉得自己这辈子白活了。”有这样的境界,也就要舍掉生活中的很多东西,算是一种取舍吧。看个人选择了。人的享受和幸福就像是枷锁,必须被一定程度的束缚住才能开心,幸福(让我想到了sm。。。),但若挣脱了这束缚,自由是自由了,可是自由之后又是什么呢?幸福本身就是枷锁的一部分

---------- 帖子增加于 12:14 ---------- 之前的帖子发布于 12:04 ----------

维特根斯坦临死的时候说,告诉人们,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

他的传记作者Monk对此的解释是,维特根斯坦的一生非常纯粹。

他把所有的心力全部献给了哲学思考,而无家室之累、世俗之忧。

然而,我却觉得,这把维氏看得太低了。

维氏并不是那种为了学术事业而牺牲家庭幸福的献身者。

人生不是因为某种目标才有意义。

它就是意义本身。

维特根斯坦所做的,只是循着自己的路向、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

作为一个人而活着。

只有一个人,才配得上说“幸福”。

动物是谈不上幸福的。

你只有在自己生命终结的一刹那,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活得像个人。

呜呼!求仁得仁。斯仁矣!斯人矣!
说的不错。人生就是一门艺术,要活得好活得精彩很难。其实我思考的也是应该怎么活的问题。光说人生就是意义本身虽然没错(那些穷苦人,第三世界的难民,大概说不出这样的话吧……追求人生真是一项奢侈),但没解决问题。

---------- 帖子增加于 12:30 ---------- 之前的帖子发布于 12:14 ----------

仿佛纠缠精神集中或放松没什么大意思。企图通过澄清一个概念就能定义艺术那是天方夜谭。
但在我看来,老海同样犯着这样的毛病。“真理自行置入艺术作品”。真理当然指的是存在之真理。道理固然深刻,可也有其致命的弱点:一,用现象学的方法,悬置了艺术家;二,因此又悬置了技术。所以艺术品成了一个孤零零的东西,它仿佛从社会中完全独立了出来,它仿佛在一个没有人的世界中仍然是艺术品。而真理当然也就是“自行置入”,却不是被艺术家或者欣赏者置入,到头这真理竟不知是谁之真理?或者说,这真理竟不是人的真理。毕竟,“此在”仅仅是窥视存在的窗口,远不是存在的真理本身。
所以,对海德格尔来说,梵高的画究竟画的是不是农鞋,当然对他来说完全无关紧要。甚至那究竟是一幅画还是一双真正的鞋都不重要。对他来说,只要对一个对象(是不是艺术品不重要)还原回它的存在就够了。但他断言通过存在就已经找到了艺术的根源,这恐怕没有什么说服力吧??
老海自有其伟大之处,我这是只是试图指出他的片面之处,如有不妥请指正。
我觉得这些说法跟艺术其实没多大关系……重要的是自己去欣赏,创作艺术作品。艺术不是那么理性的吧

---------- 帖子增加于 12:35 ---------- 之前的帖子发布于 12:30 ----------

呵呵,这讨论到后来好像都跟我的文章没什么关系了……
 

yifanwu

初级会员
回复: 【原创】人为什么会觉得空虚

[FONT=华文细黑]天赋的价值得到了实现[/FONT]”&“[FONT=华文细黑]就算我进了普林斯顿,又怎么样呢?跟我存在的本质有任何关系吗?[/FONT]” Princeton may help you do just that…


加油啊,我也是applicant
 

maxfire

普通会员
回复: 【原创】人为什么会觉得空虚

[FONT=华文细黑]天赋的价值得到了实现[/FONT]”&“[FONT=华文细黑]就算我进了普林斯顿,又怎么样呢?跟我存在的本质有任何关系吗?[/FONT]” Princeton may help you do just that…


加油啊,我也是applicant
我被Duke ed了,所以就没机会报Princeton了。现在觉得Duke意思也不大,教授的课没什么意思,主要还是自己看书
 

jxhe

初级会员
回复: 【原创】人为什么会觉得空虚

空虚是人面对死亡的畏惧的表现。面对死亡,似乎一切都变得荒谬的,没有意义的。。。
 

langwu

活跃会员
回复: 【原创】人为什么会觉得空虚

讨论到此,我就不再在文字上考究做文章了。大家已经说了很多,对此我有惊讶也有欣慰。惊讶于大家的关键词跟我想到的十分相似,欣慰的是大家说的关键处竟然跟我不谋而合。:)
且看一看本人当下的生活状况吧,因考研考试不幸(按照我们日常用语习惯来说)挂掉,而工作也无着落,以至于最近不能有什么思考,更谈不上生活上的反思了,而是天天纠结于找工作的事情。这个找工作的事情确实很让人纠结,因为它关系到生命得以维系的温饱问题。这个让人纠结的事情造成的一个结果是,让我很烦且畏(非海德格尔所谓烦、畏,而是指人生存面临威胁时那种基本的心理反应),另一个结果是,我不在思考意义问题(这是我以前经常思考的问题)。所以从这个切身体会来说,反思(追求)意义确实关系到人生境界问题,并且是当个人(强调“个人”)当下不被生存逼迫的时候能够反思的问题。既然如此,就不能在生物层面上来说道意义问题。必须在更高的层面(比如说人的层面)才能说这个问题。不管是进行字义上的思考,还是对其进行其他定义(但是无论如何是用文字进行的),都是在物的存在之上来说。
 

Ereignis

初级会员
回复: 【原创】人为什么会觉得空虚

楼主的思考很有“意义”。:)
我认为意义就是欲望。

意义虚无缥缈无法把捉。意义或许就是种情绪,是种感觉把,清晨起来,迎着朝霞,苍苍凉凉的风拂过肌肤,此刻感觉生命充满意义,读书或者思考因领悟了一种新的道理而欢喜雀跃,这时人生也是有意义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之时,意义也充盈着生活世界,当然生活中更多的时候是没有意义,是单调重复,无聊,"存在公开为一种负担".由此可以说意义不是实体,是依照境遇而生的,是与感觉关联的.关键是分析什么叫感觉有意义或者意义感,我们觉得生活有意义的时候都发生了些什么呢?初步分析.,意义就是有行动的欲望,激情.极端点说意义就是欲望,感觉生活没意义的时候恰恰是什么都不想干的时候.无欲即无意义.凡感觉人生有意义的时候都是充满生活的欲望的时候.有意义的生活渴望行动.意义不可证明无须证明,你在和爱人约会时,意义自然显现,你偏要追问这有什么意义.在你这一拷问下,意义已经悄然离去.意义属于生活不属于反思.尼采说的好,凡是能证明的东西都是没力量的.意义就是生命意志,绝对命令,不需证明.
 

张夕死

普通会员
回复: 【原创】人为什么会觉得空虚

我觉得人的最大的意义就是塑造自己健全的人格,这才是人最大的价值。在人生的大多说时候,我们都不得不去忍受孤独和痛苦,但是是天才就要承受做天才的痛苦。
 
顶部